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箕

11-07 作者:绝顶人

提起大豆的吃法,诸君都能说上几十上百种,煎、炸、炒、炖、焖。完了还可以做成豆腐,豆腐的吃法,相信诸君也能说上几十上百的花样。

可是,烤着吃,估计就没有几个人能说上味道了。或者说现在有此经历的不多。在八十年代的乡村,摇头晃脑的背着“煮豆燃豆箕”诗句,燃豆箕烤豆却是标准的保留娱乐节目。

金秋的乡村,无尽延伸的田垄,层层叠叠地,铺满了青中带黄将要成熟的稻谷,大地仿佛穿上了一件青黄色的大衣。

成片的稻谷中间,随田埂的走势蜿蜒,像一条条金腰带,缠绕在青黄青黄的稻巨人身上的,是丛丛条状种植的大豆。

因其种植在田埂上,我们称其为田埂豆。它是农民充分利用田间空间的智慧结晶。

我们的重点可不是田埂豆的丰收,我们也不期待完全成熟待收割的田埂豆。那都是大人们关心的事,都是父亲母亲关心的事。我们关注的是刚刚成熟但还未转黄的青色的田埂豆,饱满而青绿。叶微黄,荚饱满,豆青绿,极具诱惑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每当这时,慵懒的我们变得勤劳了,三驱四赶方才出门的我们变得不着家了。一到周末,就相约好了一起去砍柴。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田野之间的那丛田埂豆也。

柴禾担在路边,正式的节目就上场了。几个小伙伴分工合作,我去采东家的田埂豆,你去摘西家的田埂豆,他去拔南边的田埂豆,各家一株,万不能只偷一家的,防止某一家损失大了,找上门来,那苦头就够吃的了,皮开肉绽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把挂满田埂豆的枝桠择下来,其他的豆箕就作为现成的燃料,就在田野间稻田边,搞弄起露天烧烤来。

炙烤中,粒粒饱满的田埂豆,耐不住炙热的火焰,噼里啪啦的,似爆竹声响,逐一脱去了束裹的青袄,似破壳的小动物,探头探脑的伸出圆圆的小脑袋,大快朵颐的时候到了。

吃完烤豆,每个人嘴上、脸上、鼻子、耳朵都是黑不溜秋的。这时的我们又有了新的身份,纷纷冠以“包公”“张飞”“李逵”等等,花脸的就是“曹操”了。

未曾想,我们以为乐趣的豆箕烤豆,在魏晋时却是一场剑拔弩张、命悬一线的历史典故(存疑)。《世说新语》记载,曹丕受禅登基为魏文帝时,为剪除异己,巩固皇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诗,否则就行大法。曹植遂作《七步诗》,讥讽哥哥。我们小学学的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简本,此诗有不同版本,初载《世说新语》的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豆在釜中泣,萁在釜下燃。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管后人如何存疑,但是对以曹植的才华,在七步之内作出此诗的能力都是一致认同的。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文才共一石(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他人共分一斗”,足见曹植在建安文学的地位和才华。

历史之所以有他的典故传说,自有他的道理。

少年曹子建,意气风发,曾写下“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豪侠诗句,几度欲立为太子,终因性情恣意妄为,饮酒过度而失位。一次曹植受命领兵出征,大军列队完毕,整装待发,却不见主将的身影。作为将领的曹植醉得爬不起来,其饮酒不节制可见一斑。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引用的就是他的诗句,说的就是他。

大位梦破,理想难继,加之屡次徙封,曹植愤懑抑郁。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在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借用楚辞香草美人比喻,将理想和权贵生活化为“矫若游龙,翩若惊鸿……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绝美宓妃,终因人神道殊被迫永绝,表达了理想破灭的心情。后人云此赋是他暗恋嫂嫂甄氏而写,应是牵强附会之说。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几位封王于京师会节气期间,任城王曹彰暴毙,后又限制

他与白马王曹彪结伴同返,兔死狐悲,他心中充满悲愤怨恨,写下了“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赠白马王彪.并序》,表达了对曹丕的不满。

那时,每读此诗,都为曹植捏了一把汗,也为曹植鸣不平,鄙视曹丕的阴险。

其实,这种宫闱之争,萧墙之祸,历史的长河中,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甚至包括了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一鸣惊人的齐桓公等枭雄人物。

大家耳熟能详的玄武门兵变,李世民率一众瓦岗旧将杀了太子李建成,因为有了前期打天下的居功至伟,以及后来的贞观之治,我们觉得历史公道、苍天有眼,能者当之,功者得之。

到了清朝的九子夺嫡大戏,传说四阿哥胤禛篡改康熙帝遗诏,将“传位十四阿哥”篡改为“传位于四阿哥”,夺得皇位。后又因大兴文字狱,杀了文士吕留良,引得其孙女风尘女侠吕四娘报仇以“血滴子”刺杀的故事。我们则认为雍正皇帝是位狡诈、残暴的暴君。直到九十年代末的《雍正王朝》电视剧,塑造了一位勤勉、勤政、有为,为康乾盛世承上启下的帝王,才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历史事件的结局,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历史的天平自有他公平公正的一面,也有历史进程螺旋上升的特点。

对于我们沧海一粟的历史个人,一个平凡的历史个人来说,或多或少只是危如一个鸡蛋的个人,也只能从内心的柔弱、善良的一面对各类“煮豆燃豆箕”事件加以评判而已。

2009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获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许多人都劝他拒绝,甚至也有说如果他去领奖就要抵制他的作品。他毅然决然的去了,然后在获奖演说上发表了著名的“高墙与鸡蛋”说,“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当时巴以冲突,大量手无寸铁的平民,乃至儿童、妇女、老人遭到杀戮。村上春树敢于在颁奖国内公开说出对颁奖国的批评与遣责,这是作为一个人的作家内心柔弱、善良的一面,也极具勇气。世界是多么的需要这种善良与勇气啊。

人之初,性本善。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