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2025版四十八回

04-19 作者:小牮

乱云润生 2025版 四十八回

第四十八回 赫图阿拉古韵新章

腊月的赫图阿拉老城村,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长卷,在岁末的寒风中酝酿着最炽热的年味。龙兴之旅的最后篇章,于这方古老土地上掀起高潮,每一幕都浸染着满族文化的瑰丽色彩。

剪纸艺术是老城村最灵动的传承。满族姑娘们指尖翻飞,剪刀如蝶翼轻舞,不过须臾,栩栩如生的窗花便跃然纸上。喜鹊登梅、双鱼戏水、富贵牡丹……吉祥图案在红纸上绽放,恰似将美好愿景都剪成了具象。阳光斜照进屋内,主客一同将窗花贴在窗棂,晶莹的冰花与艳丽的剪纸相映成趣,瞬间将喜庆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几位身着现代服饰的女同学围坐在热炕头,在老艺人的指导下笨拙却认真地学剪窗花。她们专注的眉眼、微抿的唇角,与手中渐渐成型的剪纸,构成了一幅新旧交融的美好画面,仿佛预示着这古老技艺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满族服饰的魅力在此时尽显风华。妙龄少女换上精致的格格服饰,旗头摇曳生姿,旗袍勾勒出婀娜曲线,举手投足间,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宫廷。镜头捕捉下这动人一刻,而身着马褂的男同学扮作英俊阿哥,与格格们相映成趣,引得众人纷纷合影留念。悦悦导游也加入其中,她身着典雅旗袍,为大家娓娓道来旗袍的前世今生:“这旗袍,可是从咱们满族大旗袍脱胎而来。当年满族作为渔猎民族,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设计出这种肃穆庄重又不失灵动的服饰。如今的旗袍,更是融合了时代特色,而赫图阿拉村,正是这华美服饰的根脉所在。”

镜头一转,堂屋内烟火气息浓郁。传统灶台烧得正旺,火苗舔舐着锅底,烤在灶口的红薯、土豆散发出诱人香气。宅大嫂热情地招呼:“大冷天儿,进屋就得先坐炕头暖暖脚,这才舒坦!”火炕上的生活百态,尽显满族人家的质朴与温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随后,团队成员分散开来,深入老乡家中寻根问祖。金、那两家人分别前往百岁老人处,探寻家族渊源与村落往事。面对分身乏术的困境,悦悦贴心提议:“您去那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家采访,我用手机帮您记录另一位老人的讲述。”这份细致与关怀,让采风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采访中,老人不仅道出老城村四百余年历经七次迁徙、却始终坚守故土的沧桑历史,更分享了珍贵的爱新觉罗宗谱,为这次文化之旅添上厚重一笔。

临近傍晚,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村容村貌。老旧木屋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新建的客栈农家乐则融入传统元素,垂花门、月亮门古色古香,雪白的五花山墙与青砖灰瓦相得益彰。漫步村中,随处可见荷花状的房脊,那是满族对长寿的向往;乌鸦嘴造型的装饰,承载着对神鸟的崇拜;五脊房屋,寓意着家族兴旺。院落花墙镂空雕花,既美观又实用,墙面上的荷花与钱币图案,寄托着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

四点二十分,悦悦将众人引领至优惠购物中心。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且以成本价、折扣价展销,满满的诚意令人心动。萨其马、驴打滚等名小吃五折出售,各种饽饽、肉类、菌类、蜂蜜一应俱全,六折的实惠价格更是让游客们纷纷解囊。产自老城山坡的黑木耳,因独特的生长环境而营养丰富;浓稠透明的天然蜂蜜,饱含着满族人的勤劳与智慧。不一会儿,返程的旅行车上便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大家满载而归,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当团队成员到府邸取行李退房时,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早已就绪。盛装的秧歌队在客栈门前等候,欢快的鼓点划破长空。赫图阿拉满族秧歌,又称“鞑子秧歌”,融合了满族的豪迈与汉族的灵动,舞者们步伐矫健,动作粗犷热烈。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精彩表演引得村民们纷纷驻足,将街道围得水泄不通。游人们置身其中,感受着最原汁原味的民俗狂欢。

行至村口大牌坊,秧歌队变换队形,将众人团团围住。铿锵有力的鼓点中,满族经典“喜歌”悠扬响起:“生灵万物依赖天的保佑,子孙后代承蒙祖先的保佑……”歌声饱含深情,诉说着对远方来客的欢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离别时刻,老城村的同胞们满含不舍,将游客一一送至车上。悦悦与大家握手拥抱,真诚地说:“甭管大团小团,只要到赫图阿拉老城村,我们必定盛情款待!”旅行车缓缓启动,身后,秧歌队的锣鼓声与村民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在老城村上空久久回荡。而镜头,也将这充满温情与文化底蕴的一幕,永远定格成了永恒。

待续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