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衣包裹的利己主义
会议室里的空调呼呼作响,宋科长又一次在项目评审时投了弃权票。这已是他本月第三次作出这样的选择——既不得罪提出方案的陈副段长,也不拂逆持反对意见的张书记。他的办公抽屉里藏着一本烫金封面的"年度先进个人"证书,证书边缘已经有些卷曲,就像他日渐模糊的原则底线。
好人主义的面具下,往往藏着一张精于算计的面孔。那些在走廊里永远挂着标准微笑的同事,在茶水间热衷传播"与人为善"哲学的上级,他们的处世智慧像一层薄薄的糖衣,包裹着赤裸裸的利己内核。当这样的处世哲学渗透进权力场域,会议室里的沉默便成了渎职的帮凶,举手投足间的妥协化作制度溃堤的蚁穴。
我曾目睹一位纪检干部面对违规宴请时的窘迫。他的手指在纪律条例与接待名单间来回游移,最终选择用"下不为例"的橡皮章盖住了原则的裂痕。这种温柔的堕落比明目张胆的腐败更具腐蚀性——它让正义在人情面纱后慢慢窒息,使规章制度变成可以随意弯曲的橡皮筋。
在这个强调"高情商"的时代,说"不"正在变成濒临失传的技艺。某个信访接待日,老李布满老茧的手捧着举报材料在政府门口徘徊三小时,最终被值班干部以"领导在开会"为由劝返。那位干部后来在民主生活会上辩解:"我也是怕激化矛盾啊。"将懦弱包装成维稳,把不作为美化为和谐,这正是好人主义的经典话术。
原则的堤坝往往溃于蚁穴。当第一个干部对超标接待睁只眼闭只眼,当第一个检查组在问题清单上手下留情,制度的洪水便找到了决口。明代海瑞抬棺上谏的骨气,彭德怀元帅万字直言的风骨,这些曾经照亮历史的光源,在今天某些"聪明人"眼中竟成了不懂变通的代名词。
要拆穿这套精致的利己哲学,需要比好人主义更坚韧的勇气。就像手术刀必须划开化脓的伤口,真正的担当往往伴随着暂时的疼痛。某县环保局长在述职报告里写下"全年否决污染项目12个"的朴实数据,比那些"圆满实现多方共赢"的漂亮话更有千钧之力。原则不是用来展览的装饰品,而是关键时刻能挡住诱惑的承重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这个需要重新定义"好人"的时代,或许我们该重温亚里士多德的智慧:道德是习惯的结果而非目的。当每个党员都成为行走的界碑,当每次表态都是清晰的坐标,好人主义的雾霾自会消散。毕竟,对原则最大的忠诚,就是在它被弯曲时发出断裂的脆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