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科技,历史文化的活化与当代艺术表达

01-03 作者:杨广虎

拥抱科技,历史文化的活化与当代艺术表达

——在宝鸡市现代文学学会2024年年会暨历史文化的当代艺术表达座谈会上的讲话

杨广虎

这是一个很宏阔的话题,我是一个从事近30年的文旅人,业余写作者,仅以个人的理解、经验愿和大家交流、分享。

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着我们的观念、思维、写作方式、写作语言等等。许多时候,需要我们用“互联网”思维,专注、高效、极致、去中心化解决问题。AI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更是让我意识到,科技的伟大和力量。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成就,并通过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承。从小处讲,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历史文化的现实实践中来,不断积累、弘扬光大。而当代艺术,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包括绘画(动漫)、雕塑、摄影、装置、行为表演和录像等门类,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实验和形式表达,艺术家传递观念,表达看法,具有全球世界、积极介入、个人主张,实验探索、多元跨界等特点,鲜活、生动、陌生,直击心灵,引人深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历史文化不是静止的,除了它自身内在的变化外,它需要多种外在形式进行“活化”,传统的文学是一方面,靠的是文字语言;而更需要当代艺术的表达。

我觉得,首先要用自己的新视野新视角对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判断,善于发现新矛盾、新问题、新变化,在写作过程中积极、自觉地进行思考、阐释、应运。这方面例子很多,过去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李自成》,现在的《白鹿原》《张居正》,都有涉及。特别是《白鹿原》,由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泥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在白鹿原上相继建设了白鹿原民俗村、白鹿原影视城、白鹿仓等文旅项目,虽有一些雷同,也有因市场等原因倒闭的,但是这些落地项目,大大深化、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也让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活化”和立体、多面化呈现。李巨怀先生的长篇小说《书房沟》,也正拍成电影,书房沟发生地有待进一步全面开发。2014年,我写过长篇历史小说《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以党崇雅(党阁老)这一人物主线,选取明末清初30年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作为背景,把历史故事、逸闻轶事、民间传说、隐士文化、地方风俗、旅游文化、法律财政等结合在一起,试图让僵化的历史文化活起来,打造党崇雅故居、党崇雅纪念馆等一系列文旅项目,还原历史本真,带动地方发展。当然了,也希望运用一些当代艺术再进行加工、迭代、发展。宝鸡“西府老街”再现,也是一种文旅街区的表达方式。对我而言、文学的表达、文旅项目的表达、当代艺术的表达,分层次,也是相互融合的。

其次,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上必须要有“当代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当代视野”,我觉得以人为本,应该放在全球和未来中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应是鲜活的、流动的。互联网思维,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具体来说,它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点:用户、简约、极致、迭代、流量、社会化、大数据等思维。写作方面,互联网思维表现AI机器人写作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总结、归纳、便捷、人工等记忆功能,需要我们在文本多方面呈现上,更具人性和人文关怀。文旅在“互联网思维“上践行“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网红直播引流、线下核销创收”新理念,打造文旅新场景、新地标,例如西安“十二时辰“生命树”等等,打造IP,引流增收。

三是,历史文化“活化”与科技融合,历史文化与未来的科幻美学融合,多业跨界融合。写作上,拒绝平庸、表象化、人云亦云,应更具用深刻的思想、精准的艺术表达、独特的创造,把私人化的写作放在反映历史文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丰富性上,力求作品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历史文化+旅游+艺术+数字媒体等,进行各种有机地组合和探索,打造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感受。重新发现中国故事与历史文化的魅力,盲盒、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式演艺等文旅新兴事物不断涌现,大唐不夜城的“汉服自由”,《长安三万里》的诗词热,穿越古今,感知未来,把当代艺术融入普通生活,让游客充分享受中国历史文化。张艺谋的“印象”,还是黄巧灵的“千古情”,王潮歌导演的“只有”系列作品,从“只有峨眉山”、“只有爱”,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现在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它打破了“静态观看”的传统戏剧演出模式,融合新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沉浸技术,呈现出如梦如幻的沉浸戏剧体验与幻境空间。西安的《长恨歌》《赳赳大秦》“西安元宇宙中心”等等都是有益的探索,赢得了游客和市场,社会、经济效益不错。村BA、“山河诗长安”“安万秦腔剧院进西安”等等事件证明,历史文化的“活化”,只要有真情、有新意,文化可带动经济发展,加上科技赋能,全媒体传播,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当然,时间关系,以上只是一点个人想法、看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正。美好生活,“只有更深刻地表达”,科技也正在改变我们的一切。

2024年12月29日于宝鸡匆

杨广虎,男,硕士,正高级经济师,74年生于陈仓,89年公开发表小说和诗歌。著有历史长篇小说《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中短篇小说集《天子坡》《南山·风景》,散文集《活色生活》》《在终南》,评论集《终南漫笔》,诗歌集《天籁南山》等。获得西安文学奖、首届中国校园诗歌大赛一等奖、“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首届陕西报告文学奖、全国徐霞客游记散文大赛奖、丝路散文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等。1996年—2016年在秦岭终南山工作、生活。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签约作家,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