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城墙下
走在城墙下【散文】作者:朱金华
夜幕降临的时候,沿书院门步行街往前走,过南门,一排幽暗的灯光即刻把心情宁静下来。这里每隔几步便有一盏平顶灯发出白色的光亮,显得那样地清冷。行人稀少,不时有自行车从身边晃过,还有轿车轻轻滑过,生怕惊扰这里的宁静。几片枯叶随风摇落。我止步凝视灯光照耀下的城墙,那长6寸、高寸许的青砖自墙脚至墙头由石灰勾缝,每层砖缩进一指,我隐约听到护城河水哗哗流淌的声响,看到架设云梯攻打城池的刀光剑影。此刻,这堵墙沉默不语,早早地入寝,阻碍我望穿墙外的车水马龙,只留下一些故事在流传。
城墙已失去了她筑建时的作用,成为一道风景供后人感叹。常来西安却总是来去匆匆,从来没有闲情在黄昏灯光下这样近距离仰望城池,更无兴趣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城楼。繁杂的事务常使心头沉重,在孩提时代就已熟记于心的李太白诗句无意于诗境实地的踏访,今天却要对墙兴叹了。这城墙阻挡过万马千军,也曾为皇权彰显过她的威仪,在历史的长河里镌刻下永恒的记忆。然而,她与现代城市建设有了些许的不协调。九三年在北京城,望到高楼大厦与古建筑混杂时也有同感。当时到处张贴着的“迎全运,盼亚运”的标语,立交桥的建设者们正夜以继日紧锣密鼓地劳作。现在距离奥运会都不再遥远,此时的北京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风采。
无古不成今。
正是有了这些古老的文明,才有了现代化的今天。由此我想到了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他对莫高窟敦煌文物遭劫倾泻出满腔的悲愤。我也想到了家乡的炮楼。中原突围时,就是这个炮楼使新四军在前坡岭战斗中损失了整整一个营的兵力,团长汪世才长眠在了烈士陵园里。前任国家主席李先念要来看一看当年在自己身边倒下无数战友的这个炮楼。他哪里知道这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炮楼在一九八三年区委决策者的指挥下耗时一个多月早已夷为平地,这是何等的悲哀之事!
紧走几步,到了朱雀门首,这里车流如潮,街灯明亮,五颜六色的广告牌,生意兴隆的夜市,现代化的气息与古老文化的交融,构筑了西安市的繁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融入到这繁华当中,咀嚼着城墙下的宁静……
原载《商洛文化》2008年第一期
录入《盛世乐章》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