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2025版三十一回
乱云润生 2025版 三十一回
第六章 领略龙兴圣地 第三十一回
日至中天,暖煦的阳光倾洒而下,为清东陵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团队的游客们怀着对美食的期待,步入了满族餐厅。不多时,一道道独具匠心的新八大碗、八大碟被端上了桌,菜品荤素搭配精妙绝伦,每一道菜都像是一件艺术品。众人举箸品尝,那恰到好处的滋味瞬间在味蕾间绽放,满意的笑容情不自禁地在每个人脸上浮现,欢声笑语回荡在餐厅之中。
仅仅半个多小时,用餐便结束了。午后一时,旅游中巴车缓缓启动,车身轻快地向西驶去,目标正是距离此处并不遥远的夏园行宫。悦悦站在过道中央,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她清脆悦耳的声音在车厢内响起:“朋友们,原本咱们团队的游览计划里是没有这个项目的。但今天的行程安排得十分宽松,时间充裕,而夏园行宫又紧邻清东陵,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就像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所以,我特意将它作为一份特别的惊喜赠送给大家,让我们一同去领略一番这历史遗迹的独特魅力吧!”
在清朝,帝王东巡谒祖是封建政治活动中举足轻重的大事,是对祖宗的敬仰与传承,是维系王朝根基的重要仪式。而夏园行宫,正是因清代帝王东巡祭祖谒陵的迫切需求,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它位于永陵镇夏园村,与清永陵之间仅相距2.5公里,仿佛是两位相互守望的历史见证者。
整座夏园行宫的建筑群内,共建有宫宅八十一间,布局巧妙地分为东、中、西三路,其中主体建筑宛如众星捧月般集中在中路。其始建于1782年,即乾隆四十七年,是盛京侍郎得福奉旨精心建造的杰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然而,当众人满怀期待地抵达目的地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人不禁心生感慨。曾经辉煌一时的“夏园行宫”,如今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遗址。大片的土地上,曾经的宏伟建筑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整齐的耕田,农作物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岁月的更替。唯有那一块略显斑驳的“遗址说明牌”,孤独而坚毅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用无声的语言,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夏园行宫”数百年来的兴衰荣辱,努力唤起人们对那段渐行渐远历史的记忆。
此刻,悦悦神情庄重,双手捧着一本制作精美的图册,缓缓走到“遗址说明牌”前。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声音饱含深情地向团队里的游客们讲述着夏园行宫当年的辉煌盛景。她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众人心中那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她的初衷,是想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般感受满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时刻鞭策着后辈们,永远铭记这段珍贵的历史,铭记先辈们留下的足迹。
数百年前的这座夏园行宫,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这里奇峰高耸入云,仿佛要插入浩瀚的银河,山峦巍峨,景色蔚然深秀;碧水悠悠流淌,青山连绵起伏,田间阡陌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图,美不胜收。
整座建筑群占地一百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其中主要建筑有:福绥堂、顺宣斋、照殿、阿哥所、垂珠门等。行宫的建筑群体全部取材于青砖青瓦,这些质朴的材料在工匠们的手中,被赋予了灵魂。建筑工艺精湛绝伦,每一处铆镌相接之处都严丝合缝,飞檐斗拱造型精美,仿佛展翅欲飞的大鹏;雕梁画栋色彩斑斓,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整个建筑群体被一道红墙环绕,那鲜艳的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彰显出浓郁的满族建筑风格与特色,庄重而又典雅。
行宫的布局独具匠心,分为东、中、西三路,而主体建筑宛如皇冠上的明珠,集中在正中一路。中路前后依次呈现出四重宫院,每一重宫院都有着独特的功能与韵味。
第一重宫院,主体建筑名为“福绥堂”,共有五间房屋,气势恢宏。这里是皇帝驻跸期间处理朝政的重要场所,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堂内桌椅摆放整齐,仿佛能看到当年皇帝端坐于上,与群臣商议国家大事的场景。两侧各有“配殿”三间,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福绥堂。殿前是“宫门”三间,高大威严,仿佛在诉说着皇家的威严。宫门内有“垂化门”一间,设计精巧,寓意深远。宫门外东、西两侧各有“朝房”五间,是官员们等候上朝的地方,曾经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第二重宫院,主体建筑是“宣顺斋”,同样为五间房屋,这里是皇帝的寝宫,是皇帝在漫长的东巡途中休息的港湾。院内正中是一条宽阔的御路,由光滑的石板铺成,与福绥堂明间相连,仿佛是一条连接着皇权与休憩的纽带。两侧有“抄手游廊”,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皇帝与嫔妃们在廊下悠闲漫步、谈天说地的温馨场景。
第三重宫院,主体建筑是“照殿”,又名七间殿,这里是随驾后妃起居之所。殿内布置典雅,充满了女性的柔美气息,每一件陈设都仿佛在诉说着后妃们的生活点滴。
第四重宫院,是“御花园”,这里曾经是一片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人间仙境。嘉庆皇帝东巡时曾下旨,要求将照殿明间(正中一间)改为“穿堂”,以便在后园“支打帐房”,在后园游乐和宴筵。想象一下,当年皇帝与后妃们在御花园中赏花、赏月、举办宴会,欢声笑语回荡在这片美丽的花园中,是何等的惬意。
东路的主要建筑是“前阿哥所”和“后阿哥所”,这里是供随驾皇子起居、读书的地方,是皇子们成长的摇篮。阿哥所可能是东厢房,每座三间,各有独立的院落,为皇子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西路则是“九间房”,“顺山房”以及“茶膳房”等建筑,这些建筑各司其职,为行宫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茶膳房里,曾经飘散着美食的香气,厨师们精心烹制着各种美味佳肴,满足着皇室成员的味蕾。
宫殿房间总数为“八十一间”,这个数字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取义于“九九归一”,象征着万方一统,皇权至高无上,体现了封建王朝对皇权的极致尊崇。
从建筑形制来看,行宫采用硬山式木架卷棚式屋顶,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既简洁大方,又不失庄重。建筑材料全部选用青砖布瓦,青瓦不饰琉璃,显得古朴而典雅;梁枋房柱及门窗不饰不绘,一律涂以大漆,散发着一种质朴无华的美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整座行宫按照“五福方寿”的吉祥格局落成,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宫内各殿房甬道全部采用五级梯阶,象征着五福临门;各建筑物檐端取用只兽檐、滚龙脊,“福”、“寿”是历代帝王所沿用的吉祥名词,寄托着对王朝长治久安、皇帝万寿无疆的美好祝愿。
作为清代帝王东巡谒陵驻跸之所的夏园行宫,曾经珍藏了大批的古玩名画、珠宝玉器,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每次清帝东巡至此,都会增添新的物品,使得行宫的收藏更加丰富。仅从存内务府“下元陈设”的一份物品清单上,就可略窥一斑。其原文记载:“永陵行宫陈设查收己交,己由内务府知会总管立案。永陵行宫陈设玉如意案等项共111件”。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行宫所处地理位置紧邻永陵,故而从拓建伊始即隶属盛京内务府辖。清政府派遣佐领、防御等官3员,兵40名负责看守,并且按月更换看守人员,确保行宫的安全。还设有专职机构守护,岁岁维修,使得行宫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然而,咸丰七年,即1857年,清政府对夏园行宫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葺。此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力逐渐衰弱,江河日下,再也没有余力对行宫进行维修。1888年,光绪十四年,苏克素护河水泛滥,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淹没了宫殿的一半,唯有垂珠门内尚属无恙,仿佛是命运的一丝眷顾。
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沙俄派兵入侵东北,这片古老的土地陷入了战火的蹂躏。行宫内的珍宝古物及金银器皿被侵略者洗劫一空,他们贪婪的双手无情地掠夺着中华民族的财富,每一件文物的流失,都是我们民族的伤痛。1904年,光绪三十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新宾一带成为了残酷的战场,行宫再次遭受重创。沙俄军队不仅把夏园行宫当作捕兵营,肆意践踏这片神圣的土地,而且在临逃时还丧心病狂地放了一把大火,大火熊熊燃烧,将宫舍拆取殆尽,曾经辉煌的夏园行宫就这样毁于一旦,只剩下一片废墟,令人痛心疾首。
从此以后,夏园行宫无人看守,杂草丛生,瓦砾堆积如山,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尘埃。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后人去发掘、去铭记那段悲壮的历史。
众人怀着沉重的心情,领略观看夏园行宫遗址,时间悄然流逝,半个时辰左右转瞬即逝。随后,团队马不停蹄地赶赴48公里外的古勒山遗址参观。这段路程需约五十分钟,虽然车马劳顿,但此行却有着非常值得的理由。不仅是“我”,大凡对女真后金历史与努尔哈赤生平略有了解、酷爱满族历史的大众,都一定要看一看此地,才能心怡神悦。
因为这块圣土,承载着太多太多的历史记忆。它是努尔哈赤童年崇拜的女真一代枭雄、外祖父王杲风光无限的地方;是努尔哈赤人生境遇发生重大转折的起点,从这里,他踏上了成为罕世英豪的征程;是真正孕育他成长为一代英雄的摇篮。这里也是努尔哈赤父亲、祖父、外祖父及外祖父全家人相继被残忍屠戮之地,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浸透了鲜血,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这里还是天降贵人李成梁鬼使神差几十载暗助努尔哈赤灭明朝、平天下初叩福地,更是427年前,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女真将士机智神勇大败九部联军的胜地。无数的故事与传奇,让古勒山成为满族骄傲自豪、永不忘却的圣地,它就如同共和国的井冈山,意义非凡,令人心驰神往,一定要去看一看。
行车途中,悦悦导游站在车厢前方,开始给大家讲述着惊心动魄、耐人寻味的故事。她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仿佛将大家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她的讲述,更多的是为了启发车上的几名中小学生,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如何正确寻觅、把控和驾驭稍纵即逝的机缘,让自己早日成材,磨砺成为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有所作为、贡献价值的栋梁之材。
故事是这样的,悦悦娓娓道来:古勒山,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古楼村至胜利村一带,在明代女真人社会中,曾经起到过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建州女真人在这里几度崛起,又数次消沉,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一代枭雄王杲在古勒山时期,意气风发,率领部众大兴土木,营建城堡,训练士卒。他以古勒山为根据地,仿佛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频繁地率部众进入明边抄掠。这一时期,王杲部下全是女真人,他们团结一心,在王杲的带领下,试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自己的霸业。
建州右卫再次崛起是在明嘉靖年间。当时,王杲十六岁,风华正茂,他继承父业,重建古勒山城。此际正值嘉靖二十四年,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王杲势力崛起后,袭任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并自封为督都,一时间,“建州诸夷悉听杲调度”,他成为了建州女真的著名领袖。建州左卫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为王杲部属,其他五祖子孙也归属于王杲麾下,王杲的威望如日中天。
王杲势力崛起后,对古勒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建。拓建后的古勒城,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三面临水,一面靠山,苏克素护河从城南潺潺流过,上夹河由城西奔腾而下。城西、南北三面为天险峭壁,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东连青龙山,构成了三面壁立的天然防御体系。防御设施建有内外两重城墙,城北建有一座城门,高大坚固,守卫着这座城市。在古勒城内城,王杲除建有自己议事大厅和寝宅外,还建有房舍五百余间,规模宏大。他决心以此城为依托,确立自己在女真社会中的霸主地位,并与明边东军事力量做一军事上的抗争,一场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戏即将在这里上演。
1573年,万历元年,15岁的努尔哈赤带着弟弟舒尔哈齐离家,来到外祖父王杲这里生活。王杲,黠慧剽悍,文武出众,勇敢多谋,武艺超群,兼通女真语与汉语,“建州诸夷,悉听杲调度”,他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对外祖父异常崇拜,在他年轻的心中,萌生了渴望成为这样英雄的梦想,而王杲对机智勇敢的外孙也十分喜爱,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