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在方寸间的佛光道法——刘澎篆刻艺术赏析

04-03 作者:崂山角落

定格在方寸间的佛光道法

——刘澎篆刻艺术赏析

与刘澎相交相识,印象最深刻的,不仅仅是他温和热情、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满面春风,更在于他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专注和持之以恒,那种将佛光道法定格在方寸之间的丰满人生。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刚从知识的沙漠中回过神来,看到无限希望的绿洲,参加铁路工作不久的刘澎,已经与篆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工作性质非常艰苦的蒸汽机车乘务员,一直到铁路机关各个岗位的磨练,那把手中的刻刀,一直在展现着他的性格自信,雕刻着生命的乐趣、人生的感悟。

80年代初,学习条件差,学习资料有限。刘澎有幸拜漱玉印社首任社长陈左黄先生为师,除了虚心向名家请教学习之外,还想尽一切办法滋取艺术营养。那时跑车至泰安,他经常跑到泰山景区观摩石刻碑文。青春的记忆既是莽撞荒唐,反应在艺术作品上,也纯实可爱。有一次正赶不岱庙施工,他跑到碑前私自拓片,被人家当场捉住。

刘澎生在济南、长在济南、工作在济南,泉城的百脉清泉,或许正是他艺术灵感汩汩流淌的不竭之源。也是道法自然的深刻展现。他从汉印入手,不具一格,力求雅致风趣,或通哲理,或表心迹。在技法上,主张刀无定法,最大限度地将笔法与刀法有机融汇,时出已意;章法上,追求平中求变,多点呼应,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上善若水。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道德经》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甘甜清冽的泉水,最接近于道。刘澎曾经深有感慨地跟我说过:连坚硬的石头都能攻克,人生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水滴石穿,坚硬的石头,在刘澎四十多年坚强不懈的意志下,也似乎变得湿润柔软。

像水一样随性流淌、柔弱善变、平滑自然。刘澎的每一个笔划、每一方石印,无不如此。两年前,为迎兔年的到来,他完成了一套十二生肖印章,这也是他自喜爱治印以来,完成的第三套生肖印。炎黄子孙、厚德载物、金蛇狂舞……观赏刘澎每一方大大小小的刻印,无不具有这些特点。

庄子说: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见素抱朴,返朴归真。都是道家思想的光芒所在。独处虚静天地,玩味生活乐趣。退休后的闲居生活,使刘澎将道家思想,更加灵动飘逸地展示在篆刻艺术上。风格更加简约,刀法娴熟、精湛、朴拙。方寸之间,逍遥其上;一刀砥砺,万象腾挪!

刻石艺术之所以与雕塑、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不同,首先是空间上的限制。方寸之间要表现出无限的意蕴,既要有直观上的具像,又要通过抽象的线条,使所展现的艺术形象,具有丰富的张力,这就十分考验作者的创造活力和艺术灵光。

观赏刘澎的佛系作品更是如此。特别是一方方佛造像,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每一组佛像只用了了几笔,但展示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其造型又各具特色。构图精巧细致、线条流畅优美、刀法娴熟灵动。甚至连礼佛、敬佛、护佛等具体动作,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欣赏艺术作品,当然不仅仅是欣赏美伦美涣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领悟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所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渐入佳境,便是每一位艺术家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欣赏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崭新过程。

佛祖在法会上所示现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就是如此。尤其是中国的禅宗,更加注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教外别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见性成佛。千百年来,所有修行者和艺术创造者所追求的,更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渐悟和顿悟。

刘澎的佛造像给我们的感觉,更是如此。每尊佛的造型,在展示形象美的基础上,又通过抽象,产生了巨大想象的空间。佛的造型非常简洁,形态生动各异,但又十分模糊,甚至面部五官都看不清楚。这在受到空间拘限的条件下,当然是作者有意为之。

将艺术形象模糊化,正是在表达万物平等、不分高下的理念。刻意引导鉴赏者取消分别心和差别心,进入无我的状态。修习佛家思想的人都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但佛在《金刚经》中,偏偏引导须菩提,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因为佛一再强调,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又告诫诸比丘: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金刚经》第五品中,佛已经开门见山的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非相,则见如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由于修行不足,往往六根不净,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贪念不止。这也是造成人生、家庭和社会悲剧的主要原因。所以,佛在《心经》强调,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通过不断观照,把这些个罪恶之源都照空。

但要创作成功的刻石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这些线条、形象作承载支撑,其蕴含的象征意义又无所谈起。既要有形象的生动和独特性,又要有內在的精神魅力,这就给创作者在形象和抽象的把握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无限的表现空间。

刘澎佛造像的成功,就在于此。作者匠心独具,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设计,使我们得到了中国传统刻石特有的美感享受,又使我们获得了特有的艺术再创造的美悦感悟。既不执着于有,又不落于空。真正达到了空生妙有的艺术境界。

2025年4月3日结篇于青岛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