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的咖啡屋杨广虎
大伯的咖啡屋
杨广虎
村叫贾家坡,在长安城南、秦岭脚下,大伯的咖啡屋就在村口。贾家坡,贾家坡,传说当年祖上是一户贾姓人家逃难到此,开枝散叶,世代繁衍,至今已上千年,人口二千余人,一笔写不出两个贾字,全村人都姓贾。
大伯贾建国,生于五十年代,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留校,当了一辈子教授,老伴和孩子去了国外,自己退休后毅然卖掉北京的房子,回到村里安度晚年。
回来后,他自己动手,把家里的老屋收拾了一下,大伯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已经去世十几年;记忆中他腰板挺直,
行走有声,衣着干净,整洁贵气,经常穿着蓝色中山装,戴着圆形石头眼镜,脚蹬皮鞋,拄着文明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手腕上戴着金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时晃一下,“老上海的!”乡党们称之为:“贾(假)县长。”大伯,经常去国外讲学、交流,也喜干净,有着老父亲的派头,回到村里,不是领导甚是领导,但平易近人、处事公平,老百姓愿意和他打交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农村的老屋,夏热冬冷。节能环保,大伯在村里第一个装上了太阳能发电,又买了空调,空气能取暖。最让大家惊讶地是,每天,他要自己动手研磨咖啡,一杯咖啡喝上整整一天。有村民就问:“你这有啥好喝的?咱们从小喝包谷粥吃面条长大,喝这胃能舒服?还不如熬上咱的罐罐茶,趁热喝胃舒服!”“罐罐茶,好喝,没问题;咖啡也不错。你没喝咖啡,不好给你讲其中的奥秘。喝咖啡,是一种仪式,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新观念、新生活、新风气、新潮流!”大伯本来想说“你不懂”,话到嘴边又觉得不合适,咽了下去,接着说:“过去,咱们村靠人和牛种地,现在还不是用上了播种机、收割机?我们要相信科学,拥抱科技,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敢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到一年,我要让全村的老百姓人人都喝上咖啡!”
“吹牛吧!”晒太阳暖暖的老人们,抽着旱烟,听着秦腔,谝着闲传。
“没事,没事。认识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大伯不改初衷,每天继续手打咖啡,自己一个人慢慢品尝。谁要来喝,全免费。丰盈奶泡、绵密紧致,浓烈的黑醋栗香味肆意飘香,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闻一番。
“这味道,闻起来还挺不错的。让我尝一尝。”五保户贾有才憋不住,端起咖啡就喝。对他来讲,只要不是毒药,不要钱,他就敢喝。
“你慢点喝。这咖啡豆是我从非洲快运来的。要慢慢品,先苦后甜。”大伯示范着,继续做他的咖啡。
“这东西还不错。比喝酒舒服,舌后跟还有奶味。”贾有才抹了抹嘴,笑着说,“老伙计们,咱们都马上进棺材的人了,不喝白不喝,要什么面子,来一杯!”
土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们呼啦一下,都跑来喝起了咖啡。
大伯心里明白:他们都不愿意抹下自己的老脸,也对自己有看法呢!
意式、英式,美式咖啡,就这样在村里开始弥漫、绽放,不出家门,老百姓真的喝上了咖啡。
大伯索性,把自己的老屋改成了咖啡屋,还放了一些沙发、电脑、书本,随便坐。
白面馍馍再好,也要调料和菜搭配;吃惯了面也要吃点米饭,喝惯了茶,喝一点咖啡也不错。
接着,大伯通过土地流转了十亩地,种起了“贡米”。老百姓都纳闷,十几年上游河道都干了,大家种起了小麦,现在连小麦都没人种了,都嫌麻烦不挣钱。这贾建国是钱多的没处花,四处散银子呢。秦岭这几年生态保护水源充分,经过调研后,大伯不做解释,领着留在村里的老年人找暗渠、通水源、平水地,插秧苗,没有想到还未收割,地里的“贡米”,早早被人预定一空,价钱是普通稻米的五倍。
原来,从头到尾,大伯用无人机、手机进行了拍摄、直播,让人吃得放心、卫生、健康,无污染。
老百姓有人向大伯取经,他说:“粮食要种,面也要吃,葡萄、核桃、石榴等经济作物也要种,这都没错。咱要因地制宜,过去村里出‘贡米’,现在咱精打细算,无污染种植,就值这个钱!”老人门都是劳动能手,在家门口打工,既劳动锻炼了身体,还挣了一些零花钱,何乐而不为?
贾家村有咖啡,还出“贡米”,来旅游、参观的各路人马很多,还有许多网红直播,这免费咖啡供不上了,停车也不方便,大伯和村支书商量,要把村容村貌提升一下了;如果村里有年轻人想学,他愿意免费教,这咖啡屋就交给年轻人去挣钱,咖啡带动乡村振兴。刚好,有一个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的女孩愿意“回村创业”,这一滩水活了。
村支书的儿子,当兵复员,看到了商机,直接把村里的小学,现在已经荒废,没小孩子上了,改造成“贾(家)里民宿”,可以观景,参与体验种植收割水稻,还可以研学,围炉煮茶,在楼顶住“星空帐篷”,数天上的星星,吃农家饭,也有西餐和无国界料理。
现在,村里已经成为大学生、乡贤能人的创业创新实验基地。
大伯微信视频我:“好侄儿,快回咱村来吧。‘贡米’成了品牌,咱这咖啡也千里飘香供不应求需要扩大经营!这十亩稻田也不够了,需要再流转上百亩扩大再生产!陕北都能出虾蟹,我还准备在里面养呢!你懂文化,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带动,也需要文化、科技赋能!更需要人!”
“一杯咖啡温暖乡村。大伯,我也想回来,眼看不到几年就退休了,没想到延迟了!你是‘新乡贤’,多多带动‘新农民’,发展新农村吧!你在村头的咖啡屋等着我接班。过年了,天冷风硬,注意身体!”
2025年1月5日晚匆于长安
备注:刊发于2025.1.17 陕西农村报副刊头条
作者简介:
杨广虎,男,硕士,正高级经济师,74年生于陈仓,89年公开发表小说和诗歌。著有历史长篇小说《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中短篇小说集《天子坡》《南山·风景》,散文集《活色生活》》《在终南》,评论集《终南漫笔》,诗歌集《天籁南山》等。获得西安文学奖、首届中国校园诗歌大赛一等奖、“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丝路散文奖、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首届陕西报告文学奖、全国徐霞客游记散文大赛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等。1996年—2016年在秦岭终南山工作、生活。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签约作家,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