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导读: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爱因斯坦随后证明质能关系:E=mc²,一定的质量对应于一定的能量,反之一定的能量对应一定的质量。
在这里,能量包括了能量的各种形式,突破了上面把某一种形式的能量与惯性联系起来的认识。这样,惯性是能量的属性,能量具有惯性(质量),任何惯性质量都应归因于能量。作为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物质的量的质量概念退居次要的地位,如今在近代物理中能量、动量等概念要比质量、力等概念要重要得多。
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尽管这划时代的理论实际地改变了许多牛顿概念,像质量、能量、距离,那时候,爱因斯坦的惯性概念与牛顿的原本概念没有任何差异。实际而言,整个理论是建立于牛顿的惯性定义。但这也使得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只能应用于惯性参考系。在这种参考系里,不受外力的物体,必定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为了处理这样的局限,爱因斯坦于1916年发表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这理论能够应用于非惯性参考系。但是,为了达到这目的,爱因斯坦发觉,他必需使用到弯曲时空的新概念,而不是传统的牛顿力的概念,来重新定义几个基础概念(例如引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狭义相对论的另一个深奥的结果是,能量与质量不是互不相干的物理属性,而是可互相转换的。这崭新关系也给予惯性概念新的内涵。狭义相对论的逻辑结果是,假若质量遵守惯性原理,则能量必也遵守惯性原理。对于很多状况,这理论大大地拓宽了惯性的定义,能够应用于物质与能量。
能量具有惯性拓宽了我们对于惯性的认识,也拓宽了我们对于能量的认识。它带来的重大实用价值就是核能的释放。在裂变反应中,裂变产物的静质量小于裂变前物质的静质量,质量亏损释放出大量裂变能;在聚变反应中,聚变产物的净质量小于聚变前物质的净质量,质量亏损释放出大量的聚变能。它也使得人们很好地认识许多物理现象,包括涉及物质的全部质量与能量转化的正反粒子对的产生和湮没过程。
我们知道,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反映物体对加速度的阻抗,而引力质量是物体引力属性的量度,反映物体产生和承受引力的能力。它们显然是物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那么描述物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是否严格相等是一个问题。
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可是为什么在上面要提出能量呢?因为能量是质量的时空分布变化程度的度量,用来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能量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按照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分类,能量可分为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辐射能、核能、光能、潮汐能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通过物理效应或化学反应而相互转化。而各种场也具有能量。它是对物质宇宙是普遍适用的一个词。而惯性,引力也是普遍适用的。
现在我们知道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是一条严格的定律。原来牛顿力学中无法说明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不再是游离于物理学之外的一个普遍事实,而是成为广义相对论的基石。爱因斯坦找到了这块基石,并由此发展了广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独具慧眼、超群绝伦的伟大贡献。
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惯性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现代物理学者的难题,虽然拥有伟人牛顿经典理论。但在科技时代出现许许多多的现象用以前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这也是现代物理的奠基人爱因斯坦留给我们后人的问题。
爱因斯坦无法解释惯性,所以无奈的把相对论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他本人也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并且致力于寻找宇宙统一的“力。” 即将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这四种宇宙基本力,纳入到“一个系统。”但是终其一生,也没有成功。
但是他一生的追求,一生对于探索的事业的执着,令我们动容!我很喜欢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所以斗胆想象世界和宇宙是什么样,是好奇。那么思考曾经困扰牛顿,爱因斯坦的惯性问题,我觉得即使在当代也是不过时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如果对“根基”理解的不深,那么如何能够深刻揭示宇宙规律呢?
惯性和引力被我们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理属性,但是它们之间既然存在着普遍的、严格的正比关系,是否有可能它们不过是物体同一本质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爱因斯坦建立的广义相对论指出,物体的惯性和引力性质产生于同一来源。在广义相对论里,有一些参量一方面表现为物体的惯性,另一方面又自然而然地表现为引力场的源泉。这个结论成功地经受了十分精确的实验检验。
这类实验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直到目前尚在继续进行中.从牛顿时代的精确度为10-3发展到1922年爱德维斯提高到3×10-9。到1964年狄克把精确度提高到(1.3±1.0)×10-11,1971年,勃莱根许和佩诺又将实验的精确度提高到10-12数量级。所有这些实验,统统均证实了等于常数。
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物体的两种不同属性——惯性和引力性质,是它的同一本质的不同方面的表现。也就是说,物体的惯性和引力性质导源于物体的同一本质。
爱因斯坦就曾把这两种质量的等同作为他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出发点。故从现代物理学看来,这两者的等同决非偶然,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意义。
那就很显然了,困扰众多物理学家的问题是这两者究竟有什么深刻的物理意义?
答案是:引力是惯性的源泉!!该如何解释这句话呢?无论是哲学还是物理都必须“精确”的解释。
上面我们讨论了惯性系。在现实宇宙中找不到惯性系,无论从全局宇宙还是局部空间来说都是。这也是爱因斯坦为什么说牛顿第一定律有循环论证的原因。
而我以为问题本身恰恰就是答案。我们不能在宇宙中找到一个真实的惯性系。而引力质量又与惯性质量严格相等,这已经是公认的。但这绝不是巧合。所以解释惯性系的答案还是引力,必须是引力。当然最根本的东西还是物质,物质时空。因为物质具有引力,因为物质时空产生引力。
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也就是说时空的引力才使得物质具有惯性,这就是我的观点。这样为什么在宇宙中找不到惯性系的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引力。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没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了,因为根找到了。
引力如何使得物质具有惯性?是我要接下来分析的。这时候我要引出另一个大家熟悉的关键词——引力场。
我们知道任一物体在空间任一点的引力影响用一个表示该点引力‘强度’来代表。严格讲,一个物体的引力场可以延伸到整个宇宙,但实际上它的影响只在它的近邻区域才是显著的。这点通过万有引力公式便可以看出。
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它受到四面八方的万有引力的影响,处于密集的不均匀的“引力场”中。而这个引力场显然是由宇宙中的四面八方的物质所产生的。正是这样的引力场,使得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我们所说的惯性。而且物质质量越大,保持这样的运动状态的能力就越强。这与质量越大引力越大不谋而合。
而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克服惯性。准确的说是克服引力场惯性。而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后,便会处于“新的”引力场中,“新的”引力场依然有保持它继续处于当前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情况称之为:引力场均衡。
而且我将同一个物体的相对静止“引力场均衡”转变为相对运动的“引力场均衡”的转换速度定为光速。也就是说引力作用的速度是光速!
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而且物体的运动不是绝对空间中的绝对运动,而是相对于宇宙中其他物质的相对运动,因而不仅速度是相对的,加速度也是相对的;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中物体所具有的惯性是一种宇宙物质引力场的表现,即是宇宙中其他物质对该物体的作用;所以物体的惯性不是物体自身的属性,而是宇宙物质空间产生的引力场作用的结果。但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引力场是根据物体的质量“智能”作用物体的。这就是为什么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严格相等的原因。
也可以这样表述:惯性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物质与时空是一体的】的延伸,与物体本身不可分。但是本质是物体引力的作用。假设引力消失,那么惯性将不复存在!显然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马赫是第一个批评牛顿的经典力学时空观的人。而爱因斯坦正是吸取了马赫原理的精辟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而马赫原理的观点是宇宙整体物质决定惯性。马赫强调了宇宙物质的整体对于惯性的作用,却忽略了物体本身。这将导致惯性作用的超距情况。但他的观点很先进。
事实上牛顿是将惯性看作物体的内禀属性;而马赫则认为惯性是宇宙物质整体作用于物质的结果。而爱因斯坦赞同了马赫的关于惯性的认识。那么应该是这样的,马赫批评了牛顿的绝对时空,那么就应该想到了物质作用的传递速度是有限的。不是牛顿认为的超距作用。
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叫殷业的大学生的论文《马赫原理及其物理模型》中赞同马赫的这种观点。他写道:如果惯性与近场宇宙物质有关,近场宇宙物质又是不停运动的,也就是分布是变化的,如太阳相对地球上的物体,一年四季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变化很大。在冥王星上,近日点和远日点要差1.68倍,所以必然得出惯性是变化的,但我们一般认为如果物体相对惯性参照系静止,则相对于该参照系的惯性是不变的,这就产生了矛盾,所以惯性只能与遥远宇宙物质有关。
如果惯性只看作远场宇宙物质的话,反而大错了。远距离传递的滞后性,于我们现在所观测到惯性现象严重不符。这样滞后性表现在相对于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抵抗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立刻体现的,而远场宇宙物质考虑到传递速度有限则不能。如果不考虑传递速度,那么又回到了牛顿的超距作用,这与之前的马赫批判矛盾。那么该大学生到底是支持牛顿呢,还是支持马赫呢?
而作者在上面所说矛盾,我觉得恰恰应该是支持了引力是惯性源泉的论点,也是惯性质量严格相等于引力质量的原因。
其实上面作者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地球表面的情况。比如地球表面100KG的物体,在不同纬度,所受到的引力不同,重力加速度就会有小波动。也就是说考虑引力不仅要考虑它的质量和距离,而惯性目前只认为与质量有关,与距离没有关系。
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所以引力是惯性的源泉,并不意味着惯性的大小也需要考虑距离。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想,引力无论在地球哪个位置,有变化,都改变不了同样质量的物体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严格相等的事实。而引力作为惯性源泉,引力的变化,对于惯性质量是不变的。所以上面大学生关于惯性与近场和远场宇宙物质是不同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首先这和马赫把宇宙总物质的作用对于物体产生惯性是同理的。
一定要理解引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而惯性强调当物体引力延伸的性质。所以他受引力场影响,却不遵从距离反比定律。其实涉及惯性的概念时候,可以不受任何力的概念影响。惯性力不是真实的力。牢牢记住一个观点,惯性质量是不变的。这样就可以解决马赫问题了。
关于这样的引力场是惯性的源泉所涉及的传播问题,我还会在下面文章中介绍。
在这里提前介绍一下。马赫原理强调整体宇宙物质对物体的作用构成惯性。在爱因斯坦眼里,首先想到的宇宙物质所构成的空间!这就是马赫对他的启发。而这样的空间是弯曲的,正是引力的产生根源!!爱氏一定是这样的思路。
引力场是物质的整体,是物质空间的整体表现。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却需要以物体质量本身在引力场中发挥作用。这就是我的观点。
那么我上面说的,引力是惯性的源泉。据于此,爱因斯坦以等效原理,建立广义相对论,这个前提是正确的。但是显然是不够深刻的,需要修正。
可能你会问了,为什么不反过来说惯性是引力的源泉??我认为是不能的。引力是一种具体可以测量的力,而惯性本身不是力。它与物质本身有关,更与他周围所有物质形成的引力场有关。宇宙物质引力场作用与具体物体使得物体具有惯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与引力场的作用力成正比,所以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但不能说引力大,惯性大。
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即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等效的。根据等效原理,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性原理推广为广义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参考系都是不变的。
这与上面所说宇宙物质引力场使得物体具有惯性是一致的。这样的一致性不会因为参考系不同而不同。别忘了引力作用速度是光速,光速是恒定的。不因参考系不同而不同。 【大家读到这里,可以直接翻到最后一章,是我惯性给出了更深刻解释,来深化大家对于惯性的认识!】
爱因斯坦关于惯性的理解,也启发了我
兴趣阅读:你就是下一个伽利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他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伽利略倡导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对近代科学的最重要贡献。
伽利略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用实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规律,反对经院哲学的神秘思辨。深信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只有能归结为数量特征的形状、大小和速度才是物体的客观性质。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伽利略一生为科学事业奋斗,受教皇迫害,晚景凄凉,于1642年1月8日病逝,葬仪草率简陋,直到下一世纪,遗骨才迁到家乡的大教堂。为了纪念伽利略发明折射式望远镜400周年,联合国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逝世300年后,教皇道歉。这足以说明,他的科学事业,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他说过:“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他还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他更说过:“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艺术家灵遁者科普书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