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念曼殊•默念永恒
引言
今年是曼殊逝世100周年(1918-2018),我很忏愧这几年有关他的文字少之又少,收罗一下只有寥寥几篇。对不起了,我心中的大师。他的名字仿佛梵语中的花朵,开出悟的殊胜,让我们默念曼殊,默念永恒。
1、苏曼殊
百年光裸谁得似?莫道我师苏疯子。
意态混沌懒组合,诗字去言只为寺。
2015年4月19日于永安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苏曼殊
是
什么
造就他
偷尝玉女
唇中露的潇洒;
是袈裟笼住他那
意态光裸般的潇洒;
当他一早把骨观抵达
陪他踏过那樱花第几桥
禅都在他挥洒之下
并把黛玉的孤独
默示为葬花
呵苏曼殊
一个先驱般
孤立的光裸者
他死于五四前夕
2016年1月21日于永安约
3、我的苏曼殊
去年本计划写一本《光裸集 :
我的苏曼殊》的书。但资料
收集很不理想。虽购置大批
的书,曼殊的诗歌,曼殊的
小说,曼殊的随笔,但要命
的是,曼殊的画,我买不来。
也买不到。即使上图书馆,
也不一定看得到画作原件。
只有一些幸运的藏家,把
曼殊的山水画当宝贝供着。
为什么他的画这么重要呢?
倘若诗写其情,画则画其魂。
情忏仪式与诗魂造型,便
构成“我的”苏曼殊。无奈呵,
只好先把他定位为“光裸的
先驱”,“我的老师”云云。时
易势移,但曼殊的光芒,不
必穿凿,也自本体涌现。这
是他不朽坏之金刚,之柔软。
随便举个例子,他的小说只有
《天涯红泪记》那么几篇,很薄
的一本书,但艺术成就绝不在任
何近代小说之下。他的诗歌,也
只有百来首,但开创了光裸与情
忏之先河,谢冕教授一锤定音般
坚定评价:“苏曼殊无疑是中国诗
史上最后一位把旧体诗做到极致
的诗人,他是古典诗一座最后的
高峰。”我虽不懂古体诗,以曼殊
同郁达夫对读,后者味同嚼蜡。
只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失
意识之锐利,并被毛泽东借用。
到2018年,将是曼殊逝世百年。
但我无以为祭,就在未来的日
子里,点评一下他的诗作吧。
我的苏曼殊可能不完整,但
诗心互证,有什么关系呢?
2016年7月6日于永安约
4、点评苏曼殊五首诗作
诗一,《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之二》: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河马点评:
作为早期试笔的作品,此诗已显示:
诗人透明的词性,隐藏纯洁的灵性。
这就是一股发自天性而混合了时代
和灵性气息的舍命精神。表现形式
是“一天明月”的清澈和死亡慰籍。
曼殊诗歌起点如此之高,应受畏友
陈独秀的指点,加之诗歌翻译使然。
2016年7月6日于永安约
诗二,《寄调筝人之三》:
偷尝天女唇中露,几度临风拭泪痕。
日日思卿令人老,孤窗无那正黄昏。
河马点评:
此诗被鲁迅先生认作“颓废性”七绝。
这是不公允的。鲁迅早期留日时,与
曼殊有过交集。他想找曼殊一起办刊
物,后没实现。就诗论诗,曼殊得力于
翻译拜伦,比如接吻这个感性细节被
处理成“偷尝唇露”,在古体诗中意象
恍然。意象恍然,审美冲击可想而知。
但这并非“本体的喜悦”。相反,它已
预示了诗人“临风拭泪”的飘零命运。
“无那”就是无奈何。情忏如是开启。
2016年7月6日于永安约
诗三,《本事诗之四》: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河马点评:
日籍调筝人百助,与曼殊交谊甚深。
曼殊在此连化二典故,唐时韩采蘋
“红叶为媒”与红楼“绛珠还泪”
故事,表现诗人出家后情与无情或
戒的煎熬。曼殊纯粹是熬出来的一
代情僧。至此冰火两重天,曼殊仍
倚仗骨观,并借“一鉢无情泪”使
情忏成为生命中的仪式或诗歌符号。
2016年7月6日于永安约
诗四,《本事诗之九》: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河马点评:
这首七绝最受赞叹,尤其是柳亚子。
而诗眼就在“芒鞋破钵”这个禅意象。
倘使作者非诗僧,只是一般的作者,
踏过也就踏过了,那两岸樱花簇拥
的“桥”,不管第几桥都会川流不
息。但作为诗僧,曼殊的行脚,于
鞋钵俱破之际仍在行走,这诗就活
了。只因禅意象注入审美的随机性。
2016年7月6日于永安约
诗五,《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河马点评:
此诗不在诗四之下,甚至超过不少。
为什么?像这样的诗,才较为完整
呈现作者的“心理内存”与人格特征。
标题的若松町在日本,仲兄指陈独秀。
诗经古歌谣的“契阔死生”,与曼殊
一生之“行云流水”蒙太奇般平行。
美不堪言。而曼殊性格中的内倾,与
他身世之恫有关。一个“恫”字,应
感其童年的失落感与青壮年的敏锐感。
同时,天性中的“率真”(中山先生语)
与本能的“光裸意识”,使曼殊性情与
才情俱显极致,甚至达到神经质的地步。
本质上看,他的“欢肠似冰”实已释然。
写情写到这个份上,曼殊上人也算冰清
玉洁,况且情忏宛若冰中透出了火。
总而言之,苏曼殊的七绝,达到了
近代优秀诗人所达不到的纯情品质。
换言之,曼殊的诗达到单纯的丰富。
2016年7月6日于永安约
5、点评苏曼殊诗作《失题》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零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河马点评:
作为开启情忏于禅的世纪儿,无疑非苏曼殊苏疯子莫属。
纵观他的创作,无论小说、随笔、诗歌,还是书法绘画,
均围绕着“情禅”这条线索展开,并以悲悯与智慧,而
折射出独特之“情禅”内涵与神韵。可以说,情之于
苏曼殊只是“飘零”命运与纯洁之肉感际遇,禅之于
他又是情的审美化,甚至把情之寄托创作性转化,而
活泼泼一个超意象:忏-情-忏。如此演绎的奥妙,使
苏曼殊的创作悲而不伤,悯而无痕,只为“忏尽”之
刹那,达致最好之结果以空色相:“湖畔-枕经-睡眠”。
2018年2月24日于永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