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彩云间之鹤庆篇(4)
妻子打电话寻我的时候,我正独自一个坐在月亭内听雨。香登广场南北两侧各有一座白族风格的建筑,南侧的叫星廊,北侧的就是月亭。月亭建在一个水潭中间,有石质曲桥可以进出。与近在咫尺的香登广场上的喧嚣热烈不同,月亭内只我一人在静坐。我是从另一家银器作坊出来后直接走进月亭的。一进月亭,神经立刻松弛了下来。随意找个地方坐下来,斜斜地往美人靠上一倚,目光自然投向彼岸香登广场上正在涌动的人潮……突然感觉外面是一个世界而月亭这边却是另外一个世界,而且两个世界分处两个不同维度的空间,明明看见那边在欢呼、在雀跃,却丝毫不闻有任何声响传入。是的,耳朵里是没有别的声响,包括小锤的叮当,只有雨声。于是就一个人仰了脸默默地数檐上的滴雨,静静地听檐雨滴落在水面时发出的清越吟咏。
妻子告诉我她们正在星廊下避雨。我赶往星廊,廊下也很清静,除了妻子她们,只在远端坐着对拥着的情侣。悦悦见我到了,欢叫着迎出来。于是,我们就跟在蹦蹦跳跳的悦悦后边汇入了中轴线的浩荡人流。呼须泉两边的石板路上全是人、全是伞。我们像是一直被簇拥着、裹挟着往前走,一直来到戏台广场才没有了前呼后拥摩肩接踵的感觉。戏台上正在进行文艺演出,从戏台上方悬着的红布横幅透露出来的信息可知乐队和演员都来自当地民间。四位穿着民族服装的中年女子正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唱民歌和红歌,她们的歌声嘹亮、优美,颇富民族风情,感情更是充沛饱满。可惜戏台前空空落落,像我一样站在台下听歌的人极少。而广场周边那些本以为无人打理的地摊铺子却早给围了个结结实实密不透风:有排了长队急着品尝风味小吃的,有挤在一处精挑细选心仪饰品的,有睁大充满热望的眼睛凝视精巧玩具的……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昨天还深以为大煞风景的地摊铺子眼下却怎么看都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了!
尝到了想吃的,拿到了想玩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的脸上无不洋溢着称意、满足的神情。但这里的风景注定不是终极风景,得到暂时满足的人流在戏台边上打了个旋儿继续流向银匠村深处。街边小摊越来越密,小贩们的叫卖越来越响,街道也越来越觉得狭窄拥挤,几家银器大卖场里全都人声喧天人满为患。
女儿在一家银器卖场门口停下了:“进去看看呗?”我略略迟疑了一下:“要买银器吗?”妻子朝里面看两眼:“里面那么热闹,买不买的,进去瞧瞧吧。你看,里面还有座呢,进去歇歇脚。”说着的时候,妻子已经迈步上了台阶。卖场一隅辟了个展厅,墙上挂着块巨幅展牌,展牌图文并茂,介绍了银器锻制从选材到抛光的整个工艺流程。展牌前方摆着个长方形大展台,展台上陈放着数十件各式锤子和錾子。展厅尽头还置着两条长座椅。顾客基本上是导游们带来的外地游客。导游们举着小旗引领着长长短短的队伍浩浩荡荡开到卖场外,反复强调过集合的时间点后,游客们就呼啦一下全涌进卖场。柜台内早有含着微笑的年轻女柜员列阵以待,过道里还有年纪稍长的导购员随时提供引导、咨询服务。此时的卖场内,每个女柜员面前都围聚着男女老少指指点点,每个女导购身边都聚拢着南腔北调问东问西,大卖场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热烈而快乐的空气。女柜员与女导购全都穿着统一款式的民族服装,在一浪高过一浪的顾客涌潮里自然拥有超高的辨识度。女柜员个个青春靓丽,女导购人人圆熟热情,在翻江倒海一般的大卖场里,她们中的每个人都宛如一朵生动活泼的美丽浪花。
卖场正面墙壁上镶着块led大屏,大屏上滚动播放着几位银器锻制大师的生平以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我正在饶有兴致地观看大屏节目,妻子打来电话了:“你还在里面吗?我们都出来了,正在门口呢!”我赶往门口,雨已经停了。看到女儿两手空空,我故意问她:“买的银器呢?”女儿笑笑:“原本就是看看,没打算买的。”妻子跟着做了补充:“三牛说过了,他带着去买,能便宜好多呢!”“三牛来到了吗?”“刚联系过,再半个小时。”
三牛带着元宝来到了,天刚好放晴。太阳在云层里时隐时现,偏有几滴细雨疏疏落落地洒落下来。悦悦见了,拍着小手唱道:“老天爷爷不讲理,出着太阳下着雨。”我略略惊奇,笑问:“跟谁学的?” 悦悦嬉笑道:“没跟谁学呀!”三牛笑着直点头:“小悦悦说的真没错,鹤庆的老天爷爷呀,还真是不讲理。鹤庆是高原气候,被称作‘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甭说‘十里不同天’,像这样东边日出西边雨、出着太阳下着雨的时候多了去了。”女儿跟三牛开玩笑:“悦悦盼你盼得快要望眼欲穿了,盼你领着去造纸呢!”三牛看看表:“还没到约定时间。咱们先去参观个银器工坊,然后去‘匠庐’,看有没有机会见到母大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母大师就是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母炳林。母炳林是鹤庆人,白族,14岁就跟着姑爹做起了银匠最苦的行当“小炉匠”,每天挑着几十斤重担翻山越岭“走夷方”,足迹遍及贵州、四川、广西、青海、甘肃、西藏等地。“走夷方”期间,母炳林边看边做边拜师,借鉴吸收了大量其他民间工艺,不到30岁即凭着高超的技艺在四川稻城闯出一片天。得知家乡鹤庆新华村想大力发展本土手工艺后,出于对家乡的一份情感和责任,母炳林毅然放弃稻城的一切回乡发展,仅凭一张照片复刻出400年前极为复杂的锻造工艺“木纹金”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技艺风格,为传统银制品赋予了更多神采,代表作品紫铜鎏金法器青稞盒、纯银鎏金酥油壶、纯银鎏金护法器等均为云南省博物馆的永久藏品。为了银器锻造技艺的传承、创新,母炳林一方面躬亲示范,低下头来扎扎实实地一锤一锤地不断征服一座座工艺大山;一方面打破老艺人保守的桎梏广收门徒,不断壮大从业者队伍;一方面利用丽江师院、大理大学的客座教授及云南艺术学院的特聘专家身份屡屡走进高校讲堂,向更多年轻人无私地传授银器锻造的知识、技艺和经验。
“匠庐”位于“和庆祥”北隔壁。与“和庆祥”一样,“匠庐”也是座典型的白族合院式院落,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和庆祥”是“三坊一照壁”,“匠庐”为“四合五天井”。白族传统文化视天、地、宅、人为整体,追求人与建筑的相互协调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论“三坊一照壁”还是“四合五天井”都能体现白族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平衡”。所谓“坊”,即为三开间的两层房屋。“三坊一照壁”由正坊、厢坊、耳坊、门楼、照壁、天井构成,“四合五天井”则是在“三坊一照壁”的基础上,用四坊围合,加上四角的耳房,形成一大四小五个天井,若省去漏角,将房屋连通,且修建走廊,则称为“走马楼”。“匠庐”就是用宽敞宏阔的木质走廊将四坊联通的“走马楼”,合围粗的朱红廊柱愈发衬托得整栋建筑富丽堂皇。“匠庐”正坊的二楼门楣上悬着块朱红木匾,上书“匠庐春晓”四个金色行楷。从正坊二楼转到北坊二楼的时候,三牛颇有些庆幸:“今天来得挺巧,母大师在。就在这楼下客厅,刚才正会客呢。现在应该会客结束了,咱们这就下去,跟母大师聊聊去。”
和三牛一前一后走进母大师的会客厅,母大师正对着门独坐品茶。三牛显然跟母大师很是熟络,两个热情地相互打过招呼,三牛紧接着就介绍我跟母大师认识。“这位就是母大师。”“这位是我的初中老师,从老家江苏来鹤庆旅游的。”三牛刚刚介绍完毕,母大师已经站起身,在桌子那边探着身子跟我握手,一边说着:“欢迎,请坐!”我告了坐,跟母大师面对面坐了,三牛也在我身边坐下来。“请喝茶!”母大师递过来一只银制茶盏,茶盏里微晃着冒着热气的红茶。我道了谢,接过茶盏,抿了一口,正要把茶盏放下,三牛凑近我道:“老师,这茶壶、茶盏都是母大师亲手打造的银器作品,哪一件都称得上是精美的艺术品。”我略一惊诧,脱口道:“是吗?是挺精美的!我说呢!”不由看向对面,对面的母大师也正在看我,四目交会的刹那,我们两个相视一笑。突然感觉母大师的笑容好谦逊,而且谦逊里还藏着些许羞涩的神情。接着又感觉他那披散着的步惊云长发特飘逸、特潇洒,再配上那副清矍平和的面孔,再配上那谦逊兼羞涩的笑容……简直不要太仙气的感觉!母大师很健谈,我也很想谈,不知为什么我们却一句也没谈到与银器锻造有关的话题,但我们却又有说有笑地实实在在地聊了好大一阵,直到他接了个电话后要马上离开。我向母大师提出合影留念的请求,母大师欣然应允并微笑着招呼我一同走向会客厅的荣誉墙。
走出“匠庐”大门,不由轻轻一喟:“母大师好仙!果然艺术家的气质,与众不同!”三牛也是一喟,说母大师有仙气却也非神仙,也走过弯路栽过跟头,前几年投资房地产,被现实狠狠地教了一次做人,这才又回过头来专心致志地继续原来的事业。我告诉三牛母大师房地产投资失败,一方面说明这汪水太深太浑,这杯羹实在分不得;一方面也证明不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很难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三牛深以为然:“是的。”
出“匠庐”右转走过一段便道有家文化休闲小院。小院坐西朝东,外观古色古香,原木栅门的一侧挂着块写有“鹤庆手工白棉纸传承体验中心”的铜牌。三牛朝栅门一指:“就这里了。白族古法手工造纸,一个很受游客欢迎的非遗文创品牌。老板姓李,很年轻,云师大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也当过两年老师的。”“你们熟识?”“很熟的,我经常带元宝来这里做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