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彩云间之鹤庆篇(6)
黑龙潭西南方向有座烂尾佛殿,该佛殿依山傍水、巍峨恢弘,侧后方还突兀着一座烂尾的高塔。问起佛殿和高塔为什么烂尾,不想无意间打开了三牛的话匣子。据三牛讲,这一烂尾工程是由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开发商投资兴建的旨在打造佛教文化、推动景区升级的标志性项目,最初的设想是建造一座百米高的青铜大佛(东南亚片区最大的药师佛像)并借此助推景区升级为5A,但后来遭遇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烂尾而被列入“国内十大烂尾旅游开发项目”名单。不过,另有一种说法可信度貌似更高。正当大佛主体已具备雏形,周边配套的高塔等设施即将完工的当口,有人提出项目周边是传统白族民居与自然景观,大佛的庞大体量与传统村落风格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引发了激烈的文化传承争议;旋即又有人提出如果将巨额投资用作传统民居、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既不破坏原有风情和景观,又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是不是会更有意义的议题。同时,大多村民也认为将资金用于传统工艺保护更符合村落特色,而非建造巨型佛像。城市规划部门遂顺应民意及时叫停该项目建设,将部分资金转向修复古戏台、银器博物馆等文化遗产,为新华村成功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政府出于城市规划要适应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考量,又基于大佛建设长期停滞、基础设施已近荒废的现实作出了拆除大佛的决定。我问三牛:“这么说,现在的大佛殿是空的,并没有那个百米大佛?”三牛微微颔首:“是的。大佛拆除过程中也有民众担忧文化传承断裂,但政府已经通过重塑银器文化符号和黑龙潭自然景观等方式持续弘扬白族传统文化的决定,‘大佛’的命运自然可想而知了。大佛项目的叫停在客观上也促使了资源向特色手工业和生态旅游项目上的倾斜。”
云南银器博物馆就建在距黑龙潭一步之遥的石寨子广场上,三牛建议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占地1万余平方米,是中国首家银器专业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非遗银器锻制技艺主题博物馆。博物馆内收藏着唐宋以来散落在民间的2000多件珍贵银器手工艺品,包括佛像、转经筒、法螺、供器等宗教法器和生活用品、装饰品等,其中不乏古代银器中的珍品和稀世之宝。
参观完银器博物馆刚好三点,三牛准备去开车,我们于是一同沿着大羊线向水磨坊方向走。黑龙潭边有组人物雕塑:一队历尽艰辛、饱尝跋涉之苦的白族汉子手牵骡马远道归来,久候在村口的老母妻儿争先恐后前往迎接,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了喜相逢的甜蜜笑容,跟着的小黑狗也欢快地直摇尾巴……马背上的驮筐里装着锤子、錾子和汉子们的简单行囊。水磨坊附近有一通卷轴式汉白玉纪念碑,碑上镌刻着茶马古道路线图和一篇名为《归来》的短文,全文如下:
“茶马古道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康藏高寒地区,因摄入主食脂肪高热量高,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故而对西南地区盛产的茶叶有大量需求。西南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大量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在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的主要线路为: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后联通欧亚,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鹤庆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鹤庆白族勤劳聪明、善于经商,鹤庆商帮是云南四大商帮之一。鹤庆商人们通过马帮,沿着茶马古道把鹤庆的文化带出了国门,也把各地文明带回了家乡。鹤庆银铜器,作为商帮对外输出的代表性手工艺商品,受到了藏区人民的青睐,并通过藏区商家向全世界贸易流通。石寨子(新华村)人最早便沿着滇藏茶马古道,凭着一身技艺、一腔热血,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夷方、学手艺、谋生计。出门时,男子们有不回头之习俗。许多人春天外出,腊月方归。亦有未能达其所愿而数年不归之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逢春节到来之际,年迈的母亲、幼稚的孩童、贤淑的妻子早早在村口翘首以盼!在外的手艺人们,则沿着茶马古道,载着这一年的收获和幸福,也载着走夷方的汗水和泪水陆续归来!一路归心似箭,一路披星戴月!见到亲人的这一刻,所有的艰辛和酸楚都化作了喜悦的泪水!久别重逢,星月同欢!”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至民国间因茶马互市而开辟,随汉藏贸易发展而形成的古老道路,是世界上最高、最险峻、环境最恶劣的古道。茶马古道的沿线地势差异大、地质结构复杂、途经之地多高山峡谷激流险滩,再加上气候多变,使得茶马古道形成了高海拔和巨险峻的地域特征。险峻的茶马古道一般只有两尺宽甚至更窄,且随处可见断崖绝壁,各种进步交通工具都无法在古道上使用。滇藏线的主线还好,基本上以马帮驮运为主,穿行在川藏线康定以东段古道的则主要是汉地背夫!鹤庆位于大理、丽江之间,不仅是汉、藏、白、纳西文化的交汇地,还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石寨子乃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南诏国时期便享有“小炉匠之乡”的美誉,一代代“小炉匠”沿着古道深入川藏甘等地传授手工银艺并通过商帮将银器远销至欧亚诸国。不可否认,茶马古道是给包括石寨子在内的沿途百姓带来了远走他乡谋生求财的天赐良机;但也必须看到,正是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奔走他乡让古道人民世代饱尝道不尽的别离之苦和爱痛交织的灵魂拷问,以致走夷方的男人们离家时不忍回头望、不达所愿不敢回家门。水磨坊即建造于南诏国时期,一千多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修复至今仍泰然安然地矗立在黑龙潭畔、清水河口。一代代、一批批石寨子村人在晨曦的微光里辞别亲人脚踏水磨坊旁的斑驳石路毅然决然地走向茶马古道的漫漫征途,将悲壮坚毅的背影和凄冷悠扬的驮铃声留在父母妻儿的热切期盼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水磨坊不单单是碾米场,还是见证者,见证了祖祖辈辈石寨子村人的依稀别梦,更见证了石寨子到新华村的惊艳蝶变。
站在水磨坊的石阶上悠然西望,清新秀美的凤凰山娴静地倒映在黑龙潭的澄明水光里。凤凰山乃大理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云弄峰余脉,山脚下处处清泉奔流。清泉绕过石寨子村民的房前屋后,于是家家院内甘泉簇拥、泉池环绕且一年四季从不干涸,石寨子遂被世人誉为“泉潭之乡”。石寨子西依凤凰山、北临黑龙潭,村内“青瓦白墙水墨照壁”的白族传统风格建筑俯拾可见,其风光之美、人文之妙实属人间罕有,故又被人美称为“小凤凰城”。与水磨坊隔水相望的延寿寺则是背靠凤凰山、面向黑龙潭的。延寿寺本命石泓寺,建于元末明初,因石寨子人多高寿,上世纪五十年代重修时更为现名。据传,明洪武年间,戍边将士见黑龙在潭中腾空飞出,遂建寺镇守,至今寺内尚保留有汉白玉佛像及明代建筑遗迹。延寿寺的建筑以严谨对称著称,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美好如画,冬日的雪后则素裹银妆直逼仙境,回漾在山水之间的暮鼓晨钟和空灵梵音更为石寨子村人的日常里涂抹了一层神性的油彩。延寿寺自建寺以来香火一直很旺,周边各族百姓但有余暇便进寺礼佛,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祷家人平安、益寿延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辆小车缓缓地驶近过来,正要躲让,车窗露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是三牛:“上车吧,这就去买银器!”“银都水乡”南门近旁有家银器卖场,车子一停下,我们就跟随三牛径直走进去。进门左转有间茶室,三牛把我引到茶室坐下,斟上茶:“老师,您在这喝茶,我去帮她们挑银器。”茶杯银制,上面錾着精美花纹。少顷,三牛走回来:“让她们慢慢挑吧,咱们在这聊天。”三牛曾在这家卖场工作过,大部分员工都是他的老相识。老板跟三牛关系很铁,不在的时候店务全由三牛打理。我问三牛为什么还是离开了这里,三牛笑称为了创业。三牛是个新华通,既知新华村的前世,更知新华村的今生。新华村不只经营银器还进行铜器加工、销售,年加工银毛料300多吨、铜毛料800多吨,银铜业总产值40多个亿。银铜业的发展为新华村创造了五、六千个就业岗位,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万余人加入银铜器产销队伍,吸引了上千名新“新华人”慕名来此创业,每年还有数以百计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到此学习银铜器锻制技艺……银器买好了,妻子、女儿一脸满意地走向茶室来。三牛问:“老师想好下一站去哪里了吗?”“想好了,去看红军长征纪念碑吧。”我说。
坐进小车,女儿感慨大发:“太便宜了,简直便宜死了!同款的一个手链,比他们少花好多钱呢!我仔细比对了,银子的纯度一样的,标价就比那边低许多!我买的不会是假银器吧?”三牛微笑:“就是假银器,你想怎么滴?要打假吗?”女儿嘻嘻笑着:“真没敢想这么便宜,他们该不会不赚我钱吧!”三牛又笑:“不赚你钱?他们吃什么!”女儿轻轻一叹:“感觉银器市场水好深啊!这么便宜了还赚钱,那边卖那么贵,得赚多少钱!”“那边也不会比这边赚更多。那边,旅行社要分成的!”女儿“哦”了一下,追问道:“旅行社要分多少?你知道吗?能告诉我吗?”“知道呀!”三牛语气有点逗,“但这是行业秘密,打死我也不会告诉你的……你自己可以计算一下嘛。”女儿买了好几件银器,但没有一件是给自己买的。为了这次旅游,女儿请了几天假,虽然请了假,业务上的事仍然需要同事及时处理,女儿买的几件银器都是送给同事表示谢意的。妻子也买了好几件银器,同样也没有一件是给自己的。妻子给岳母买了一个银手镯,给女儿、儿媳各买了一件银手链,给悦悦提前买了两件生日礼物:一个银项链、两个银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