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汤圆
推汤圆
作者 施泽会
之前过年的时候,村里每家每户就忘不了推汤圆。
我们家有一个石磨子,成了大家推汤圆的工具。石磨也成为了我们家唯一一个“家产”,石磨是我刘姑爷拉船从山峡弄回来的山峡石头,这种石头非常坚硬,是做石磨的好石材。
推汤圆首先要泡糯米。要提前准备好糯米,要用清亮的井水泡糯米,井水泡糯米磨出来的汁液最好。母亲是非常有经验的泡糯米高手。母亲说,泡糯米必须泡三四天,要把糯米泡胀,一粒粒的糯米鼓鼓的,还要换几次水。糯米泡好了还要进行淘洗,要淘洗好几次,白白净净的糯米就出现在一家人面前了。这个时候就开始推汤圆了。将糯米舀在石磨上的一个小洞里,推磨的人一定要有力气,力量要均匀,不快不慢,动作灵活。父亲开始推磨,推汤圆,母亲舀糯米,父亲推了一阵,父亲推累了,母亲又接着推,这样来来去去,去去来来,循环往复。推着上磨盘转动,下磨盘不动,中间的缝隙处就源源不断的流出来白色的汁液,这就是糯米汁液了。糯米汁液顺着磨槽流在一个准好的木桶或者胶桶里,然后倒进一个准备好的过滤的滤帕里,再用一个三角架,或者一个滤架吊起来,吊上两三天,糯米粉不干不湿,软绵绵的,糯米粉就可以晾晒了。农村都是用一个大簸箕把糯米粉摊开装起来,出太阳的时候端在晒坝里晾晒。如果是立即煮着吃的汤圆粉就不用晒,包上汤圆心子就可以下锅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母亲早早起床了。一个人在灶屋包汤圆。汤圆心子有花生、杏仁、芝麻、橘子皮、白糖、水糖合在一起煎炒,非常香。母亲包好的汤圆有一大盆。铁锅里的水早就被父亲烧开了,母亲把汤圆一个个放入铁锅里,二十分钟后,一个个汤圆在锅里翻着白色的肚皮,鼓鼓胀胀的,之后再煮上几分钟,母亲就用勺子把汤圆舀起来,一碗一碗的装得满满的,热气腾腾的汤圆,非常温暖,这就是母爱。我们起床后把脸洗了就开始吃汤圆。母亲说,你们不要吃急了,谨防把喉咙烫一个血泡。我们几个孩子还是狼吞虎咽的吃下去,生怕不够吃。在生活贫乏食品物资紧张的年代,能够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汤圆的确不容易,一年到头我们都在盼着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有新鞋子穿,有鞭炮放,有糖果吃,这是细娃非常盼望的新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那些年味依然在我的脑海里留存着,一直挥之不去,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如今的汤圆,不用自己动手,到处都有卖的,一包一包的汤圆早被生产商家做好了,什么心子的汤圆都有,什么样式的汤圆都有,再也看不到推汤圆的情景了。但是我们家的石磨还在,石磨宛若在那里成为了一个古董,成为了一个母爱的见证物品。
推汤圆,吊汤圆汁液,包汤圆的场景,有的农村还是延续了下来,这是一种民俗文化。我的故乡就有一个民俗文化展览馆,悠悠的推汤圆的民俗文化活动被他们传承了下来,让参观旅游的人们亲身体验一下这种推汤圆的仪式感,亲身体会一下推汤圆的动作,力量,完成任务的快感,参观旅游的人们感到无比震撼。
现在过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大人望种田,细娃望过年”的说法了。
过年的食品琳琅满目,各种汤圆比比皆是。杀猪宰羊,鸡鸭鱼,海鲜,大闸蟹,各种蔬菜水果,各种各样的零食,各种卤菜、炒菜、蒸菜,煎炒都有,有的菜品从过年吃到正月十五都吃不完。大家推杯换盏,划拳打码,吹牛,冲壳子,摆龙门阵,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无所不能。听故事的人,有时插上几句嘴,摆龙门阵的人说,你晓得,何必听我吹牛?你赶紧回家吃汤圆,你们家里的汤圆都冷硬了。大家哈哈大笑,大笑之后,大家一哄而散,这个时候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这就是新时代的吉祥年,幸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