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2025版四十六回

04-19 作者:小牮

乱云润生 2025版 四十六回

乱云润生 四十六

第七章 融入赫图阿拉村中 第四十六回

2020年1月15日上午,参观游览完觉尔察城遗址与佛阿拉城遗址后,旅游中巴车在正午十二点前返回赫图阿拉村口。在村口大牌坊处,游人陆续下车,悦悦导游将团队集合起来,开始做简短讲话:

“龙兴之旅三日游,如今仅剩半日行程。而这半日,将是最精彩、最经典,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高潮时刻!我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开开心心融情满旗大家庭联欢。具体流程如下,请大家仔细听好。首先是游客午餐,大家佩戴上这个标志。”

说着,悦悦为所有上午参与参观的人员,在胸前上衣贴上一枚精美的满旗亲人不干胶圆标识,随后继续介绍:“有了这个标识,团队成员可以在村中任意一家特色饭馆就餐,也可以选择走进民居用餐。满族的各种美味佳肴、传统小吃,统统免费供应!只要您吃得下,尽情品尝百家美食,但记得不能外带哦。此外,如果大家想选购本村出售的美食或商品,我们也会以成本价倾情优惠,还会帮忙打包送到车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吃饱喝足后,大家可以走进老城村的家家户户,与村民们唠唠家常。村里的二千三百多位满旗乡亲中,有上百户是三、四百年未曾离开过龙兴圣村的绝对老户。其中,八十岁至百岁的老寿星将近百人,这些老人家对满旗先祖的历史了如指掌,要是他们身体状况允许,大家不妨与他们畅谈交流。村民们见到亲人来访,都会热情招待,大家别客气,聊聊历史、盘盘族谱,寻根溯源,相信一定会心情舒畅。”

“在谈天说地之余,大家还能一起体验浓郁的满族风俗民情,比如剪窗花、骑马射箭、玩嘎拉哈,或是参与老鹞抓小鸡、抽冰陀螺、滑冰车、斗拐、坎籽、跳绳等趣味游戏。时间有限,我就不一一细说了。现在是十一点五十分,下午四点五十分,请大家到入住的客栈取好行李,办理退房手续。届时,大秧歌队会在此热情送团,一直将大家送到村口大牌坊,龙兴之旅也将圆满结束。好,现在解散,大家可以先回客栈稍作休息,随后自由活动。”

团队成员散去后,悦悦对我说:“赤老师,您拍摄了一上午,快回客栈休息会儿,养精蓄锐,下午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您呢!这可是捕捉素材、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真的太感谢您了,您为弘扬宣传咱们老城村的民俗风情尽心尽力,实在令人感动!”

返回客栈的路上,悦悦继续说道:“另外,按照您的愿望和行程计划,我初步设计了一个实施方案,您看看是否可行?今晚您继续住在满旗亲家中。五时送团结束后,傍晚六时我陪您去赤馆长家串门,已经提前约好了,他下班在家等着我们。聊上半个小时左右,再去我家。我父亲六点半从新宾回来,正好与您见面,到时候我们一起在家吃火锅、唠家常。您也能和我爷爷好好聊聊,落实您老老爷赤绍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千斤寨、新宾,尤其是咱们老城村的活动踪迹。这样一来,您在龙兴圣地寻根问祖、采风搜集素材的任务也能告一段落。这三天,我们马不停蹄,主要完成了对太祖努尔哈赤从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起兵到统国的溯源,实地考察了各历史遗址。下一步,我父亲会陪同您,实地探寻满族先祖从肃慎到女真,六千年前至公元十三世纪的历史脉络,具体行程您二位再商量,明早九点前就出发。”

悦悦安排得如此周到细致,我满心感激。说话间,客栈已到,我们互道暂歇。

我在客栈房间的热炕头上刚眯了十分钟,就因心中惦记着事儿,躺不住了!于是轻装简行,拿起手机和智能云台便出了门。赫图阿拉老城村,这太祖努尔哈赤的故乡,是散落全球各地爱新觉罗子民心心念念的神奇圣境。努尔哈赤,正黄旗的先辈们,究竟为何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悲惨岁月中,为了活命不得不改姓更名,只保留一个“赤”字?这谜底,或许唯有魂灵才能解开。

正午的阳光和煦温暖,我打开智能云台,调好广角远焦距,开始精心摄录。

远眺,山上矗立着赫图阿拉古城,这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开国圣地,后金都城。村民们习惯称它为“老城”。四百年前,这座看似平凡的山城,孕育出几万人的英雄民族;三百年前,他们实现了神州大一统;二百年前,更创造出威震全球的康乾盛世。如今,紧邻故城的赫图阿拉老村落,历经沧桑岁月,旗民大多从古城搬迁而来,却始终不愿远离故土,这里当之无愧“中华满族第一村”的美誉。赤悦悦家和赤馆长家都位于老城村中心,宅子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从未挪过窝。看,东边二百米开外,便是当年老汗王童年的家;不远处的饽饽铺,正是悦悦先祖的故居。古井、神树、城碟、红墙,神秘的罕王寝宫、壮丽的尊号台,宏伟的赫图阿拉城,处处都书写着辉煌的历史篇章。

近观,村中一棵四百余年的老榆树枝繁叶茂,仰头望去,树上有许多形似鸟巢的东西。村民说,那是一种叫冬青的植物,只有百年以上的榆树才会生长。而这“神榆百巢”,也成了赫图阿拉八景之一。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多位皇帝东巡祭祖时,都曾亲临赫图阿拉老城村,足见此地历史之悠久、地位之显赫。

不知何时,几位满族老乡主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一位大伯侃侃而谈:“满族有三大重要节日,五月节、八月节,还有最看重的春节。不过我们满族人不叫春节,而是叫过大年。今儿是腊月二十一,后天就是小年了。来老城村游览的,大多是附近城市乡镇的满族乡亲。咱们旗人有腊月提前置办年货的习俗,大家都喜欢找寻儿时记忆里的老味道,尤其是正宗的满族特色年节商品。”

智能云台在村中的主街上缓缓移动,满清八色旗帜在赫图阿拉老城村上空飘扬,与灯笼相互映衬,在蓝天之下,勾勒出一幅吉祥喜庆、和谐美好的画面。

许多乡亲,尤其是孩子们,好奇地围拢过来:“这是啥玩意儿?记者采访来了?”“也不知谁能抢个镜头,说不定还能上电视呢!要说啊,哪家店铺、小摊上了电视,生意保准红火!”“咱跟着好好瞧瞧!”

这时,一位身着满族服饰、头戴大拉翅,模样宛如格格的中年妇女走上前来,热情招呼道:“摄影师伯伯,一看您就是咱满旗老乡!大中午的,快进屋上炕坐会儿!尝尝我们这儿有名的‘黑瞎子上炕——老村炕火锅’!您瞧,就在前面那宅子。”

我早已饥肠辘辘,不由自主地跟着她走进一座四合院的口袋房,门口挂着醒目的正宗满族火锅招牌。镜头一转,发现团队中姓那的一家人正与司机钮师傅坐在炕头享用火锅,见我进来,赶忙热情地腾出地方。

盛情难却,我匆匆夹了几筷子嫩羊肥牛、鲜蘑冻豆腐、鱼虾酸菜,不过,及时摄录才是正事,晚上还有一顿火锅,先简单尝个鲜吧!

我推拉镜头,一会儿拍全景,一会儿聚焦特写。那位格格一边在热气腾腾中盘腿涮煮,一边娓娓道来:“满族火锅起源于女真时期,到清代乾嘉年间达到鼎盛,直到今天,依然是新宾满族人的心头好。为了让火锅口感醇厚,我们会用飞龙(也就是榛鸡)、冻蘑熬汤。冻蘑可是仅次于猴头蘑的上品,只有咱们这儿才有,深秋时节产量最多,村里人都叫它冻蘑。明代中叶,村里的女真人冬季狩猎时,常用陶罐涮煮食物,这便是新宾满族火锅的雏形。那会儿,只要能在火上蒸煮食物的容器,都叫‘锅子’。满族火锅最大的特点就是食材讲究,精选嫩羊、牛、猪肉,搭配鱼虾、粉条、血肠、酸菜、冻豆腐、鲜蘑,要是能加上野鸡、飞龙、狍鹿这些山珍海味,那就更稀罕了,冬瓜青菜也能一锅涮。寒冷的冬天,围着火锅,边喝酒边吃美食,那叫一个痛快!”

见我准备退出房间,格格补充道:“早年间,咱满族人还有一种吃法。先在屋外架一口大铁锅,放好调料,把煮好的肉切片码进去,再把爱吃的配菜一股脑儿放进去烩。然后把锅架在生好火的火盆上,等煮得酥烂,就连火盆带铁锅一起端到火炕上。全家老小围坐一圈,喝酒吃肉,不醉不归!”

(待续)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