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豆包

02-22 作者:仙客

每年入冬的时候,豆包就开始上市。

前几天去四平,看到一个路边市场,不禁被吸引,就顺路拐了过去,我喜欢这种路边市场,觉得很有生活味,让人溜达时很轻松随意。

市场上摊贩并不紧凑,却也卖鱼卖肉,卖水果。我从市场中间走过,一位大妈在路边卖豆包,豆包看上去有些发白,我问了一下价,大妈说二块五,看我要走,大妈说了句好吃。我没有停步继续往前走,又看见一个妇女用电动车载着豆包卖,她正在把粘在一起的豆包掰开放在袋子里,豆包看着透亮,给人很紧实粘稠的感觉,我问了一下价,也是二块五。有意思的是,妇女也跟我说了句好吃,还说不信先买几个尝尝。正好我要走了,于是就在她这买了几个,回去一吃,果然不错,看来,妇女还真是不欺我。

人在小时吃惯了某种东西,大了是否还喜欢吃,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倒不一定。比如杀猪菜,就是混酸菜,我小时是很喜欢吃的,现在倒没那么喜欢了,又如胶皮糖,小时跑很远的路去买,现在基本不吃了。但是豆包,我却一直爱吃,虽然那时候都是黄米面豆包,现在多是江米面,但粘牙的口感都差不多,到了冬季,若是隔三差五地不吃一顿,还真有点想。

我小时管豆包叫黄面团,因为只有黄米做的一种,这是一种农村人的叫法,形象直观,却不在意名字语言的美。现在人吃豆包,都是上街去买,大小超市和市场都有。小时在农村,豆包都是自己做,包好的豆包蒸熟后冻结实,储存在下屋的大缸里,想吃的时候,用锅一馏就行了。

蒸好的豆包平时吃很方便,但是做豆包并不简单,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呢,还要事先准备好黄米面,红豆,帘子。帘子有晾帘,蒸帘。晾帘一般做成长方形,用高梁杆扎成,用来冷冻蒸好的豆包。蒸帘是圆的,专门蒸豆包用。蒸帘是如何做的,现在不记得了,大概是要用荆条一类的材料才行,因为需要一定的硬度,软了蒸帘会塌陷。准备工作做好后要先发面,发面用大缸,把面用水活好后放在大缸里盖严,然后把缸放在火炕的炕头,利用火炕的热度进行发酵。我记得,面发好后打开缸取面时,会有一种酸味,这时就可以用来包豆包了。包豆包之前还要煮一大锅红豆,煮过的红豆要用铲子搅拌几下,一来看是否煮好,二来也是把煮好的红豆颗粒搅碎一些,一般来说,不完全碎的馅料口感最好。做完这一切,就可以包豆包了。从这时开始,做豆包还要经过包、蒸、起(揭)、晾(冻)四道工序,都是有分工的。包豆包需要人手最多,过去在农村,谁家做豆包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主动帮忙,人手不够,还会再找其他熟人。每年谁家做豆包的时候,也是每家最热闹的时候。包豆包通常由妇女来完成,小孩子也会上手。两三个炕桌并排放在炕上,再放上几个盆,盆里放着活好的面,搅好的馅。一群妇女坐在一起,你说我笑,一边干活,一边闲话家常,其氛围可谓其乐融融。我小时也包过豆包。包豆包不复杂,先去盆里取一块面泥,用手揉按成面片,把红豆馅放里,再用手团圆即可。黄面团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对包豆包最好的说明。因为简单,有的妇女一只手就能包好。四道工序里,蒸豆包的技术要求相对高一些,要用大铁锅,木锅盖,锅盖四边还要缮上破麻袋片,把锅捂得严严实实,烧材要用木头块子或枝子,烧火的人通常都是岁数大的,要敬业守时,保持猛火旺烧,中途不能断火,也不能揭开锅。至于烧火的人是如何知道豆包蒸好的,可能完全是凭经验,靠时间去掌握。豆包蒸好后,要从锅里小心地把一整帘豆包拎出来放到地桌或凳子上,这时负责起豆包的人就要上手了,要称热把豆包从蒸帘上起下来放到晾帘上,时间长凉了不好起。起豆包通常会用到一种特制的小切扳,木制的,没有时也可以用筷子。起豆包时还要备上一碗凉水,切板要经常沾水,以防止切板和豆包粘连。起豆包一般都是二三个一块起,有的豆包靠得特别紧,不好下板,为避免切坏,五六个或更多一块起的也有。蒸好的豆包刚从锅里取出来时,热气腾腾的,满屋子因此都飘着雾气。起豆包的人,被雾气笼罩着,被热气熏着,如在云气里一样,会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豆包转移到晾帘上后,要拿到下屋冷冻,一般冻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豆包就冻好了,轻轻一敲打,豆包就会从晾帘上滑落,把冻好的豆包放到准备好的大缸里,可以吃上一冬。在我记忆中,小时家里每年都要做一缸豆包,那时豆包是农村人的主粮。(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豆包在当天做好后,时间一般都是晚上了,一般人家都会管饭,当然主食也都是豆包,只不过要另外准备点粥、简单的菜或咸菜,大家在一起吃一顿,家家如此。

豆包体现了过去人类在生活方面的智慧,做的时候虽然费工,但做豆包时的热闹对远离城镇的农村人也是一种生活调剂,小孩子尤其喜欢。如今,离那个自家做豆包的年代越来越远了。想要吃时,就去街上买一些回来,生活更简便了,但随之远去的,一些动人的生活场景也失去了,只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有时还可以回忆回忆,在心里咀嚼一下当年那些生活场景留下的绵绵情味。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