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六十五回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六十五回
乱云润生 第四十一章
绍宗丹心救国遭害远遁祖地 滿旗女儿奋拼数载终拥田舍
第二百六十五回
上一回讲到,1922年夏初,赤绍宗从与觉悟社社员碰面时,得知邓颖超已从北京来到沽海,继续从事文化救国革命活动的消息,瞬间,他的眼中燃起了炽热的光芒,内心满是激动与期盼,自此千方百计地展开联络。
1920年,周恩来毅然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征程,彼时,邓颖超也刚从女师毕业,随后前往北京,在一所小学担任教师。时光流转至1922年夏天,应达仁女校校长马千里诚挚之邀,邓颖超满怀热忱地回到沽海,于该校任教。不仅如此,她还积极投身于沽海如火如荼的爱国救亡运动之中,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在黑暗中为民众照亮前行的道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直奉战争刚刚落下帷幕,黎元洪再度出任总统,恢复旧国会,大肆鼓吹制宪。全国的女同胞们敏锐地抓住这个契机,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赴国会请愿运动,强烈要求在国家宪法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的权利。受北京女权同盟会的郑重委托,1922年11月26日,邓颖超与王贞儒挺身而出,勇敢地发起成立北京女权同盟会直隶支部。该支部以“扩张女子在法律上之权利及地位”为崇高宗旨,邓颖超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坚定的信念,成功当选为评议委员。而后,王贞儒与邓颖超又光荣地被推选为代表,郑重地向国会递交请愿书。那份呈递给国会的请愿呈文,洋洋洒洒共列七条,所诉求的女子权利极为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意义非凡的活动,皆是在秘密的艰难条件下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与此同时,远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在那些黯淡无光的日子里,思念邓颖超,成了他唯一能排解消沉情绪的良方。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邓颖超那双炯炯有神、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的大眼睛,便如同璀璨的星光,常常在周恩来的脑海中闪烁。他深知,那个名叫小超的姑娘,早已悄然走进他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此时的他,开始认真且深情地审视自己与邓颖超之间那份微妙而深厚的感情。一想到邓颖超,那个性格内敛,却在革命道路上勇往直前、无比勇敢的女子,在讲演台上激情澎湃、光芒四射的模样,周恩来的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柔情,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想要给邓颖超写信。
就这样,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跨越千山万水,在两人之间频繁往来,他们的感情也如同春日里蓬勃生长的藤蔓,不断升温。直到有一天,周恩来从法国寄来一张明信片。明信片的正面,印着李扑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那两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目光坚定而深邃。而明信片的反面,周恩来用他那刚劲有力的字迹,写下了一句深情而坚定的话语:“希望我们两个人在未来,也可以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当邓颖超收到这封信的那一刻,她的心中猛地一颤,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毕竟在此之前,她并未察觉到周恩来对自己如此炽热的情感。回想起在觉悟社时,周恩来曾坚定地表示,在革命的征程中,应先将个人情感搁置一旁。然而,现实的残酷却如同一把利刃,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每个人都随时面临着被杀头的危险。但正是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份爱情显得愈发坚贞、伟大且永恒。邓颖超的心跳陡然加速,她瞬间明白了周恩来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深情厚意,那是一种超越生死、矢志不渝的爱。
此后,周恩来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信使,将法国那上百幅充满异域风情的名胜古迹照片及明信片,源源不断地寄给邓颖超。而邓颖超也毫不吝啬地与周恩来频频交流革命活动的进展情况。他们之间这段漫长的异国恋,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爱国救亡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人人皆舍生忘死的黑暗岁月里,宛如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彼此前行的道路。而赤绍宗,这位忠诚的挚友,一直悄无声息地见证并记录着这一切,他与周恩来曾一同在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并肩战斗,情谊深厚。
1922年11月末,在老城厢北门东水阁大街的天仙茶园,邓颖超与刘清扬巧妙地摆脱了北洋警方暗探如影随形的跟踪,成功碰面。她们此次见面,是为了交接这两年来珍贵的爱国稿件,这些稿件将由刘清扬带到广州,公开发表,让更多的人看到,为革命事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天仙茶园,又名庆芳茶园,始建于清光绪中叶,在沽海可谓闻名遐迩,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园之一。在这座茶园里,本地茶馆的功能早已超越了单纯喝茶的范畴。人们在这里谈生意、聊闲篇,尽情享受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大戏台上,名角云集,余叔岩、杨小楼、梁慧超、白文奎、薛凤池、李吉瑞等京剧名家轮番登场,他们的精彩表演,或婉转悠扬,或气势磅礴,引得台下观众如痴如醉;评戏舞台上,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等评剧艺人各展风采,用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演绎着人间百态;梆子声中,刘喜魁、银达子、金钢钻、小香水等梆子名角,用高亢激昂的曲调,唱出了百姓的心声;大鼓台下,刘宝全、白云鹏、金万昌、王佩臣等大鼓艺人,用手中的鼓板和优美的唱腔,为观众带来一场场听觉盛宴。茶园门外,还有焦德海、张寿臣、万人迷、尹寿山等相声艺人在撂地表演,他们的幽默风趣,引得观众阵阵欢笑。也正因如此,爱国志士们选择在这样一个人员繁杂、五行杂处的地点接头,使得北洋警厅的暗探们即便心怀叵测,却也无计可施。
刘清扬与赤绍宗相识于觉悟社。刘清扬,1894年出生,是本地回族人。12岁时,她踏入严氏女校的校门,开启了求知道路。在一次爱国募捐会上,她那“十三岁女学生捐出金戒指”的动人事迹,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坊间激起层层涟漪,被人们广为传颂。此后,刘清扬在学生运动中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崭露头角,逐渐显露出非凡的才华。经过五四运动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她愈发成熟,成为了名闻京沽的女中豪杰。1920年末,“觉悟社”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周恩来、刘清扬等人赴法。1920年11月,两人怀揣着梦想与信念,抵达法兰西。1921年初,在巴黎,刘清扬与已在雷诺汽车厂当学徒的周恩来,与众多青年学子会合。就在这一年年初,刘清扬经张申府介绍,光荣地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同年二三月间,刘清扬又满怀热忱地介绍周恩来加入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意义非凡,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在欧洲建立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它与国内的7个共产主义小组一起,如同点点繁星,共同汇聚成璀璨的星河,发起成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922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派刘清扬作为跨党党员,投身于机关工作。从巴黎回国返沽海后,刘清扬便积极参加邓颖超等人领导的进步团体“女星社”,并创办《妇女日报》,担任总经理,为妇女解放事业摇旗呐喊。
这一次,赤绍宗肩负着重要使命,他要把数十篇凝聚着心血的文化救国宣传画册交给刘清扬。三位觉悟社的成员,在这白色恐怖的阴霾下相见,心中的喜悦如决堤的洪水,难以抑制。他们简单地互相问候,眼神中满是关切与鼓励。为了防止敌特的跟踪,他们如同敏捷的鱼儿,在戏园、茶社、舞厅、杂耍场地之间频频变换,最终成功安全离开。刘清扬郑重地对赤绍宗表示:“我将很快奔赴广州的国共统战机构工作,那里的政治环境相对较好,这些画册都能够公开发行,广泛传播到祖国的各地。它们将如同星星之火,激励、鼓舞、动员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们,前赴后继,奋起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是一件无比伟大的好事!”赤绍宗听后,心中犹如燃起一团熊熊烈火,振奋不已。三人互道珍重,随后依依不舍地分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