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彩云间之鹤庆篇(2)

11-18 作者:我是小民

三牛因公务告辞回鹤庆县城:“老师暂且休息,等疲劳消除了可以在银匠村转转看看。晚饭我已经订好了,下了班就来接您,好好地为您接风洗尘!”我婉拒:“中午不是接过风了嘛,怎么还要接风?”三牛笑笑,语气坚定而诚恳:“中午不算。晚上的接风宴,陪客的几位好哥们两天前我就知会过了。”

差不多休息了两个小时,我们准备出去走走。妻子说:“遇到超市记着给元宝买点礼物,回来给三牛捎回去。”我立刻赞同:“要得!你看买什么合适?”妻子想了想:“我也不知道买什么好。小孩子喜欢喝饮料,拣高品质饮料买两箱,比如红牛什么的。”女儿说:“我给三牛媳妇捎来了一条丝巾,干脆一发交给他。”

鹤庆新华村被誉为“中国银器第一村”,其银器锻制技艺以“一锤一錾”的手工雕刻为核心,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华村银器锻制历史可追溯至南诏国时期。据记载,唐南诏时期,弄栋节度使王嵯巅主持修复大理崇圣寺和昆明东西塔,征用大量鹤庆工匠参与建设,聪明的新华村匠人遂学到了精湛的银铜饰品加工技艺。也就是说新华村的银器产品蕴藏了千年的积淀和传承,称之“小锤敲过一千年”是有确凿历史依据的。(新华)银匠村则是鹤庆县为推动银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而精心打造的融银器加工销售、旅游、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白族文化特色的文旅场所,富有创意的标志景观随处可见。

下楼不到百米有家颇具规模的银器店,妻子和女儿说要进去逛逛,我无意逛店,答应她们在附近小等。近旁有个景观小品,一圈绿植绕着一泓清水,水中央一口古井,说明牌上写着“诸葛井”。另附说明文字,中英日韩四种文字书写:……相传诸葛亮平定南中时途经鹤庆,大军驻扎于此,武侯行走间以杖叩地,不想顿时清泉从地上涌出,村民们惊讶不已,迅速砌石成井……并命名为“诸葛井”。不知为什么,面对“诸葛井”我既无惊喜也不激动,反而深深怀疑这又是人们穿凿附会出来的一件假古董。不过,我并不怀疑诸葛亮平定南中时途经鹤庆并于此处短暂驻留的事实。新华村原名石寨子,其得名据说与诸葛亮南征有关:公元223年六月,益州郡汉族豪强雍闿趁蜀国在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反对蜀汉政权。两年后,经过精心准备的诸葛亮亲帅大军平叛,在曲靖地区收服孟获后继续南下西进,西南边疆遂一鼓而定。诸葛亮平叛途经新华村,于村后的凤凰山设立石寨屯兵,村子遂以石寨子名之。石寨子1961年更名为新华村,寓意“新生荣华”,但白族乡亲仍亲切地称之为石寨子。相信诸葛亮曾在新华村驻留过并不意味着就相信石寨子一定与诸葛亮相关。因为就战役规模而言,所谓南征不过一场平定偏远地区的中小战役而已,始于225年3月终于当年秋,时间跨度才半年,即便途经新华村有过驻留,多智如孔明先生者是断不至于跑到凤凰山上来干既费人力物力又耗费时日且无几多军事价值的建造石寨之事的。

前行来到银匠村中轴线,眼前巍然立着一座手工银雕包覆的大牌坊,正面嵌着块巨大的纯手工银鎏金牌匾,上书“中国银器第一村”七个鎏金大行楷。此牌坊即“中国第一银牌坊”,高9米,宽12米,由古建名匠莫志雄设计、银器锻制大师寸四九率领十多人的资深银匠团队纯手工打造。牌坊前的石板地上嵌着面长方形铜牌,上面写着:“中国第一银牌坊”……耗时四年又三旬乃成……用银总计2790公斤,其纯度高达99.71%,耗资逾三千万之巨。银牌坊依古建之制,采用锤揲、錾刻、冷焊、珐琅等传统银器制作手法,雕饰以龙凤呈祥、麒麟献瑞、仙鹤来庆等吉祥图案。景秀物美、华造堪与人文相谐;千锤百炼,匠心运于拳指之间。牌坊之建成,盖为“中国银器第一村”魅力之彰显,“小锤敲过一千年”历史之见证矣。

过了银牌坊,向前是香登广场。“香登”是白语,意为“好闲之地”。香登广场是银匠村举行篝火晚会的地方,每周六晚或火把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香登广场总会燃起熊熊篝火,各族群众和外地游客围着熊熊篝火伴随着欢快的舞曲载歌载舞。篝火晚会分为歌舞表演、集体打跳两部分,歌舞表演者大多是来自鹤庆民间的文艺爱好者们,集体打跳才是篝火晚会的重头戏。集体打跳的开场一般是白族经典打跳曲《阿达跳》,中场多为傈僳打跳曲《子啦勒》或《三跺脚》,收场则是《纳西三部曲》。集体打跳嗨起来的时候,即使没有打跳经验的外地游客也会不由自主地融进打跳队伍尽兴忘情地手舞之足蹈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香登广场西矗着两座白族风格的高楼,左名“抱月”,右曰“拱辰”。两座楼均五层,称之为高楼因为它们是银匠村内的最高建筑,登上顶楼可一览银匠村全貌。两楼中间有个长方形水潭,水潭周围植着各色鲜花。水潭近端伸向水里一个巨大的玉如意平台,远端立着个方方正正的巨大“银”字喷泉,潭水清亮澄澈,将“银”字倒影清晰诗意地映在水潭里。水潭名叫“呼须泉”,西北角上塑着一尊徐霞客赤足拄杖的坐像。“呼须”乃白语,意为“好水”。三百多年前,徐霞客远游至此,见之赞叹不已,欣然题“呼须”二字于潭边,此泉从此便有了个诗意的名字。“呼须泉”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载:“……三里余,又有危峰自西山东突,与鹤鸣之峰南北如双臂前舒……有一龙泉,自峰下出,汇水为潭。”因有“脚踏如意,背靠银山”这层寓意,呼须泉业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和情侣们表白爱情的圣殿。

妻子她们跟上来了。女儿脸上挂着笑:“前两天看天气预报,鹤庆这边全是雨,没想到现在晴得这么好,咱们运气不错的。”过了呼须泉,又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上一个半倾着的银白色巨型酒壶,另有三只巨大的银白色酒杯,酒壶、酒杯之间的石板地上深深地镌刻着茶马古道滇藏线的路线图。继续向前,看到一家取名“暂坐”的书吧,一家悬着“白族三道茶”旗子的茶馆。“三道茶”是白族的最高待客礼仪,有“一苦二甜三回味”之说,分别象征人的一生:青年苦,中年甜,老年回味。我们不看书也不喝茶,只是信马由缰地走,上下左右地看,过了不知几家店铺,猛抬头,赫然一座古朴典雅的戏台。戏台建于明代,乃古村寨议事、祭祀的重要场所。戏台前也有个小广场,广场上空寂无人。广场周边密密地排放着许多简易、粗糙的地摊铺,铺子上张挂着各色促销广告,还有的围裹着蓝蓝绿绿的雨布,破败落寞的形象与周边的明丽雅致极不相谐。不由暗自思忖:它们许是无人打理的废弃铺子吧!为什么不清理出去任着它们戳在这儿煞风景呢?转过一道石桥,映入眼帘一座气势恢弘的大宅子,门楼上镌着“和庆祥”,影壁上书着的“紫气东来”四个金色大字彰显着宅院非同寻常的气质。“和庆祥”的门楼对着个水池子,池子不大,池水清且浅,水上浮着几只红的、白的荷叶灯。水池中央树着个巨大项圈,圈身上缠绕着三片云朵。项圈通体银灰,顶部镌着“长命富贵”,“长命富贵”下吊着把银灰色麒麟锁。中轴线尽头右转,走不多远有个超大水潭,潭中巍巍然矗着只超巨银雕火锅,锅体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水潭西北角上立着架高高大大的水车……

银匠村规模不大,兜兜转转一圈下来还不到一个半小时,不过,这一圈下来我却恍然逛了个迷宫。左转一条小街,右转一条小巷,乍看一个模样,细看迥乎不同,即便刚刚从一道小街走过回头却又陌生得没有半分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起来颇觉得好笑,第二次看到戏台的时候,心底竟陡生一万个不解:这么个屁点大的地方,用得着建两座大戏台吗?专门唱对台戏的吗?银匠村像迷宫,更像花世界。在这个花世界里,三叶梅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窗下、门旁、街角、溪畔、潭水周边、庭院深处,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有的开得文静、有的开得活泼、有的开得高冷、有的开得热烈……就连公共卫生间的外墙都给整成了个大花篮,偏偏还都开得千娇百媚、花枝招展。银匠村还是个水世界,它的中轴线就是由水贯通的,先是呼须泉,然后由潭而溪,那清亮澄澈的溪水潺潺湲湲地流过一座座小石桥,流向银匠村的每个院落,清亮澄澈的潭水、溪水里还点缀着晶莹剔透的海菜花,也正是因为海菜花的点缀,那潭也就成了花的潭,那溪也就成了花的溪。银匠村更是个艺术的世界,大大小小的建筑上都装饰着精美的木雕、彩绘,精心布设的创意小品、文宣图画更是不时给你带来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尤其凸显银文化底色的一众雕塑,人物无不形肖神似、栩栩如生,主题无不指向明确、寓意深远:酒壶酒杯寓意长久美满、项圈银锁寓意如意平安、巨型火锅寓意红红火火富贵通天……银匠村还是个空寂的世界。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除了在大水车偶遇了三位拍照的游客,再没遇到一个行走的人。绝大多数店铺大门紧锁,开门的几家银器卖场也都门可罗雀,立在门口迎宾的店员们慵懒地打着呵欠对我们眼皮都不愿翻动一下。尽管如此,这个空寂的世界并未让人感到空虚,叮叮当当不绝于耳的小锤敲打声反为这个空寂的世界平添了几分空灵,而这份空灵越发让人对抑扬顿挫着的声声敲打倍感心疼。难道,这就是“中国银器第一村”的日常生态?

三牛带着元宝来接我们的时候,我们已在宾馆楼下等。上了车,三牛开口就问:“老师,在银匠村走走看看了吗?”“看了呀。”女儿抢着做了回答。三牛说:“能谈谈观感吗?”女儿笑起来:“要说观感嘛,这地方是真不错!就是没见到人。说好的游人如潮、热闹喧嚣呢?”三牛也笑起来:“这里平时就这样子,周六周末才上买卖。所以嘛,咱们上班是双休,这里上班正相反。羡慕吧?”

银匠村距离鹤庆县城不远,感觉没说几句话就进了城区。三牛突然扭头看我:“老师酒量大不大?”我笑问:“你小子?想跟我比划比划吗?”三牛笑着否定:“哪里哪里,打死也不敢呢!”“不敢就好。”我继续笑,语气却转为认真,“要说酒量,我是真谈不上。少许喝点还是可以的……”“那就好。”三牛笑着打断,“今天咱们就喝点。我有瓶鹤庆亁酒——存放了十多年的老酒,今天给您尝尝。”我没犹豫:“可以呀!你酒量应该不错吧?”三牛轻轻摇头:“以前还行,现在基本上不喝酒了,身体不允许……”我微微一愕:“身体不允许?那就甭喝了,反正我是没有酒瘾的。”三牛又使劲摇起头来:“不行不行!好不容易跟老师在鹤庆重逢,今天说什么都得陪您喝点!”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