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当年学国画,画的第一幅便是荷。
宽大的叶片,娇嫩的花苞,怒放的花朵……
老师讲:“画荷未必要写实,而是把握意境”。
试问:究竟有多少人读得懂荷的意境?
无数的诗人咏过荷。
很小就会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眼前便首次展开了一幅荷塘美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朱敦颐说得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今,寓意已被后人引申。但不可否认,这是对荷意境最贴切的刻画。
荷花的美,文人墨客已有太多的描写,我不敢妄自菲薄。只觉得,荷的每一种姿态都动人心扉:
白的、粉的、红的……
含苞待放、欲语还休、热情奔放的……
雍容华贵,优美典雅,清新脱俗的……
倾尽我所有的赞美之词,仍觉不够。
说荷,就不得不说莲子和藕。
古往今来,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对莲子吝惜笔墨。除过那句众所周知的:“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唯一句记忆深刻:“斜江风起动横波,劈开莲子苦心多”。
是的,莲子是苦的。
可太多的人,只愿赞赏荷花的美,不去体会莲子的苦。也许这便是人之常情,因为我们是俗人,注定平庸。
孰不知:若没莲子,哪来荷的妩媚与妖娆?
也许,莲子的苦,就是荷心里的痛。那丝涩,便是荷的酸楚、泪水。荷将美丽展现给世人,却将眼泪独留心底。
说到藕,人们都会想到一个词“藕断丝连”。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难分难舍的情谊。
我想说的却是另一个词:莲藕同根。
荷,莲子,藕,本是一体。世人却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名份。
藕,外直中通,丝丝甘甜,是餐桌上的常物。我却总觉得,藕在延续着荷的意境:耿直、豁达、洒脱、大气。藕丝绵绵不断,丝丝相连。那是荷的思绪和牵绊。
荷,将莲心的苦深藏,奉献出藕的甘甜。
于是,我开始晓得:莲子是荷的心情,藕是荷的意境。
我常将荷想像成一个女子:
面容精致,粉雕玉琢;绰约娇美,体态端庄。轻盈、袅娜,从仕女图中翩翩而来。雨雾中,纤纤巧巧,撑一把油伞,伫立在荷塘旁。一身白绿相间的裙装,随风轻扬。
遥望远方,或是伤心,或是牵挂,或是思念……
蹙眉、沉思,内心泛起丝丝的苦涩,触发了伤感。
于是,眼前弥漫起了雾气,并最终凝结。眼泪悄然落下,像晶莹的露珠滑落荷塘,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扩散到远方……
许久,身后传来行人的话语,脚步,和孩子们在雨中的奔跑,笑闹……
她轻拭眼角,抚平衣装。
抬头、转身、回眸、眼波流转、嫣然巧笑……
我认定,她便是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