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经济台(《追梦之旅》四十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部分省级广播电台开始兴办系列专业台,广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我思考着,宝鸡市作为一个中等工业城市,也需要创办一个以经济报道为主的专业台,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音乐台也要适时筹办。我把这个想法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市上领导表示支持,但又说:市上现在拿不出钱来,所需资金你们自己筹集。
为筹办经济台,台上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先是确定了筹备组成员,由台工会主席兼台办主任胥德孝任组长,文艺部主任董惠安任副组长。董惠安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思想开阔,文字功底厚实,我对他抱有希望。可是后来由于他热衷于公关工作,跟随某公关协会负责人去了。我又提出副组长一职改由原文艺部副主任谢义明担任。接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筹集资金,购置安装播出设施。台上原有的调频102.8频率可以作为经济台发射台用,眼前尚需建两个播音室。经技术部核算,购买设备费、施工费,加上随后的交通工具、采访录音设施购置,需要45万元。而当时台上满打满算只能拿出20万元,还有25万元的缺口。这是摆在面前的一时难以逾越的拦路虎,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
为这25万元,我愁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我想到许多条来钱的路,借钱、贷款……等等都想到了,又一个个被否定了。后来,我想到了几个大型企业的厂长朋友,他们有这个实力,对!找他们赞助。不过,问题又来了,尽管他们是我的“铁杆朋友”, 可是能够为我轻易捐出几万十几万元钱吗?我这个事业单位的小台长,分量太轻了。
情急之中,我想起了我的杂文集《人生成熟的色调》中一篇文章《打“牌子”》。我翻开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红楼梦》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鉄槛寺’,以极精彩的笔墨,塑造了王熙凤心狠手毒又善于弄权的形象。王熙凤受铁槛寺老尼贿赂,疏通李衙内与长安守备公子争夺民女金哥的官司,她打着贾家的牌子修书一封给节度使云光,让他逼守备退亲。事办成后竟逼死了两条人命,王熙凤自己却坐享了三千两银子的好处。而作为贾家掌权者的王夫人等,竟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很明显,这是一篇针砭时弊的稿子,打牌子者是在营私舞弊。可我能不能反面文章正面做呢?因为创办经济台是市委市政府同意了的,打上市政府的牌子并无大错,这样企业拿钱资助市政府的工作,也说得过去。不过,明人不做暗事,我打牌子不能偷偷摸摸地打,要光明正大地打。我找到市政府主管副市长高景明说,创办经济台的费用实在难以解决,请他想想办法。他说:“我哪里有什么办法呀!”我说:“我想借你一样东西用用,问题还许有解决的希望。”他说:“借啥?”我说:“你副市长的牌子。”接着我谈了我的想法:“我们一起找两家企业,见到领导后,你打开场锣鼓,说明市上决定创办经济台,需要各家企业支持。具体方案由台长谈谈。下面的节目就交给我表演了。”他笑着说:“这有何不可?咱们明天就行动。”
当天下午,我选了两家实力雄厚的企业,给厂里通知明天副市长来厂里调研。这两个厂子,一个是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简称钛城),是国内最大的钛材加工厂,一个是宝鸡长岭机器厂,是有名的阿里斯顿冰箱生产厂家。这两家的厂长分别为李青云和王大中,都是我比较“铁”的朋友。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到了钛城,高市长的开场白过后,我详细谈了创办经济台的计划和对宣传宝鸡经济建设的作用,以及现在存在的困难。我的话刚一说完,李青云厂长就问:“需要我们赞助多少?”“10万元。”我脱口而出。李厂长笑着说:“好吧,没问题。你让财务上开个发票,见票转款。”在厂里吃过中午饭后,下午我们就直奔冰箱厂。按照上午的模式走过之后,王大中厂长问:“需要我们赞助多少?”我说“15万元。”他稍微犹豫了一下说:“可以。不过你们得开3张发票,分3个月时间开,每张5万元。因为我个人最大只有5万元权限,超过了就得上班子会研究。”我说:“行!”回程路上,高景明副市长笑着说:“我这个牌子你也借完了,该怎样感谢我呀?”我也笑着说:“在此,牌子送还!我向您——敬爱的副市长,表示深深的谢意。回头台上请你吃饭。”他摆摆手说:“有谢意就行。吃饭,免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企业赞助的款项陆续到账,在具体施工中算来算去还缺5万元。我不好再找高市长借牌子了。只得凭着我这张老脸去找宝鸡桥梁厂厂长、我的另一位老朋友周连山。我向他敞开谈了创办经济台的意义和财务上的困难,话还没说完,他就打断说:“还缺多少钱?”我说:“5万。”他说:“好吧!你明天开个7万元的发票拿来,我多给你两万元,免得过几天你又说资金不够再来找我要。”我拍着手说:“你大人大量,我代表电台感谢您的大恩大德。”
与此同时,经济台的筹建也在进行。不久,两个分别冠以“钛城”和“长岭”名字的直播间就已建成。接着,又面向全省招聘了9名节目主持人,1993年11月1日经过试播就开始了正式播出。开播这一天,市上的主要领导均已到场。市长庞家钰还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并敲定在经济台开办市长热线节目,每月一次,由市长或副市长来播音室接听并回答听众电话。这条热线节目坚持了20年之久,每季度接听和回答听众电话及处理信件都在数百个以上,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生产和生活上的具体问题,深受群众欢迎,陕西日报等国内多家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成为宝鸡电台的名牌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