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的麻雀
屋檐下的麻雀
文/程艳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每当看到这句话就会想到屋檐下的麻雀,既喜欢又讨厌。麻雀有个不太好听的名字,叫家贼。它们成群地叫起来很悦耳动听,但在农村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它。因为它偷吃谷子、糜子等一些小颗粒儿粮食。到了秋季,种以上粮食的农户就不得安宁了,为了自己辛苦一年的收获不受损失,每天都要无数次在田间驱赶麻雀。
近日,我家的阳台突然热闹起,来源于我晒了些碎米在晾台上。平日里那些沉默很久的小麻雀,也许是闻到了香味儿,纷纷飞了过来,它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欢快地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虽然蒙受了些许损失,但在这个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萧条之际,给寂静的农家小院儿增添了一种特别欢快的氛围。
我一直对麻雀没什么好感,它的体态模样显得小家子气,体小微短,羽毛也不显眼不美丽。更主要的是好像它们从来没做过什么好事。我的童年时光就是在与它们频繁打交道中度过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童年的故乡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种植的粮食以糜子、谷子、绿豆较多。每年的秋收,在田里都有数不清的麻雀偷食粮食。别看它们吃的少,成群的麻雀每过一片地,都要留下一片半空壳的谷穗,有的就连谷棵也被压倒了。农民们看着既着急又心疼,既气愤又惋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秋天,家家都要安排人在自家田埂上以各种方式驱赶麻雀,有的在地里竖起了衣帽整齐、形象逼真的稻草人,有的在四周或每隔不等的距离挂一些破渔网,还有的人专门抓住麻雀偷袭的时间,用声音驱赶麻雀。尽管想尽很多办法,可是时间一长,麻雀们就熟视无睹了。有胆大的竟然落在稻草人头顶上搔首弄姿,幸灾乐祸向人们示威。
大人们与麻雀打起了
抢秋之战,孩子们也都利用星期日纷纷到田间加入“战斗” 。有拿棍儿轰的,有拿破盆破桶敲的,有拿哨吹的,还有空手拍巴掌喊的,田野上沸腾起来。在麻雀一阵飞一阵落,在孩子们各种声音混合下,演绎了秋天一曲激情欢快的乐章。
可麻雀却如同在与我们捉迷藏,当驱赶声响起的时候,它们像商量好了似的,躲得远远地观望。当我们累了想歇会儿,它们又飞了过来,就这样循环地人进鸟退、人退鸟进打起了游击战。即便把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拉回家也不得安宁,只要人们晒粮,麻雀就会飞来偷食。小伙伴儿们多少个本应轻松愉快的星期日,却被麻雀折腾得精疲力尽,所以人们对麻雀的看法很不好,麻雀在人们心中也是臭名远扬。
北风吹雪花飘,转眼冬天就来到,麻雀藏到屋檐下,没有粮食很难熬,这是对冬天麻雀的真实写照。到了冬天,特别是遇到大雪天,一片白茫茫,很难找到粮食。看到一个个小麻雀没有吃的那可怜样子,人们却不那么讨厌它们了,对它们起了怜悯之心。破旧的瓦房以及适宜的屋檐,成了它们栖身越冬之地。
它们与村民也和谐相处了,不少熟悉的其他鸟儿,随着气候变冷纷纷南迁,寻找另一方乐土。而麻雀却如一个热爱土地的老农,难离故土的游子,宁可挨冻受饿,也不愿离开故乡。这时的麻雀收起了秋季的嚣张气焰,隐藏起那副老家贼的嘴脸,换了一副乖巧的模样,不时地飞到人们面前,左顾右盼,似乎在与人对话求得宽恕和好感。天晴时,它们或在院子里跳来跳去互相低语,或落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歌,让萧瑟的冬天多了些生机。
父亲特别怜惜小动物,对于麻雀虽然没有好感,但还是在冬天习惯地准备一些碎米喂麻雀,所以冬天我家院子的鸟儿也不断。有的人看到后说:“你家真热闹,这么多鸟来你家,一定会有喜事!”我想,有这么多鸟儿相伴,有鸟儿愿意停留在我家,这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不知谁说的,在阳台上挂红衣服,麻雀就不敢来了,我好奇地试了一次还真是如此。麻雀在远处又唱又跳,如同在开讨论会,就是不敢靠近,没过几天这些聪明的小家伙就识破我们的招数。现在看来麻雀长得还是很漂亮的,圆圆的小脑袋,滴溜溜的小眼睛,一身柔顺的羽毛,显得那么精神,那么可爱。只可惜,由于人类过多捕捉食用,现在麻雀越来越少了,真希望小麻雀还像从前那么多呀!
留住江河的温暖,待到大雪封山;留住故乡的温暖,待到步履蹒跚;留住岁月的温暖,待到此生无憾。
麻雀也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它是我们的责任。人与鸟就要和睦相处,共同塑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
麻雀虽然没有做什么好事,可它在最萧条的季节会给你带来快乐,会给生活带来生机。它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永远守在那个充满人间烟火味儿的屋檐下,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给大自然增加一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