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凄切令人感伤
——评姚家明先生连载小说《爱的宿命》【评论】作者:朱金华
秋天是怀念和感伤的季节。
作者用平实的笔触将主人公兰惠内心世界勾勒得细致入微,再现了当代青年学生敢爱敢恨真实的一面,也反映出中学生那种不谙世事、幼稚、单纯、畸形的爱情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必然结果。
兰惠如果理智一些,既然老师不爱自己就应该更加发奋地努力学习,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取名牌大学。然而因老师简单的拒绝方式,使这个未步入社会,世界观未形成,对爱情缺乏正确的理解的懵懂少女产生了用变态和死亡的方式来悍卫自己所谓的“爱”。作者挖掘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孤独和无奈,把强烈的爱转化为无限的仇恨,并与坏同学打得火热,用这种愚蠢的做法展示给老师,以征得老师的怜悯。然而这样做既不能得到老师的同情,反而激起了老师愤怒的训斥,并使女同学冷眼,坏男生有可乘之机,在所爱的老师新婚之日选作自己的死期,这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精巧构思。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将女儿抚养成人,兰惠的妈妈忍耐着痛苦和孤独,甘愿守寡,辛勤劳作。虽然着墨不多,但母亲那伟大的人格魅力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更加深了读者对兰惠之死的惋惜,她不光带走了美丽的声影儿,更破灭了母亲的希望,击倒了母亲的精神支柱。
在叹息之余,让人从中读到一种悲哀,那就是老师简单的教育方式!警示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学校只看重学生的成绩,而疏忽了学生的思想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高科技、高学历固然重要,但缺乏起码的伦理道德,没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无法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造就顽强的意志品质,传承华夏文明是摆在目前教育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作者站在生活的角度去审视师与生的内心世界,呼吁社会、家庭共同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探讨教育方法。
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听到了作者愤怒的叹息。
原载《三秦广播电视报》2004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