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口奇松(小说四则)

04-15 作者:倚石老人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两边的山都比较大,两边山下是很多人户,还有不少粮田,中间有条水沟,不是很大,也就丈多宽,四季有水不断的流。上头叫阴坡村,下头叫阳坡村,这个地方就是窑口沟。

记得小时候,和很多当地人,都看到这里两边山腰,各生长着一棵很神奇的松树。松树在我们家乡到处都是,起初谁都没有在意这两棵小松树,因为它和其他松树没有什么两样。

一些小孩闲着没事,爬到山上砍柴,见这松树不大,就想砍下来做柴,哪知砍了好久,只砍坏外面的粗皮,砍到里面的木头时,砍来砍去,不但没有砍进去,相反把刀口砍卷了(两边山上的都一样)。小孩子回来跟大人讲,大人怎么会相信小孩子说的话呢?没有人会相信世上有这么硬的松树,也没有人立即去验证。

后来,松树慢慢的长大了很多,差不多有大碗那么大,大人到山上砍柴,就用斧头砍这松树试试,结果,斧头缺了卷了,这才相信小孩子们说的话。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开了。很多不嫌麻烦的人,亲手拿着刀或斧头,专门到这两棵松树下面,砍树以验真假,个个都信服了。大家都说:这两棵松树是天下奇松,天生不让人砍,大家都来好好的保护吧。

直到有一年,大年三十,这两棵松树枝条上突然都长出个灯笼来,白天不太好看,到了晚上,格外好看,比人工做出来真是没有办法比较了,灯笼格外明亮耀眼,引起很多人前来观赏。过了正月十五灯笼就自然没有了,以后好多年都是这样。

我十六岁就出来打工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反正我是亲眼见过的,绝不是胡编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等我过了几年回家,也开始懂事了,总是没有忘记这两颗奇松。问大人们:

“这两颗松树还长出好看的灯笼吗?”

大人们笑了,说:

“都这么大的人了,还这么幼稚。那树上的灯笼是人做好的,每年春节前后挂上去,为节日增加喜庆。”

这是我才恍然大悟,童年就是这么幼稚,心里一直装满神奇。

三观洞

我们家有一个山洞,叫三观洞,我们到洞里面看过,里面的东西全都是石头做的,石桌、石凳、石床、石盆,什么都有。很有旅游价值,据老一辈人传说,这个洞是一个姓杨的人,最早开发的。

古代经常发生战争,姓杨的人,发现这个洞,就将里面好好的收拾,干脆据为己有,自己就住在里面。遇到战争,他的家人都住到里面。

他们杨家人到里面(据说,现在只要是他们们的嫡亲还一样),就像在外面一样,同样种田耕地,种菜、养猪、养鸡。里面还有很多房屋,甚至还有很多乡亲。旁人进去就什么都看不到,只能看到这些石桌、石凳、石床、石盆什么的。洞依然完好,传说也没有改变。

2015年6月27日记录整理

讲述:李转霞 女 32岁 陕西人 现 威盈盛工人

地点:中山坦洲

流传:陕西安康

错溪

偏安一隅的古湘西辰州府,火场、大火坪、七家溪三地,总面积不过两百平方里。历来久分便合,久合又分,贫富不相上下,一直被人称“兄弟乡”。虽然三地紧紧相连,地质结构大有悬殊。一万多年前,火场却是一片汪洋。

洪水齐天的时候,大禹治水到这里,见这里有一盆地,被洪水填满,居住住着两百村民,家园被洪水毁了,百姓全都集中山顶,住在小茅草棚里。

大禹非常伤心,察看周围地形,很想尽快疏导这里的积水。从梨树垭到娄鸣山,不到两里就是火场的大溪流“娄鸣溪”。这两座山比较高大,耗时费力。从这里凿一小溪,可以永绝盆地洪水之患。于是,命令青龙带头开凿。

这条青龙跟着大禹治洪水积累不少经验,也立下很多功劳。接到命令后,仔细观察周围山势和流水走向,自己反复思考,觉得盆地南方流水顺势,而且都是小山群,从这里开凿省时省力。立即带领治水大军,日夜开凿,不到半月,开出一条一丈宽的小沟,很快,盆地积水流尽,良田美土回归到百姓手里。

大禹心系这里的水灾,在别地方布置好治水任务后,回来视察青龙开山疏导情况,见青龙私下改变了凿山路线,心里十分震怒,当即命令将青龙拿下,押到赵家尤雪花山顶问斩。大禹对青龙说:

“你私自改变流水路线,起到见效快的暂时效果。这条流水路线,峰回路转,绵延三十多里,最终还是流到火场主流大溪。沿途良田千頃,百姓过万。这一带水路不过丈,今后一直都在洪水吞噬之中。不杀你,我无法完成治水大业。”

一声令下,青龙身首异处。以后,这雪花山就成了“斩龙台”;盆地一带,由于流水沟太小,流经路线过长,每年雨水季节都要遭洪水淹没几次,人们就叫这里为“错溪”。

吞珠成龙

中秋节快到了。

天气开始转凉,五谷多数已经收到家里,晒干入库,农活开始松懈。忙一冬,忙一春,都想尝试新收的五谷。家家户户,忙着打糍粑、磨豆腐、杀鸡宰羊为之“尝新”。节大如年,湘西人十分讲究。

小继业家粮食早就收完了,母亲袁氏着手准备过中秋节。

八月十四太阳很烈,学堂只开半天课,下午打扫卫生,力气大的男孩就去山沟的水井抬凉水,水缸满了就放学。

要说这井水啊,夏天像冰水,冬天是温水,一年四季都是绿茵茵的。山脚下有一条山洞,洞外就是小沟,宽大约十多米,蜿蜒曲折几百米到小溪。从洞口不到三十米处,有个小水井(就是现在的老龙井),从半人多高的沟堤中间流出。

小兴业个子高大有力气,别的几个同学一起去抬水,他一个人就去挑。他的性子急,走在同学前面。他们走到离小水井约五十几步时,小兴业眼尖,看见小水井离水面不到一尺,有一个蛇洞,洞口有一颗茶球大的“花宝珠”,在洞口来回的滚动,太阳照射到珠子上,发着刺眼的光芒。他忙丢下水桶,风也似的跑过去,拿起宝珠想仔细看看。

几个同学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见小兴业捡得一颗稀世宝珠,都想先睹为快。小兴业怕同学抢去不还,不论怎样就是不让同学看。几个同学抱住他,拼命的抢夺,小兴业眼看宝珠就要被同学抢走,急中生智,把宝珠含到嘴里,心想万无一失。几个同学主意也多,一个同窗死死抱住他不放,有两个同学在他胁下不停的哈(捞痒痒)。小兴业痒得难忍,憋不住要想笑,又急又笑,“呼噜”一下把宝珠咽到肚子里去了。当时几个同学的脸也吓成死人色,这下完了,谁都没有什么好主意。后来决定不声张,瞒住老师。他和同学舀满凉水,怏怏的回学校去。

谁知道这颗宝珠,是一条龙苦苦修炼了一千年的宝珠呢?很快就要吸足了天地日月的精华,就差一会儿功德圆满,可以成仙升天了。

小兴业和同学到学校不久,他突然觉得自己腹内生火,不是一般的口干舌焦,是极度难忍难禁,他一口气就将一大缸水全喝光了 ,却丝毫没有解渴。

他浑身如火烧,满地打滚,同学见了,赶忙报告老师,说道:

“老师老师,兴业不知道得了么子怪病。一缸水都喝干了,还在没命的叫口渴。现在在地上打滚,像要快渴死了。”

老师听了也觉得很奇怪,惊慌地跑去一看,果真如此。就叫所有的同学快速去抬水。好在水井不是很远,一里地吧,很快凉水就抬来了。小兴业一口气就喝完了一桶,来一桶喝一桶,来两桶喝两桶。几十个同学个个都累得不能动了,他仍旧渴得要命。老师和同学急忙背起他跑到水井边,让他自己趴到水井上喝,一口气水井也喝干了。老师又背起他到小溪里去喝。小兴业趴到溪边喝啊喝啊,就像车水一样的喝,不久,溪水(现在的老龙潭)也喝断流了。这时候,他觉得很舒服,再也不叫渴了,也不说话,像成了呆子。众师生亲眼目睹这件稀奇古怪的事,个个惊讶不已。

老师把小兴业送回家。向他娘简述了喝水的事,他娘难以置信,认为儿子得了什么病,赶忙就近找来几个医生,检查了一下 ,谁都说不出半点所以然来。

夜里,小兴业昏昏沉沉地睡在床上,娘的心就像刀绞一般,守在旁边独自流泪。心想:儿子是符家的根儿,自己的命,他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下半辈子依靠谁啊?到了九泉之下,见到符家的列祖列宗怎么交待啊?

到了半夜过,房内顿生红光。亮如白昼。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白衣老人,右手抱白拂尘,飘然从门外进来。小兴业一下就坐了起来,母子二人都惊呆了。他娘亲认得,他就是常在梦里说自己怀龙子的人。小兴业也认得,他是团岩赠天麻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面带微笑说道:

“小兴业啊,你吞的是龙宝珠,明日午时你脱凡胎变龙体,去德山潭就职守关。”

说完又飘然而逝。娘亲听了以后,抱着儿子放声大哭。可怜慈母之心,肝肠寸断,伤心欲绝。小兴业含泪哭诉道:

“娘啊,儿子吞了龙珠,想必是天意。我离娘而去,望娘不要伤心,我会常来看娘的。”

自己也是万箭穿心,失声痛哭······

午时快到了,小兴业身上慢慢的出现了龙鳞,他要走向水井边,哭得半死的娘用力抓住儿子的衣角不让走。快到小沟边时,小兴业已经变成了巨龙,正要下沟进洞,突然想到:我走了,娘亲以后怎么生活呢?见到离小沟不到半里,自家有一个小山包,可以平田,于是对娘亲说道:

“娘啊,儿子要走了,以后就不能常在您身前左右伺候了。我现在就将那小山包扫平,您平出田来,包您下半生吃穿不愁。”

说罢,立即凌空而飞,飞到小山包上空,摆动铁尾,“啪啪啪”阵阵巨响,很快就将小山包扫成平地。然后,回到娘亲身边,伏在地上连点三下头,这就要叩别。他没有办法顾及娘亲撕心裂肺地痛哭,缓缓地钻进小沟尽头的山洞里,娘亲用尽力气抓住儿子的尾巴,不愿放手。尽管如此,也没有留住儿子。小兴业在洞里说道:

“我以后回来,这里的水就是浑黄的。为了报答家乡父老,大水过后,这里会有很多大鱼留下”。

从那以后,小兴业人们就叫他“老龙”,小水井就叫“老龙泉”,小兴业进去的山洞就叫“老龙洞”。扫平的小山包经过整理,大小共有十二坵粮田,当时家乡的人们要记住老龙就叫这个地方”蛇儿坪”。火场人的口音“蛇儿”和“十二”没区别,现在就叫成了“十二坪”。

根据民间传说改编

2015年7月5日于珠海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