桃花源及其隐结构分析

01-16 作者:河马

世外桃源,并不在世外,它只能在世内,否则它的存在就缺乏想象力与性价比。个中究竟如何呢?晋之陶渊明不会真把存在裹挟到非存在状态。于是“隐”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修辞,也是一种道的结构翻译。我们不妨细读一下《桃花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此乃路径及其背景。借渔夫之眼传递或揭示,言与境偕,意态之间若合冥契。“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至此天机打开并呈现栖居理念,自然成章极有诗意。“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样式与快乐指数并置处理,简单粗暴却不乏率真可爱之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进入重点,相见与互动,招待与辞别,完成必要的信息碰撞—结构转换。最后“此中人”不忘口头协议:“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才是关键。期待中的,尚未存在的,外人怎么可以“按图索骥”!就像这样,整体性还原了桃花源只能作为存在—纯形式之“候补”,因为现实残酷埋没了它的前世今生。细读至此,桃花源及其隐结构自成意态呼应?透明作为一种方法论,我想大概念兹在兹!

2021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