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买札记之抵抗虚无

10-04 作者:河马

抵抗虚无。虚无几乎统治整个人文世界,如此深、如此广,简直是噩梦中的噩梦。尤如唐吉诃德之于风车,我们汉语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天生又偏低,究竟怎么抵抗?我想大概率是呼唤主体性之高扬。因为历史就像这样,伦理/意志/价值,对应于主体/真理/理想。倘若此二者荡然不存,则人类危兮殆矣。下面我从《历史和伦理:解释学的中西对话》一书摘录一个片断。

/

我们的最高尊敬和最高信仰,都应该是针对于理性、真理、理想这样的“一般性理念”,而不必将其动辄附着于诸个别性实体。现在,由于历史的偶然性,“落后的”现代中国学术界,突然有可能承担起,不仅在本国而且在全世界,参与开创人文科学新局面的时代重任。这是我们,在表面上不利的客观条件下,被命运“辩证”加予的神圣民族使命。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就是在“逆境”中求“奋起”与“升扬”的勇者精神。

——李幼蒸

/

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主体还原,哲学从逻辑学—心灵学,似乎介入伦理主体学。李幼蒸提出历史解释学,让主体无从消解,因为历史中的人,实践理性决定了伦理意志—伦理价值—伦理品质。可能这也是其新仁学—历史解释学方向(《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当下补上推理这一块“短板”,新学人“求真”路上将拥有趁手的“工具”。为此,我建议读买约翰•布鲁姆《推理得来的理性》一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

抵抗虚无,重要的是要逃离语言—语境陷阱,并明确历史解释学范畴之伦理实践指引。尤其是“智—仁—勇”新学人精神倡导成型。不然,资本—技术—非理性操控之下,人只能被交给词语/分析?甚至可能交给智能/仿真?

2021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