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蛙声,无疑是夏夜里最动听最盛大的交响乐章。
夜幕降临,田畴间。初起是一声、二声、三声,继而是一片、二片、三片,夜幕逾深,蛙声逾大,蛙声逾广。上乾下坤,左离右坎,你似乎感觉自己处在太极的鱼眼内,天地阴阳之间,唯有蛙声,万籁成其一响,仿佛是宇宙混沌初开的洪荒之音。蛙声盖过了山涛、盖过了流水、盖过了风吼、盖过了鸟鸣。大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气概。
你会惊诧于世间竟会有如此之多蛙,仿佛天底下的蛙儿都汇聚于此。他们纷纷从井底走来,从外国童话中走来,从东晋王宫中走来,从吴越战场中走来。
他们会聚于此,是为井海之窃窃私语?还是为公为私奋力而鸣;是王子的深情呼唤?还是为士卒鼓气而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偏居一隅的幽谷之中,在这幽谷的田畴之间,年年月月,月月年年,蛙声自始自终都应是丰年的颂歌,亦或是壮志未酬、鬓染繁霜的倾诉。
据说,公元1161年(绍兴31年),金主完颜亮感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的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投鞭大举南侵后,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二千多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公元1162年(绍兴32年)在与南宋朝廷联络返回途中,得之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遂率领50余名勇士,直闯几万人的金兵大营,生擒叛徒。何等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此役成了他的绝唱,其后四十余年,他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中,郁郁不得志。只能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最后隐居江西上饶带湖,白发翁媪的吴音软语,卧剥莲蓬的溪边小儿,稻花香里的片片蛙声,催生了他双鬓的白发,倾诉着他了却不了的君王天下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就是青蛙成长变异的过程。从一只只曳着长长尾巴的小蝌蚪,或者从一团团黑秋秋的蛙卵中,你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成年的蛙影的,青一色长尾的小蝌蚪变成了绿色的、褐色的、黑色的、彩色的蛙类,“石鳞”、“田鸡”、“田狗”、“蛤蟆”,应运而生诸多蛙的方言雅称。
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变异的过程,无论是从猿到人还是从小到大,人的变异主要还是思想的变异或者性格的变异。人之初,性本善。但成长环境的变化足以改变人的本性。孟母三迁,是通过寻找和善的外部环境,用以维持心善的本源,成就行仁义于天下的亚圣。反之,敦素的孟轲也许成为类似现在符箓派的丧葬师,也许成为无利不贪的商人,但肯定不会是一个至善的圣人。同样,处于井底之蛙,所见不盈尺,自不可语海;处于晋帝宫帏之蛙,则必有公私之争;若非处于伐吴之道,必不可令勾践横轼而敬。
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蛙也好,人也罢。一个人的成就与否,不仅要看你做了什么,还要看你处于什么位置。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乐天知命故不忧。纵使贬谪千里,此心安处,既是吾乡。无外乎人尽其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儿时的我们,无论山水,无论花鸟鱼虫,无论蝌蚪青蛙,都是快乐的源泉。我们年幼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水洼处有蝌蚪,每每驻足不走,惊奇于曳着长尾的精灵,听着妈妈讲小蝌蚪找妈妈。最高兴的莫过于,用小手掬捧几条小蝌蚪,兴高采烈的带回家。少年时的我们,寻乐时,总是拿着钓杆,在洼池中、稻田里、水塘边,垂钓青蛙,为鲜有的收获欢呼、流连忘返。青年时,我们往往聚在一起,点上松油材的火把火笼,三三两两,在夏夜里,到田间去抓青蛙。主要抓两种能吃的,一种是绿色的,有纹路的,叫声清脆,像小鸡叫,俗称“田鸡”;一种是黝褐色,叫声混浊,像犬吠,俗称“田狗”。一般的青蛙是不要抓的,现在才明白,造物主也是有先见之明的,这些青蛙,就是留着为现在的我们鼓噪而歌,让我们静听片片蛙声的。
不同年纪,不同处境,听取蛙声,不同心境。宋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到“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今的我,是处于何阶段。幽谷中的我,是何处境。听这片片蛙声,也不知道是何种心境。
只是感觉我也变成了一只青蛙,一只奋力鼓噪而歌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