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为证2025版第七回

08-05 作者:小牮

苍天为证 2025版 第七回

第七回 孙家找巧得利

打老辈子那会儿起,这卧龙巷原本的名字叫“清泉巷”。金世矩打小就跟听他祖父唠嗑,当年啊,妈祖文化跟着渔船啥的漂洋过海,在三岔河口码头西岸那,老百姓给建了一座“天妃”妈祖庙,可老百姓都爱管它叫“娘娘宫”。

老百姓为啥这么信这娘娘宫?那是因为大家都盼着能有个好兆头,能在娘娘这讨个平安、讨个福。慢慢地,娘娘宫的香火那叫一个旺啊,跟烧得旺旺的炉子似的。原本只求保佑漕运平安的妈祖林默娘娘,后来被老百姓当成了管咱命运的“三津福主”,觉得这地界就是个“内气萌生,外气成形”的风水宝地。

那时候啊,关外的、安徽的那些移民,零零星星地沿着河畔住下来。当地流传这么句民谚:“先有娘娘宫,后有沽海卫”。

娘娘宫是元泰定三年盖起来的,比咱这老城建起来都早差不多一百年呢。自打那以后,人们就开始在娘娘宫后头的宽敞地上大兴土木,盖起了自己的家。到了明永乐初年之后,跟娘娘宫挨着的“文庙”和“鼓楼”也相继落成了。你看啊,这三点一线的地儿,都是“上风上水”的好地段,咱这老城的雏形就这么慢慢有了,其实就是现在这东门内大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金家先祖当年挑地方盖宅子,挑在了文庙和鼓楼中间。金家院儿里挖了一口小水井,那水甜得跟“甘露”似的,一下子就出名了。风水先生来瞅了瞅,说这井跟娘娘宫的龙眼是通着的,流出来的都是清澈的“圣水”。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居民都跑来尝这水。后来啊,周围的宅子越来越多,慢慢就形成了里巷,人们就把这地儿叫做“清泉巷”了。

要说这“清泉巷”,胡同儿虽然不短,可就十个院子。好多院儿都是院中套院,金家单门独院的一户,和它南边孙家,占地都快三百平方米了。金家大门牌是五号,不管你是从南口东门内大街走,还是从北口城北中街数,它都是第三个院门。挨着它就是孙家的三号院。毕竟南口那儿是个繁华的商业街,居民们出门都爱走北口,宽敞嘛。

“清泉巷”这风水好,住在这儿的可大都是些富商官吏。那些门楼、过道古香古色的,家家都是前庭后厦,还有好几处典雅的三合院、四合院。每家的院子都宽敞,起码得百十平米往上,里头绿树环绕,鸟儿叽叽喳喳叫,花儿扑鼻香,那叫一个幽静又热闹。

可到了上世纪初,这好景不长,战乱一闹起来,这环境就全变样了。金世矩听他奶奶说啊,金宅南边的街坊,原本是估衣街上开绸缎庄的大商人。他家和金家差不多时候盖的宅子,好几辈人都过得和和睦睦的。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也不知道这家人得罪谁了,被硬生生地扫地出门。这空出来的宅子啊,就让一个警察局长的四姨太给占了。这警察局长可傲了,觉得自己像龙一样厉害。他把好好的“清泉巷”给改了名儿,说“清”字不吉利,跑去娘娘宫上香拜佛,还托长老把名字给改成了“卧龙巷”。那巷门楼书法家华世奎写的匾额真迹,也给重写给盖上了。

这警察局长已经有三个老婆了,那四姨太以前是奉天唱落子的彩旦,长得挺带劲儿。这局长把人抢过来,就是为了偶尔寻乐子。老宅子和娇美人,对他来说就跟白捡的一样,哪还有不乐意的?可新鲜劲儿一过,局长就不咋来这个四姨太这儿了。这四姨太好吃懒做,也没啥事儿干,时间长了就染上了毒瘾。好在唱戏的时候有点积蓄,就从胜芳老家雇了个年轻寡妇孙妈来照顾她吃喝拉撒,日子也就这么过着。

从这老巷子一建起来,五号金家和三号孙家,屋子风格一直差不多,都是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子。厢房进深不大,房间也窄,当年也就不算住人的正经屋子,算是个客房餐厅啥的,也就是个摆设。

谁能想到啊,等到了1949年解放的时候,解放军攻城,大炮就瞄准了这警察局长的住宅。这可苦了邻居们,好几炮都掉在他家和他家隔壁,正好把厨房的柴火垛给打着了,火一下子就着起来了,风一吹,眨眼的功夫,连着几家厢房都给烧没了。

解放刚开始那几年,这几户人家都没心思盖新房子,干脆就把院子弄宽敞了点,在里头种点花花草草,看着还挺有生机的。可谁能想到,后来政府部门几次落实房产的事儿,就拿这被烧的事儿当依据了。

现在要拆迁改造了,金家,还有北街坊七号那两进的大院子里张家,可都后悔得不行。

新中国的成立,就像平地一声春雷,一下子就把兵荒马乱的旧中国改变了,咱老百姓的人生也跟着来了个大变样。

解放初期搞镇反,把那罪恶的警察局长给枪毙了。他那四姨太呢,又受了惊吓,又吸毒过量,没多久就因为痨病死了。

三号院的房主断了根儿,那自认命苦的孙妈,一下子就翻了身,成了房主人。

刚解放两年,孙妈从沧县姐姐家把寄养的儿子接了回来。她儿子十六岁,这可是金家隔壁的孙家独苗,从那以后,他就有城里的家了。

孙妈一高兴,没少往娘娘宫跑,进香拜佛,求神拜佛地保佑一家子。还把自己以前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跟算命先生说了,求他从给儿子起个吉利的大名。算命先生就给起了个“孙得利”。这就是跟金家做了五十多年邻居的老孙头的来历。

待续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