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江的日子里

01-17 作者:床前明月光

说起余江,我就会想起毛主席的诗歌,毛主席不光是在江西战斗的时间很长,而且,他在江西写的诗歌也是很多的。而《送瘟神二首》,虽然不是在江西写的诗歌,却是伟人在北京临窗而写,而且是给江西人民写的诗歌。可见,毛泽东主席,这一位旷古伟人,对于江西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啊。所以,无论是五十年前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都会为江西人民感到自豪。毕竟,旷古伟人所热衷的地方,它能是一个不好的地方吗?从1976年之前的江西来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江西都是遥遥领先的地方,而到了今天,就算是江西的比较优势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我始终相信一句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信它三十年,信它一百年,如果可能,我信它五百年。

在毛主席为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而题写诗歌后的二十九年多以后的时间,在1987年的九月份,我们公卫十四班的全体同学,和同届的药剂班,检验班等等同学一样,我们迎来了实习的日子。实习,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分配在招手的日子,我们终于盼来了十年寒窗的最后结果,我们终于盼来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间。

那一年,也许的学校还记得我对于学校的一点点贡献,还记得我曾经给学校说过相声,曾经给学校画过一张特大的宣传画,我分配在了我觉得是最好的地方——————江西省余江县。为什么我对于分配在余江感到特别满足,这是因为,第一,余江县离我的故乡余干非常近,就是隔壁县。第二,又能够比分配在故乡更加多地开一点眼界,而且这里还是邹韬奋的故乡,这里还有一个雕刻大王张国喜,那时候张国喜在全国富裕之星的排位是非常靠前的。

我们三个人分在一个实习小组:我,胡广根,陶清华。胡广根是南昌人,陶清华是新余人。我们最早是在余江县医院实习,那和我的那一篇中篇小说真的是一样的,确实是在余江的郊区。最早,我们分配在传染病科实习。那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尽管到了九月份,那火辣辣的天气一点也不客气地炙烤着大地,蚊子多,所以,我们开始在医院,遇到最多的就是因为蚊子叮咬了儿童而得病的人。那是怎样一种惨状啊,差不多,每隔一天就会听见一个少妇的哭声。那些或是因为病重而哭,或者是因为孩子已经死亡的哭声,如果只是因为死亡而哭的,应该是五天听到一次的样子。但是,这对于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学生,真的是有点难以承受的。当然对于这样的惨状,我们也是徒唤奈何,毕竟,那些疾病,连带我们的实习老师都没有办法,我们又能够怎么样?那些孩子,估计都是七零后的晚期出生,毕竟大多数都是十岁左右,要是到了今天,他们也该是四十多岁的人了。那些少妇,大多都是五十年代前半期的人。可以说,在那里实习,我们感受到的是心惊肉跳,是不寒而栗。是啊,血吸虫病早已经被彻底消灭了,可是万恶的蚊子,这小得可怜的蚊子,竟然要夺去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孩子是生命,我的心,不,是我们的心,总是隐隐作痛。

本来我们几个人总是喜欢下下棋,或者打一打扑克,算是调剂生活,可是,面对那些悲苦的哭声,我们都停止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在余江县医院实习了快两个月,我们就去了余江县防疫站实习。这转移之中,我们到了余江县“送瘟神纪念馆”参观。毛泽东的有关诗歌赫然在目,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在防疫站,我们看到的完全不同的景象。那里,我们遇到了肖站长,钟滕华,熊高中。在那里,我们遇到了我们在江西卫校的二胡王,那二胡拉的,确实水平很高,现在已经忘记了他的姓名,只记得个子很高大,他在卫校是读职工中专,也就是带工资读书的一批老大哥。在那些日子里,我记得最深的印象是,我们每天都配合实习老师到余江的一些工矿企业去采集粉尘,测量噪音。粉尘测量器加和方位测量器都是比较庞大的器件,我们每一天都跟随实习老师坐上一辆面包车,去到余江的工厂测量。而噪音测量器相当于比当年的大哥大还要大一倍的东西。我觉得,余江这个只有近三十万人口的地方,不光是工业不错,特别是锦江镇,有许多诸如手表原件厂这样的高精尖的厂子,这在县一级来说,确实是不错的。更加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余江人的热情,是许多地方无法比的。那时候,我们只是二十岁出头的青年,而每到一个地方,对我们都是非常客气的。我到后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们为什么对我们这些实习学生那么客气。这只能说明,余江人民是好客的。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差不多是两餐都是大鱼大肉地招待我们。其实,除了鱼肉,每一餐都有甲鱼,那时候的甲鱼,已经从早年的不太把甲鱼当成佳肴的时候过度到了非常珍贵的日子。而且,有的时候,他们在给防疫站的同志每人发一盒香烟的时候,居然也给我们学生发一盒香烟。那时候,其实也是一些厂家吃喝风最为风行的时候,风行归风行,但是,他们对于我们学生这么客气,实在是让我感动到了今天。也许是他们担心我们会检测出他们厂有违规的行为而导致罚款或者停业整顿,想让我们手下留情,(但是,这样的想法,我后来完全打消了,毕竟,检查结果基本都是符合标准的。)也许就是余江人民本来就很客气。

终于来到了我们很欣赏的余江雕刻厂,这就是张国喜创办的企业,当时三十多岁的张国喜在我们这些人心里就是一部传奇。不过,那里,我们只是工作,客气倒是客气,没有餐宴,更没有香烟。最快乐的是在余江县的锦江游泳,那清澈的水让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和美好的记忆。当然,我们在那里接待了我们的同学,另一个实习小组的人,好像里边有后来的企业家汤永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余江,分别了许多年了,还好,我后来还去过一次,那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我几乎认不出来了。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