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123票证

11-12 作者:庆兔兔

我们家的钱和各种各样的票证都放在一个铝饭盒里,那时候抽屉都没有锁,那时候也没有听说谁家遭遇过小偷。

在上海还没有听说买东西要票证,到郑州的时候什么东西都要票,粮票、肉票、布票、棉花票、油票、糖票、豆制品票…。

票证时代,甭管什么身份地位,甭管有钱没钱,粮食面前人人平等。

上街买东西,不仅要带钱,还要带着票证。

一个烧饼二两粮票七分钱,一碗米饭四两粮票八分钱,一碗面条四两粮票一角四分钱,…。

在票证时代,各种各样的票、证、卡,成了百姓特别是城镇居民过日子的基本保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三年半的全国内战,蒋介石逃跑前对大陆的破坏,中国经济损遭到极大损失。建国初期当时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商业资本不足,市场陷入停顿,物质极度匮乏。

中国产出的民生物资不足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只能每个人少用一点,这样保证每个人能够有尊严的活下去。全国各地根据当地工农业生产情况,给大家均衡发放相应的票证,以保证每个人的最低生活需求。

这些不能只靠大家自觉行为,也不能变成一个商业行为,这要求利用政府的权利计划分配。

票证保证所有人基本生活需求,票证缓解了我们生活物资需求,每个人可能吃不好,但是保证了每个人有饭吃。

我们家的财产在铝制饭盒里,里面有每个月的工资,里面还有国库券,还有户口本、粮本、国库券、购物证,还有各种各样的票证。

饭盒里的东西我们也会拿出来看看,我们都很自觉,我们不会拿钱拿票证出去买东西。

我们刚刚到郑州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提篮子卖花生米卖红枣的,突然间这些东西都进到商店里,接着就开始发放各种各样的票证。

每个月就在粮票刚发下的几天里,粮店的门前一清早就挤满了人,这是来买这个月的粮食。

买粮,要粮本,还有带上粮票。

粮票分为很多种,有大米票、面粉票、粗粮票、细粮票、小米票等,以及粮食供应券、高粱米券、绿豆券等,后来粮票还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

买粉条、花生、瓜子之类的食品也要购物证。

粮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每个月都要来几次。

合作社买东西一样都要票,买布、买日用品都要票,打酱油打醋好像不要票。那时候除了布票,还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日用品更是五花八门,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票。

国棉三厂大门对面,就是一个副食品店,副食品店有糖、糖果、罐头、茶叶、乳制品、蜜制品、豆制品一些东西。副食品商店商品种类和现在的超市没有办法相比,谈不上品种多少,也说不上好坏,只能说是有没有。

有一次我在副食店闲逛,转到水果柜台,看到玻璃柜台里几乎空空荡荡,在一个柜台里放着一个盘子,盘子里放着三个苹果,苹果可能只有六厘米大小,苹果的表皮已经出现皱褶。

盘子前边的标签写着价钱,还需要一张副食卷,副食卷不可能乱用,这些苹果我们只能看看而已。

我结婚多年还在用粮本粮票。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