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中的悖论
医学论文中除了剽窃、抄袭、作假等等,还有一个悖论问题,主要是论证方法学方面的错误,造成了似是而非的结论。尤其是在“学位晋升”或“拜金主义”影响下,医学论文中的悖论有上升趋势。悖论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本文仅举六方面的悖论加以论述。
因果相关
一项病理报告表明:北美印第安红种人大肠癌中,O型血者占77。7%,A型血者占20。2%,B型血者占2。1%,AB型血者占0%。能不能得出结论:大肠癌与血型密切相关呢?不能。
医学研究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经得住推敲。常用的对照组、双盲法、数理统计等等一般来说是可用的。上述结论不能成立的原因是,没有“非大肠癌组”中的血型分布数据。其实两者的血型分布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大肠癌与血型不相关。
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某两个事物密切相关,也不能做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一项研究表明:吸烟组、二手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肺癌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属于密切相关,但不能说是因果关系。数学家们证明:相关性论述联系到因果关系时很容易造成误解,并且认为,现代广告尤其是许多电视广告,常常是以这种误解为其根基的。
数理统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两个医院接受一项新药试验,采用了双盲法。甲医院新药组900人中603人有效,占67。0%,297人无效,占33。0%;对照组1400人中863人有效,占61。6%,537人无效,占38。4%。统计学处理,X²=6。802,P<;;;;0。01。乙医院新药组1100人中502人有效,占45。6%,598人无效,占39。4%;对照组700人中276人有效,占39。4%,424人无效,占60。6%。统计学处理,X²=6。717,P<;;;;0。01。新药研究单位十分高兴。
当他们把两组数据一合并,奇迹出现了。新药组2000人中1105人有效,占55。25%,895人无效,占44。75%;对照组2100人中1139人有效,占54。2%,961人无效,占45。8%。统计学处理,X²=0。423,P>;;;;0。5(不仅仅P>;;;;0。05)。
这个悖论说明:要设计一种试验,使其统计分析结果总是可信,这是多么困难啊!
假如新药研究单位把试验结果分成两份分别发表,就有欺骗病人之嫌。
中立原理
概率论的“理由不充足原理”:“如果我们没有充足原理说明某事的真伪,我们就选对等的概率来定每一事物的真实性。”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在著名的《概率论》一书中把它更名为“中立原理”。它在科学、伦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等多种领域中的应用历史长久。一个硬币落地,国徽面和字面出现的概率各为1/2。但是,“中立原理”常常出现悖论。例如:法国天文学家、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用“中立原理”给出了一个古怪的关于太阳会升起的概率的方程,他声称这个概率是(d+1)/(d+2),其中d是过去太阳升起的天数,并计算出太阳在第二天升起的概率是1/1826214。拉普拉斯声称“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所有我们不认识的事物上,或是在我们已知,但由于我们不知道的事物而陷入泥潭的事物上。”
错误应用“中立原理”,致使它声名狼藉。而医学论证中应用“中立原理”,常常会导致错误结论。例如性比值问题。现在许多农村规定:每对夫妻头生男孩后终止生育,头生女孩后可生第二胎。这是不是会出现人群中男多女少的性比值失常呢?这是一种错觉。人对男孩的偏向期望并不能改变性比值。64对夫妻生32个男孩、32个女孩;第二胎32个中,男16女16,并不会因为第二胎而增加男孩的比值。
但是,这种以为夫妻数量越大,男女孩子比率的极限是1:1的结论本身却是“中立原理”的产物,是错误的。国内外大量的人口统计表明:男婴和女婴的出生比率是51。2:48。8。生理学研究证实:X精子和Y精子进入卵细胞的机会不同,造成了男婴的出生比率大于女婴。而最早发现这个现象的不是生理学家,而是法国研究概率论的数学家拉普拉斯。这就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
白化病受累概率
掷硬币5次都是数字面,问:第6次出现数字面的概率是不是比国徽面小呢?许多人想:“连续6次都是数字面的概率很小,出现国徽面的可能比出现数字面大得多。”这是个悖论。因为硬币是没有记忆力的。第6次与前面5次毫无关系,出现数字面和国徽面的概率各是1/2。这与直觉完全相悖。
两个非白化病又无受累亲属者(AB)结婚,所生头生孩子受累概率为1/4万;当一方是白化病同胞(AC)时,概率上升为1/600;当一方是白化病人(AD)时,概率上升为1/200。请问:当头生孩子受累时,在三种情况下次生孩子受累概率各是多少?
有些人认为:概率不变。因为头生孩子受累本身仅是概率发生的实际情况,是种巧合(小概率事件)。事实上,这个问题与上述悖论正好相反》头生孩子受累排除了父母都不是杂合子的情况(占99%),于是概率就大大上升:AB为1/4,AC为1/4,AD为1/2。有趣的是,AB都肯定是杂合子,与AC完全相同了。
假如头生孩子未受累,次生孩子受累概率各是多少呢?计算较复杂,AB为3/16万,AC为1/800,AD为1/400。但如果父母基因型是已知的,对于任何一个子女的概率预测都不受已生子代类型所左右。这就是上述的硬币悖论。
肠化生治疗
肠化生不管发生在胃体还是胃窦,都属于胃的癌前状态,尤其是不完全型肠化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于是许多临床医生就试图筛选出治疗肠化生的药物,也就有许多对肠化生有明显疗效的论文发表,其中不乏有治疗前后病理活检的对比。看来证据确凿,但问题是论证方法是错误的。
胃粘膜上皮细胞破坏后,再生的上皮成为肠型上皮称为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或肠化,包括被覆上皮肠化与胃腺肠化。这些肠化上皮不可能逆转为胃型上皮。因为它们已经失去再分化能力。只有胃腺颈部未分化细胞(干细胞)才有这种能力。肠化生是点状、灶状或区域性的。第一次胃镜钳取的肠化生组织已经离开胃粘膜。第二次胃镜钳取的胃粘膜组织有无肠化生与第一次活检无关。如果无肠化生,说明该处原来就没有肠化生,决不能证明治疗后,原来的肠化生发生逆转为胃型上皮。所以,所谓的疗效就是空穴来风,更不用说那些经过“病例筛选”的所谓论文。
非驴非马的病理诊断
在医学界,病理诊断历来被视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尤其是针对各种癌症。肿瘤是什么细胞来源、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原发灶在哪里、肿瘤恶性到什么程度等等问题,都必须依靠病理诊断。因此精确的病理诊断是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治疗的基本前提。
人体所有的细胞来自一个受精卵细胞。在基因的指导下,不断地分化,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其中大多数细胞是已分化细胞,少数细胞保留分化能力,进行人体的新陈代谢。在不断的分化中,少数细胞发生异常突变。正常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以清除异常突变细胞。一旦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异常突变细胞不受控制地增长,形成肿瘤。
肿瘤细胞往往有部分分化,这就是所谓的“细胞分化来源”。以往就凭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点来诊断肿瘤是什么细胞来源。这就是肿瘤的名称来源。
随着免疫病理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非驴非马的病理诊断:成骨性黑色素瘤、actin阳性的梭形细胞瘤、伴有内分泌分化与黑色素分化的肝母细胞瘤等等。同种细胞来源的肿瘤也有良恶交界的非良马非劣马的中介;不同种细胞分化的肿瘤是非驴非马的中介。临床医生往往是形式逻辑思维,A就是A,B就是B。对这种非驴非马的病理诊断难以接受。但客观世界却偏偏这样。因为某个异常突变细胞可有两种以上的分化产物,在一代代肿瘤细胞分裂产物中,还可以发生不同的分化倾向。
可以预测:这种双重性、三重性肿瘤将越来越多地被发现,还会有多重性肿瘤的发现。病理分类正面临一场危机。
综上所述,阅读和参考医学论文时,应该仔细考察该论文是否有悖论。否则,常常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2011。7。5。
- 赞叹你知识的渊博!2011-07-06 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