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里的坚守

03-17 作者:东家人

畲乡里的坚守

——读《畲乡情怀》有感

周清志

有幸得到麻江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赵华甫老师亲自赠阅他个人的著作《畲乡情怀》,我仔细拜读,感触颇深。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工作经历,重点介绍了麻江县畲族地区的一些风土人情、人文地貌,看得出,作者是热爱生活的,热爱生育他的这片土地。

刚来麻江上班时,就听过赵华甫老师的大名,只知道他是一名小学老师,是一名“土秀才”,畲族文化研究的土专家。这两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的渐渐多了起来。赵老师个子不高,微胖,对人总是笑眯眯的,那种笑充满了一名乡村教师的淳朴,内中充满了从容不迫和自信。

读了这本书,我才体会到他那种自信是有根源的。赵老师十六岁丧父,却没有被生活压垮,用家里的一只羊换得一台爆花机,走街串巷去凑学费。高考落榜后,他拉过板车、做过木匠、弹花匠,即使生活艰辛,他不忘学习。机缘巧合的机会,他回到家乡担起了代课老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可以说,他作为老师,是非常称职的,他的扫盲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正是个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他对身边的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他也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去改变身边人的命运,特别是畲族妇女同胞的悲惨命运。他办起了畲族女子学校,把畲族文化融入课堂,自己考证畲族文化的根脉,出版了系列关于畲族文化研究的著作。他让畲族粑槽舞带进央视的舞台,给畲族少年开起了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对于畲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赵老师的行动无疑树立了一个榜样。看到书中提到的女子学校的赵通秀,这个父母不愿送她上学的女娃,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不仅上学读书,还考上了大学。如今的赵通秀,在大学毕业后,干起了传承畲族文化的行业,成为了畲族凤凰装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名绣娘,大家都称她为“嘎梦毛比毛盖”(畲语音译:畲族山窝窝)飞出的金凤凰。这只是我了解的当年女子学校的学生之一,每每跟赵老师交流时,提起一些畲族女学生,他谈起那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女学生,自豪感油然而生。

书中最后一篇,是他礼赞驻村第一书记的诗篇《他选择在大山里坚守》,与其说是这是他对驻村第一书记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赞美,不如说这是他坚守在畲乡的写照。正是他的这份坚守,才让更多的人了解麻江的畲族文化,让更多的畲乡同胞走出大山。(作者系麻江县文联副主席)

共 1 条文章评论
  • 书中最后一篇,是他礼赞驻村第一书记的诗篇《他选择在大山里坚守》,与其说是这是他对驻村第一书记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赞美,不如说这是他坚守在畲乡的写照。正是他的这份坚守,才让更多的人了解麻江的畲族文化,让更多的畲乡同胞走出大山。2022-03-17 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