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六十一回

02-13 作者:小牮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六十一回

乱云润生 第四十章

学生游行示威彰显爱国大义

军阀镇压囚捕肆虐白色恐怖

第二百六十一回

1921年元旦过后,沽海的街头还弥漫着新年残留的烟火气息。赤绍宗拖着满是疲惫的身躯,怀揣着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从沽海踏上了归乡之路。此次归来,他的行囊空空如也,仅有两块银元。因长期处于监视之下,他辛苦撰写的稿件大多被扣押,无法顺利发表换取收入,这让他满心都是对家人的愧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赤绍宗踏入家门的那一刻,三个孩子欢呼雀跃,像三只欢快的小鹿般飞奔而来,紧紧地抱住他。父亲赤辅铭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藏着岁月的沧桑与对儿子归来的喜悦;二嫂尚子琴眼中泪光闪烁,这泪光中既有久别重逢的激动,也有平日里操持家务的艰辛。一家人的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瞬间驱散了赤绍宗心中的阴霾。

这个春节,正值农历辛酉鸡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尽管年夜饭并不丰盛,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粗茶淡饭,但彼此陪伴在侧,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年味儿十足。除夕之夜,赤绍宗向家人袒露着心声;

在这白色恐怖笼罩的艰难时局下,他畅想着未来开展新文化救国行动的具体计划:先在沽海继续活动,首要任务便是拜访梁启超,向这位思想界的巨擘请教救国之道;而后前往北京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重点拜访李大钊,期望能在他那里获取更多的思想指引与行动支持。他还坦诚地说,若发文遭遇阻碍,甚至面临危险,他便远走高飞,奔赴关外千斤寨的老祖宗圣地,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之中。

此时的家乡,在过去的一年里,赤家的经营活动逐渐以赤润生为主力,一家人齐心协力,开启了人人动手、自力更生的生活模式。赤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总能在生活的缝隙中捕捉到机遇,带领着家人各施所能。爷爷赤辅铭凭借着一双巧手,专注于制作各种草制品。只见他双手灵动,一根根稻草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不一会儿,一双双结实耐用的草鞋乌拉、一顶顶遮风挡雨的斗笠、一个个精巧实用的草篮便成型了。每一条草绳,都凝聚着老人艰苦奋斗的心血,屋内摆满了他精美的草编物件,仿佛一个小小的草编博物馆。

赤家的顶梁柱尚子琴,更是不辞辛劳。春耕秋收时,她率领全家人在田间地头奋战,那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坚韧。农闲时,她还要坐在纺车前,纺线织布,为孩子们做衣裳。梭子在丝线间来回穿梭,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勤劳的赞歌。织出的布匹细密而平整,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她对家人的关爱。她整天操劳不停,是家中最辛苦的人。

快15岁的赤润本与8岁的小润田,在木制品制作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们精心打磨、雕刻,制作出的木制品质量上乘,有模有样。那些实用又美观的木制品,一拿到集市上,便颇受大众喜爱。而12岁的赤润生,有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宣传下,这些木制品总能卖个好价钱。

赤润生在集市上十分留心观察,如同一位敏锐的猎手,时刻捕捉着商机。什么商品卖得火热,他便迅速囤货售卖。去年,他凭借自己灵活的经营头脑赚得了3块银元,而今年更是成绩斐然,收获了4块银元。今年庄稼收成不错,赤绍武的扛活分成也略有提高,再加上赤润生的经商天赋,家里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尚子琴心中便有了盘算,开始为购买土地攒钱。尽管当下物价飞涨,每亩地的价格比原来翻了一倍,但一家人依旧充满希望,信心百倍,渴望明后年就能实现自家有房有地、衣食无忧的目标。赤润生仍一边在新学中汲取知识,一边在集市上摆摊历练,在生意场的熏陶摔打下,他渐渐掌握了生意经,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日子过得满是奔头。

1921年元宵节过后,赤绍宗告别家人,再次返回沽海,依旧住在赤增清家中。由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他的行动处处受限,只能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新文化救国图文画册的创作、编辑与投稿活动,以此获取稿酬维持生计。早春二月,一个微风拂面的日子里,他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去拜访了梁启超。

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广州新会。他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光绪年间,他高中举人,此后成为了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更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维新派、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赤绍宗以《大公报》特约记者的身份,来到意租界的梁启超府上。当他见到这位闻名遐迩的学者时,心中满是激动。梁启超态度谦虚和蔼,热情地接待了他,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两人相谈甚欢,梁启超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在南开大学的执教经历。他说:“我受张伯苓校长诚挚邀请,在南开大学开坛主讲史学研究。在这期间,我精心整理研究成果,形成了《中国历史研究法》,希望能以此改造中国史学,让更多人从人类文明史的广阔视野去认识中华民族史,重塑国人对历史的认知。”

他还满怀憧憬地提到与张伯苓商定筹设“东方文化学院”的计划,期望能通过这一平台,倡导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进行精深研究,提升民族自信,实现学术独立,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谈及辛亥革命,梁启超感慨万千,眼中流露出复杂的神情,缓缓说道:“辛亥革命的成功,绝非革命党一己之力,而是多种阶层的人汇聚在一起,在历史的机缘巧合下共同开展的一场伟大运动啊。它是时代的呐喊,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国家命运而共同努力的结果。”接着,他又向赤绍宗阐述了自己提出的“无所为而为”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希望能为在黑暗中迷茫的青年人指引方向,让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此后,赤绍宗前往觉悟社地址——河北新区宙纬路三戒里49号,那是他与同生共死共患难战友周恩来、马骏、邓颖超、刘清扬等共同并肩战斗的地方,他朝思暮想也要瞻仰一番。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只见大门紧闭,已被查封。他静静地在门前站了一会儿,心中满是怅惘。突然,他警觉地发现周围有便衣暗探在暗中监视,于是佯装镇定,遛达至大经路那河北公园。他在公园里,对劝业会场的自鸣钟,艺圃、八凤亭、持约亭、鹤亭、鸟亭、鹿亭,音乐亭、湖心亭假山等处,进行风景素描写生。那些警局暗探跟在他身后,一直跟至傍晚,最终一无所获,灰头土脸地离开。

几天后,赤绍宗便去北洋法政学堂,想见见昔日的要好同学:林宇轩、苏逸飞和李梦琪,毕竟这些同学快一年没见面了,他十分想念他们,也迫切想了解一下当下北洋法政学堂的形势,以及同学们的个人近况。可当他刚走到大门附近,就有跟踪盯梢的警局人员出来,态度强硬地阻止他进入。赤绍宗无奈,只得返回。

又过了几天,他去南开学校想见见昔日校友,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被完全盯梢。他心中满是愤懑,如此限制人身行动自由,还怎么开展新文化救国行动?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总得有些采访实际采风行动吧。既然沽海全天候被监视,那何不去北京考察动向呢?

四至五月,春暖花开,赤绍宗怀着一丝期待,从新开河火车站乘火车前往北京。这是他头一次乘坐火车,感副非常新奇舒适愜意,他来到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拜访李大钊。

李大钊热情地将他迎进门,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就像迎接一位久别重逢的挚友。两人坐下后,李大钊向他介绍起周恩来、邓小平出国勤工俭学情况,李大钊说道:“去年11月,这些中华民族栋梁之材,得到爱国人士资助,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皆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国家未来的担当,想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将来更好地为国家的变革和发展贡献力量。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时代的先锋。”

(待续)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