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守灵魂伴侣(《安心在文字中的日子》十)
穿苗岭、越侗乡、到车间、走一线、宿小站,进工区、访小站人。哪里有“活鱼”,哪里就有我忙碌捕捉“鱼儿”的身影。
在朋友眼里,我像火,全身心投入、付出,燃烧自己,照亮周围;在同事眼里,我像水,不避艰辛困苦,不怕回旋曲折。从事宣传工作数十年,笔耕不缀,用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始终保持全段上稿量第一的位置。
1980年,我高中没有毕业就顶替父亲工作,来到凯里工务段从事线路养护工作。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采写了一篇小站职工被自己饲养一周的银环蛇咬伤死亡的新闻稿,被当时的《成都铁道报》采用。从此,他当上了“铁记者”,一干就是数十年。
半路出道,我刻苦钻研新闻业务,潜心研究采访技巧。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抽时间采访、写稿,就是阅读铁路和地方报刊上的新闻,认真学习,悉心领悟,取长补短,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1993年夏天,我陪同贵州经济报、贵州广播电台记者前往苗岭深处的党约隧道采访6位看守工。我们走了一个小时的线路,才来到危岩看守点上。通讯《六条汉子和一堆危岩》先后被贵州日报、羊城晚报、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
在单位,大家都统称我为“叶伯”或“铁记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到车间还是进工区,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积极投入采访一线。数十年笔耕岁月,热汗浇开新闻花,五本采用稿件剪贴本,述说着那些激情燃烧岁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013年,我撰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
因为追逐钢轨人生梦想,一干就是很多年。用“爱”讴歌曾经的激情燃烧岁月。临近退休,仍然躬耕于每个晨昏而不辍。
赤诚的爱路情愫伴我在苗岭侗乡的山区铁路度过了42个春秋。洗尽铅华,孤独和寂寞的日子里,我把一抹橙黄的无私刻录在心里,让山里的轮声时刻都响起嘹亮的回声。
我轻轻地敲打着键盘,把自己融进走过的岁月里,从此以后,白昼和黑夜,笔耕不止。踏着季节的节拍,高声歌唱无私奉献。
灵动的指尖,醉心键盘上尽情舞蹈,用心演绎着,那舍小家顾大家的豪迈。这些快乐的表达,自由开放,直率陈述,是我见证激情后谱写的颂歌,更是心灵的独白。
在人生漫长的路上,凄凉的风景有,欢乐的风景也有。一路上,也存在着无数充满变数的拐角,而我的键盘时时刻刻敲出的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旋律,让生命顽强地充溢着大地。
我以日常生活为底色,以一颗博爱心,对钢轨人生的领悟,对小站生活的敞开、呈现。对人际和生活复杂性的随性消解。我就是这样的男人》,有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感觉。
每一次采访,总有一种责任心的驱使。和小站人朝夕相处,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勇于奉献、热爱生活的精神,感触到的是他们对铁路运输安全的高度责任,是这个群体对山区铁路最朴素的爱。他们,是感动山区铁路、感动苗岭侗乡的小站人!”
2018年春运、防洪、暑运工作期间,我连日奔波在一线采访拍摄,没有丝毫停歇,完成了《春运,他们是主角》、《安全“守护神”》、《大山深处显赤诚》、《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人在桥在,桥在心中“》等重大新闻报道稿件。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山区铁路坚守的小站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了解山区铁路“守护神”的艰辛与奉献,扩大了铁路的知名度。
这就是我的梦想,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梦想,以一种平稳又妥帖的方式追逐,写意着钢轨人生路上发现的最平凡又最动人的坚守。
传承这种精神并不仅仅是我最朴素的愿望,更是一种植根在心中那圆梦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