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134钢丝收银

11-23 作者:庆兔兔

刚到郑州,刚到国棉三厂,除了苏式楼就是一片荒地。

那时候没有百货商店,只有一个小小的商店,还有一个粮店,一个煤场。

六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候供应商品要用票证。

当国棉三厂向荣街以南家属区逐渐完工时,国棉三厂的服务设施也逐渐完善,其中就有一个供销合作社。

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合作社包揽了人们大部分的日常所需。在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低下,合作社商品品种稀少,但是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的简单生活需求。

新的供销合作社和大食堂面对面,中间是三厂中街正中间转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供销合作社南边就是职工医院,供销合作社东边是露天舞台。

供销社南北走向,供销合作社是平房,建筑像一个凹型,两边往外突出。前边是营业区,供销社后边是仓库和办公室。营业区里面全部连通在一起,两边和中间都有一个门。

南边一跨是副食区,中间一跨比较长,是销售日常用品的,北边突出部分是布料区。

收银台在营业区的正中间,收银台很高,收银台和柜台相对,收银员可以目视三个售货区域。

在收银台和每个柜台之间,辐射出几条细钢丝,这是当时通用的传递工具,是商店柜台营业员和收银员交流的通道。

这就是人们说的钢丝收银。

营业员是不能和人民币和票证的打交道的,人民币和票证收取都要由收银员完成。

不管你看中哪一种商品,你把人民币和票证递给营业员,营业员核对无误,营业员会开出两联发票。发票上记录要买的商品单价数量,收取人民币的金额票证数量。营业员把人民币和票证和发票折叠在一起,然后把发票夹在钢丝上的铁夹子上。营业员猛地推动铁夹子,刺啦一声,铁夹子沿细钢丝滑向收银台。

收银员打开铁夹子,取下发票人民币和票证。

收银员在看发票,收银员在核对人民币和票证。

听到算盘噼里啪啦在响,收银员在发票上写上应收款,盖上自己的私章,收银员留下一张底下发票。

收银员把票证放进抽屉里,收银员把人民币放进抽屉里,把然后把要找的零钱和另外一张发票叠在一起,把发票重新夹到铁夹子上。收银员用手一推,铁夹子刺啦一声又滑回原地。

营业员取下发票,核对零钱,营业员把发票留下,把要购买的商品和找回的零钱交给顾客。

好像不是所有的商品都要经过收银台,那些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就不用开发票到收银台,由营业员自己找零。

收银台位置很高,卖东西的柜台低一些,有时候营业员用力不当,铁夹会滞留在半空中,没办法营业员只能拿竹竿去捅铁夹子。

现在想起来,挺怀念这种收银方式。

当我工作来到宜昌的时候,宜昌的合作社收银台也是这样工作的。

钢丝收银地地道道的有线支付,这种方式虽然传统,但现在看起来仍然很实用,因为还有许多老年人不会用电子支付。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