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育母亲的大地
我打电话询问母亲生活近况,她说一切都好,家中没什么事,叫我别担心。还说她前几天无事,到坡上摘金银花,还卖了一百多块钱呢!母亲的语气里有收获的喜悦,还有一点自己能挣钱的自豪。我担心地劝母亲,让她别上山,路不好走,自己年龄大了,要注意危险。母亲却说,一天没什么事做,在附近转一下,去摘金银花主要是混时间,不是非要挣那点钱。
转眼之间,母亲回乡下已经两个多月了。还在清明节前,母亲就念叨老家的茶叶,说要回去,免得被别人采撷了。我劝慰她,家中种的茶叶,她回去也摘不了多少,卖不了几个钱,别人要摘就任别人摘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劝了两回,她终归是思乡心切,回老家去了。清明节我回乡的时候,母亲正忙着在地里采撷茶叶,我问笑她收成怎么样,她说今年的茶叶长势不好,没摘到多少,不过是混时间而已。
其实,我明白母亲的心思,所谓要急着回去采撷茶叶不过是个借口,真正实的原因,是她想回老家生活罢了。在城里生活十多年,母亲还是觉得城市生活不如农村自在,到外面去,马路上车流滚滚,这里红绿灯,那里斑马线,人潮汹涌,喧嚣嘈杂;在家中呢,高楼之上,几间小屋,没有院子,邻里间又不窜门,整日关在屋子里,像坐牢一般,很不自在。她觉得还是农村好,天宽地广,自由自在,想走哪里就走哪里,看山望水,云卷云舒,邻里间窜窜门,拉点家常,东家长,西家短,岁月悠长,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比在城里生活有意思多了!
以前我不理解母亲,总觉得她在城里生活,交通便利,到处是商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又不用做事,生活的物质条件比乡下丰裕,为什么老想着回乡下呢?慢慢地,我理解了她,从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从一种生活方式切换到另一种生活方式,要克服许多困难,要适应很多东西,它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深层次里,有着传统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
十年前,我的父亲因病去世,我们兄弟俩不放心母亲一个人在乡下独自生活,几次三番动员她到贵阳;开始,母亲非常不愿意,说苦了几十年,修房建屋,弄那么一幢房子,还有六七口人的土地,怎么说丢就丢了呢?我劝慰母亲,说您到贵阳生活,老家的房子、土地都还保留着,想回去随时都可以回去,开车又方便,哪里会丢呢?
母亲终于同意到贵阳与我们兄弟一起生活,只是,生活不了多久,就特别地想家,想老家的房屋、土地,想老家的亲朋好友,想那里的一切,就叨念着要回去。架不住她的思乡之情,我们只有送她回乡下,可一旦母亲回去,我们兄弟时常担心她在乡下的生活起居,担心她的健康,她的安全;母亲呢,应该也时常挂念她在城里生活的儿子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反反复复的结果是,每年天气变冷的时候,我们接母亲到贵阳过冬,到春暖花开时,又送母亲回乡下,过她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宁静太平的乡村生活。母亲一辈子劳作惯了,尽管年纪大了,在乡村生活,看见荒着的土地,按捺不住,还要去耕种;种不了田,就土里种菜,栽种包谷、洋芋、红苕,自己吃不完,就分送给邻居。我数落母亲,你都七十岁的人了,还闲不住,要去折腾,种的东西吃不了,还给小辈,哪有老人栽种来养晚辈的道理?母亲说,没事也是闲着,劳动一下身体还好一点,种了东西吃不完,不送别人坏了也可惜。
上前年母亲生病,整个脊柱被结核腐蚀掉大半,动了一场大手术,康复后她再回乡下,我千叮咛,万嘱咐,别再去种地了,腰不好,出了问题就严重了!母亲说,种不了地,摘点茶叶总没事吧?我无可奈何,只有摇头苦笑。
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地,我已经理解母亲对土地那难以割舍的深情,对乡村生活无尽的依念,故乡的土地哺育了母亲,母亲曾经在土地上艰辛劳作,也反哺了土地,让大地更加丰饶。现在的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在城里生活,远离自然,远离土地,远离劳动,已经淡忘了故乡泥土的芬芳;失去了与大地的连接,失去在土地上耕种,播洒种子,得到收获的喜悦,我感到生命力在衰减,精气神在枯萎,灵魂少了灵性,没有了那种原始生命的张力......
母亲今年七十有五,已经没有力气在土地上耕种,故乡的大地在荒芜;而我,在城市生活,没有可耕种的土地,惆怅的时候,只有遥望故乡,不知故乡那生生不息的大地,是否还能容我回去,用我瘦弱的双手挥动锄头,栽种一片桃花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