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二十五回

01-03 作者:小牮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二十五回

乱云润生 第三十四章

绍武贤妻持家力挽狂澜

乱云岁月润生呱呱落地

第二百二十五回

上一回说到,1908 年,华夏大地风起云涌,诸多要事纷至沓来。而于赤家二儿媳尚子琴而言,刚刚历经 1907 年农历丁未羊年那三场刻骨铭心的厄运,心中自是渴盼新岁能平顺无波。彼时,家国皆历经沧桑,满目疮痍,于这劫后之际安心调养、休养生息实乃重中之重。值此一年,尚子琴挺身而出,勇挑持家重担,一心操持家中诸事,以求安稳度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新春正月,元宵佳节的烟火尚未散尽,赤绍宗便已背上行囊,匆匆踏上归程,返回雍阳下伍旗吴博瀚老师的私塾学堂。年仅 15 岁的他,身形渐长,眉眼间已初显成人之姿。这戊申猴年,亦即 1908 年,恰是绍宗在私塾求学的第七个春秋。

华夏大地自古以来,于私塾之学业成就便有着颇为精细的六层划分:其一为“一窍不通”,此乃最低层级,意即学子对知识或技能近乎一无所知,尚未得其门而入;其二“初窥门径”,意味着已对所学之识略有知晓,然仍需大量研习与实践,方能深入堂奥;其三“略有小成”,表示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只是尚缺火候,仍需在实践中打磨并持续精进;其四“登堂入室”,则表明已能深入领会知识之精髓,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却也不可懈怠,仍需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其五“有口皆碑”,此为较高境界,意味着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已达相当深度,备受赞誉与认可;其六“登峰造极”,此乃至高之境,代表着对知识或技能的领悟与运用已臻化境,达于全面实践之巅峰水准。

吴博瀚老师对赤绍宗赞誉有加,称其为近年来自己精心培育的最为杰出的学子,其学术造诣与教育成果之卓越,已然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绍宗才学出众,思想敏锐而超前,胸膛之中满是家国情怀,行事颇具主见,且志向高远,豪情满怀。因而吴老师在与一众学者名流切磋研讨救国方略之际,常常携赤绍宗一同参与,使其得以广闻博见,增长见识。

赤绍宗之所以在元宵佳节刚过便心急火燎地赶回下伍旗,缘由便是吴博瀚老师计划于正月前往大口屯西寨村的李府,去拜会那在渠阳声名远扬的社会贤达李六更。

李六更,原名李德崇,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资,且勤奋好学,未及弱冠便高中秀才,青年时期更是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旋即被委以官职,远赴他乡任职。然光绪二十年八月,正值风云变幻之际,他深受新兴革命思潮的激荡,又亲眼目睹官场之腐朽黑暗,遂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回归故里。李六更曾立下壮志:“舍政界而就社会,不做官而为民”,其心意昭然若揭,便是欲启迪民众之智慧,尽己之所能,担当起保家卫国之重任,心怀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怀揣着振兴民族大业的宏伟抱负,荣归家乡渠阳。其曾撰写的一副对联“祖国未强,合众同心;以信做事,用诚待人”,横批“大处着眼”,此联不仅彰显其高尚之志,亦成为他日后于京城敲梆警世以及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的根基所在。

时光回溯至光绪二十八年,亦即 1903 年,李六更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程。在那繁华又复杂的京师之地,他有幸结识了蔡元培、张继等一众志同道合的进步知识分子,在与他们的交流切磋中,李六更对当下的政局以及国内外的形势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知。目睹国家之危局,民众之蒙昧,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实现自己“唤醒民众”这一伟大理想的艰难征程,开启了独特的敲梆警世之举。其手中所持木梆之上,醒目地刻着“唤醒同胞,改良社会”八个大字。他沿街而行,边走边敲,且每次皆连击六下,那最后一下尤为沉重响亮,声震四方。继而引吭高呼:“众人五更便应起身劳作,如今已然六更,尔等却仍在沉睡,可晓得洋人正在欺凌我们,当权者亦在误国误民,若再不奋起,我华夏大地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李六更这一敲一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其坚毅之举令人动容,百姓们皆对其敬重有加,遂尊称他为“六更先生”。

赤绍宗能随吴博瀚老师一同拜会李六更,心中自是深感荣幸之至。当日在李府之中,只见那从京沽繁华之地以及雍、渠、渔三阳等地远道而来的数十位爱国志士齐聚一堂,众人激情澎湃,纷纷各抒己见,围绕救国方略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交流。会议尾声,李六更先生在阐述自己的驱洋救国方略时,郑重宣布:“日后我决意出资创办《六更公报》,并亲任总经理一职。且在首发之际,特邀蔡元培先生题词‘睡狮棒喝’四个大字,以振聋发聩之势,鲜明地表明自己的坚定主张:坚决抵制封建专制之腐朽,全力抗击列强之入侵,力求早日唤醒那尚在蒙昧之中的广大民众,引领这沉睡已久的华夏古国迈向繁荣富强之路。”

经此一场于戊申猴年正月举行的、众多心怀家国的名流志士齐聚一堂的交流盛会,赤绍宗深受触动与鼓舞,亦从中获得诸多深刻启示。在他心中,已然坚定了信念:若要驱除洋寇,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便当以李六更先生为楷模典范,勇敢地迈出步伐,闯荡出去。彼时的他,满心壮志豪情,跃跃欲试,目光坚定地望向沽海方向,似是已看到那片土地上即将展开的救国宏图。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之际,赤绍宗向吴博瀚老师郑重阐明自己“驱除洋寇,睡狮棒喝,文化救国,光复中华”的鲜明主张,吴老师听罢,对其予以坚决的支持与鼓励。于是,在 1908 年 3 月 21 日,正值戊申猴年二月十九春分这一特殊时日,赤绍宗怀着满腔的壮志与不舍,依次向父亲赤辅铭、二哥绍武夫妇以及侄儿润本一一告别,而后毅然踏上了奔赴沽海的征程,去那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探寻新的发展契机。二嫂尚子琴对这位志向远大的小叔子亦是满心牵挂与不舍,亲自为其设宴践行,千叮万嘱,言辞间尽是关切与祝福。

此前,赤绍宗为答谢恩师吴博瀚表叔这些年的悉心栽培之恩,曾向其郑重承诺日后定会时常联系,且会如敬待生父一般孝顺侍奉吴导师。与此同时,他从父亲赤辅铭处顺利获取了至亲表叔赤增清在沽海的居住地址,为自己的沽海之行做好了初步准备。

次日,赤绍宗一路舟车劳顿,历经整日颠簸,直至傍晚时分,方才抵达沽海河北之地。表叔赤增清所居之处,乃是金家窑电灯房胡同。赤增清表叔为人热忱好客,早在半月之前,便已听闻赤家那位才学出众、前途无量,学业已然登峰造极的绍宗贤侄即将前来投奔,暂居于自家寒舍,欲在这沽海——这座百废待兴却又充满希望的大都市中闯荡拼搏,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赤增清见表侄平安抵达,心中欣喜不已,赶忙招呼绍宗洗漱一番,去除旅途风尘。紧接着,便不由分说地拉着绍宗的手,兴致勃勃地从金钢桥过河,直奔大胡同中声名远扬的天一坊饭庄,欲为其设宴接风洗尘。这天一坊饭庄历史悠久,早在 1879 年,亦即清光绪五年便已开业大吉,向来以烹制地道的当地风味菜肴而闻名遐迩,其中尤以罾蹦鲤鱼和七星紫蟹这两道招牌菜最为脍炙人口。是夜,表叔赤增清特意点了这两道名菜,又要了一小瓶直沽佳酿,叔侄二人相对而坐,把酒言欢,畅所欲言,直至夜深人静,方尽兴而归。

酒过三巡,赤绍宗神色庄重地向表叔简要说明了自己此番前来沽海的意图,并详细阐述了自己“驱除洋寇,睡狮棒喝,文化救国,光复中华”的坚定主张。为使表叔更为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理念,他还列举了诸多文化救国的实例:诸如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以卓越的工程技术向世界彰显国人之智慧与力量;李六更先生不辞辛劳,奔走四方,向同胞们疾呼“睡狮棒喝”,并积极筹划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等等,这些皆为文化救国理念的生动实践典范。绍宗言辞恳切地说道:“叔父,侄儿深知如今国家深陷困境,百姓受苦受难,我虽一介书生,但亦愿凭借自己所学之文化知识,为救国救民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此次来到沽海,侄儿首先要做的便是在此地站稳脚跟,尽快熟悉周遭环境,着手开展文化考察工作,广泛搜集近年来新文化的发展动态与趋势,通过编辑发表相关文章,以期唤醒民众,提升他们的认知与觉悟。侄儿自幼研习书法与字画,如今正好可以发挥这一专长,一则凭此解决生活之需,二则将其作为文化救国的有力武器。侄儿欲以此为切入点,深入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积极创作各类文化救国的作品,并争取在新潮进步期刊上发表,此乃侄儿前来沽海的初心与愿望。”言罢,绍宗微微欠身,从衣襟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五百文钱,双手递与赤增清,脸上带着诚挚的笑容说道:“叔父,这只是侄儿的一点心意,初来乍到,侄儿诸多不便,恐给叔父的生活增添不少麻烦。但叔父与我家本就情谊深厚,当年父亲在此地,亦曾承蒙叔父诸多照拂。如今侄儿又来叨扰,叔父却仍是这般热情款待,侄儿心中实在是感激不尽。叔父放心,过不了多久,或许一两个月的时间,侄儿定能寻得合适之事由与安身之所。

赤增清见侄子递过钱来,连忙摆手,神色间满是嗔怪与坚决:“咳,唉,你这是做什么?这不是寒碜你表叔吗?快快收起来,莫要再提。想当年,你父亲在此地待了将近两年,我俩情谊深厚,亲如手足,何时提过一个‘钱’字!想那抗击洋寇之时,他身为虎神营五品营千总,在金家窑的黑炮台处,那可是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杰!后来他来沽海打拼,只为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其间艰辛自不必说,好在挣回了八块现大洋。我还帮忙牵线,为你家置了房产,本是桩幸事。可谁能料到,去年竟听闻他豪赌输光了房产,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啊!前年初,我便劝他留下来,跟我一道在这沽海做工,可他总是找理由推脱,如今想来,怕是那时已然染上赌瘾,故而不思进取了。现今我在津浦大厂做长工,每日上班八小时,礼拜天还能休息,每月稳稳当当领一块现大洋,一年下来也有十二块的收入。我一人生活,三四块便足够宽裕,余下八九块银元都能攒下来。如今住的这两间小屋虽说有些狭窄,不过过些年,等手头再宽裕些,我便打算在新开河火车站附近置办几间胡同里的房产,把家眷都接来,也让他们享享这大都市的繁华生活,那该多好!当年工厂急招工人的时候,你父亲若能留下来,如今怕也是津浦大厂的老长工了。”

绍宗面露羞愧之色,急忙打断赤增清的回忆,苦笑着说道:“叔父,这些过往皆是我家之痛,莫要再提了,孩儿心中实在是愧疚不已。”

赤增清微微一怔,旋即反应过来,接过话茬道:“贤侄莫要太过介怀,过去的事便让它过去吧。你方才说我追赶潮流,这倒是不假。咱这金家窑附近,可是神州首家官府报纸的诞生地,那北洋官报就在咱家门口发行。这几年,我每期必买,那上面刊载的国内外大事数不胜数,让人目不暇接。早些年,我还时常盯着那招聘打工的栏目仔细研究,久而久之,这报纸上记载的各类神州之最、华夏首创以及新奇时髦的事儿,都深深吸引了我,如今我是每期必读,都成习惯了,这些年的报纸我都悉心保存着。贤侄你若是需要资料,只管开口,叔父这儿都现成的。”

绍宗一听,顿时喜上眉梢,眼中满是惊喜与期待。他初来沽海,人生地不熟,正愁不知从何处入手了解此地的情况,尤其是这新潮文化方面的信息。如今听闻表叔有这些珍贵的资料,心中暗忖:如此一来,自己在这头几年,大可不必四处奔波,只需在家中潜心钻研这些资料,便能将近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向梳理清楚,待日后以画报的形式呈现出来,想必更能唤醒民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意识。

自第二日起,赤增清表叔每日依旧按时去工厂上班。而赤绍宗则主动挑起了家中的担子,将三餐饮食和家务琐事料理得井井有条。每至晚间,待表叔归来,一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可口饭菜早已备好,二人边吃边聊,相谈甚欢。饭后,绍宗还不忘细心地为表叔准备好次日中午的饭盒,以便他带去工厂。如此一来,赤增清每日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养精蓄锐。

再说这赤绍宗,本就手脚麻利、头脑聪慧,如今更是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搜集近年来神州新潮文化动向这件事上。每日清晨,他便端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翻阅那些报刊杂志,一字一句皆不放过,其认真专注之态令人动容。如此这般,日复一日,他从这些资料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与信息,收获颇丰,心中对于未来在沽海的发展之路也渐渐明晰起来。

(待续)

读者若喜欢,请关注、点赞、交流,就是支持鼓励,往后耐心看,越发精彩!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