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荷

11-09 作者:仙客

林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义山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枯)荷听雨声。”我没有枯荷听雨的经历,想像义山诗的声音美感,觉得与雨打船蓬,雨打芭蕉,听起来应该大同小异,只是他这一句,不免有些凄凉。

年轻时我读过这句诗,留下点印象,但总不如他的“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月玉生烟”有感觉,一个人在凄冷里,朦胧中,看到或从心里生起一层暖意,真好。

清明时去查干湖,看到妙因寺附近的一片湖面有一片枯荷,不禁被吸引住了。那一片零落在冰面的枯荷,茎杆有的折断,有的弯曲,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线条。荷叶枯萎后,聚扰成叶包,被细长的茎杆顶着,自成一个个花骨朵形,黑黑的,与湖面冰雪的白相映衬,看上去就像一幅白底枯荷的图画,很美。那种感觉并不亚于盛夏荷花开放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感。只是走过的人,并没有什么人停下脚步,不像夏天荷花开时,游客一个个都会留连,拍照。

枯荷的美是一种线条,造型的美,美在骨感。这种美就像湖石之美,虽然又瘦又皱,但正因其瘦和皱,方显出美感来。造型、线条之美不是一种大众化的美,能欣赏方能体味到那种美,不能欣赏,便觉无趣,因为这种美缺少色彩和生命的加持,但其实中国人很早便能欣赏这种美,最有名的是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体现的也是这种美,境界令人神往。

其实岂止是枯藤、老树,普通的树木,冬天落净了叶子,只剩树干枝条,也能显出一种美来。记得有一年在长春友谊公园,经过一片树林,见白雪覆盖,树木尽秃,极显瘦硬,一派冬日景象,惊异于那种美,当时我还作了一首诗:凛凛北风天,寒枝不肯弯。经冬又历雪,卓然天地间。诗写的是树木的品格,但实际上我走过时,给我留下印象的主要是那些伸展的枝条所具有的瘦硬美感,至于树木的品格倒不是首先想到的。

欣赏线条,造型的美,最好是到吴冠中的画里去欣赏,去学习,吴老的画是线条的艺术,一些线条看似简单,其实尽显美感。一个人如果不会欣赏自然界的美,可以先去看一下以自然为题材的绘画,诗歌,散文。艺术浓缩了自然之气,它会让你学会欣赏美,心中装着艺术,然后,再去欣赏自然之美,便处处都有风景了。就像妙因寺前的这些枯荷,我不知道以前是否见到过,不过在看到这片枯荷之前,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幅枯荷的画,那幅画让我发现花落了,叶枯了,依然可以很美。艺术家的眼睛是发现美的眼睛,他们笔下的枯荷也让人惊艳。我相信自己被妙因寺前这一片枯荷所吸引,一定是受了这幅画的一些影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相比于枯荷之美,盛夏的荷花真是丰腴,荷叶的肥硕,显出满满的肉感。夏日,是万紫千红的季节,盛日寻芳,荷花是这盛宴中一景,红花绿叶,色彩明亮得耀眼。

人在年轻时,著眼于春夏的盛景,对秋冬的萧瑟凄凉,枯瘦坚硬不容易产生美感,只是经过时间的积淀,艺术的培养,人的艺术趣味会增加、扩大,心界大了,眼里也开始变得丰富。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