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助征员

07-08 作者:巧手联云

当助征员

【声明:从本篇开始,标题删去“第一次”三字,

但文章所记述的内容仍然是笔者第一次所及之事。】

(1966年夏)

这年7月,暑假开始,老师们都到县城集中学习去了。我刚回家里就接到通知,叫我到峰市公社报到。

刚进公社大门,文书老温见到就说:“社长在二楼。”我找到了张福有社长,他先询问我的近况,然后说公社夏粮征收入库工作人手不够,想请我帮忙。我愉快地接受了。张社长把我带到公社的“张财粮”(相当于现在的财政所长)那里,叫他把具体工作教给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张财粮是个老干部,有些口吃,但做事很认真,待人很和气。他指导我的工作:首先,熟悉各生产大队、生产队往年的征粮、定购粮(简称“征购”)任务;第二步,深入各地了解灾情、汇报灾情,落实减免数额和实际应交征购任务;第三步,在夏收期间协助粮库收粮,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我接过任务安顿一下,就趁热打铁,根据上年征购任务表和完成情况表,花一天多时间完成抄录制表工作,并请张财粮审阅。做好了准备,第三天一早,我就下乡了。

我是峰市人,但对整个峰市并不熟悉。这次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全社十三个大队(上水的泥角、东联、长化、桃泉、三峰、河头、大园、俄生、书岭,下水的信美、忠磜、黄磜、新坑)和直属队,深入了近百个生产队,接触了各大队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大队文统和生产队队长、会计,踏遍了90%以上的自然村。

这年上半年灾害并不严重,“灾情减免”一项基本没有,只有几个革命基点村,享受长期以来的征粮减免,但是购粮还是要完成的(出发前张财粮也有所提醒)。我下去走了一遭,各个生产大队、生产队都核实了自己的征购任务,所带表格他们都盖了公章或签了字。我顺利地回到公社“交差”,张财粮验收过后,感到很满意,并叫我休息两天。

这时,每年一度的“夏收夏种”已经开始。天气还不错,一连几天烈日当空。虽然炎热,但是利于晒谷,许多生产队边收边晒。开始几天,一般都会先预称一些给各户社员,少数家庭要以此应急度荒。称过几回,生产队就要等半年预算之后再称粮了,晒干的谷子要堆积在仓库里。那时的生产队,少有自己新建的专用仓库,大都是租用人家的旧房屋存放,条件差还不够安全。于是,许多生产队把稻谷晒干了就挑到国家仓库去交售征购。

两天后,我就开始第三项工作——协助收粮。峰市的国家仓库有3座:河头仓、沙背仓、忠信仓。河头仓最大,附有粮食加工厂,但它主要接收汀江上游洪山公社等地水运来的粮食,本社的只有河头和靠水运的泥角两个大队交售到那里,压力不大。沙背仓库容大,要接纳7个大队50多个生产队的征购。忠信仓是老楼改造的仓库,接纳下水片4个大队30来个生产队的征购。公社临时聘请了几个助手,帮助仓管员收谷子:沙背仓2个,忠信仓1个。

公社先叫我把各队征购任务表分送到各个仓库,让仓管员心中有数。然后,叫我到沙背仓和忠信仓分别驻守一段时间,了解征购入库情况。

我先到沙背仓。那仓库是50年代建的,库容较大,通风条件较好,还配有一台新式风车,经过层层筛选,可以去除大部分的杂质、秕谷和沙子。只要一位助手掌握好稻谷过筛的速度,收购质量就较有保障。仓管员验收非常严格认真,在抽检中发现有晒得不够干的稻谷,都要求重新晾晒。仓库门口有一块大水泥坪,可以供人翻晒,所以叫社员挑回去的情形很少见。各生产队交售的热情都比较高,但是因为农忙,附近的大都在下午收工后挑来。他们来到仓库,已近天黑,仓库里就用几盏大汽灯,把内内外外照得通亮。有时,几个队一拥而上,仓管员要到十点左右才能全部收完,那些社员也才能回家吃饭。仓管员和助手,往往都得在傍晚之前先吃点东西,不然也得到十点多钟以后才能吃晚饭。可见夏收夏种时节,农民是相当辛苦的,他们披星戴月,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绝对不少于现在的打工时间。远地的生产队,一般要逢墟天才会顺便挑来。那时,我们这里还没有拖拉机,都得用肩挑。他们上午交完粮,赴个墟,卖点肉回去加餐,下午还得干活。那时,肉价虽然不高,才八九角钱1斤,但是钱难挣,五日一墟能吃到肉,算是相当高的生活水准了。

大约一个星期后,我转到忠信仓。那里的地理位置较好,周边地区到仓库的距离大都在2公里左右,只有新坑大队较远,所以,每天收谷子的时间都比较早。墟天,也只有少数的生产队来交售。在那里,每天的工作时间也比较短,天黑之前基本上就可以收完。晚上,仓管员老邱和助手,常会约我和附近的群众玩玩扑克,或打打麻将。因为天气热,老邱还会煮些绿豆粥放凉,扑克或麻将收摊之后,还可以享受一下“宵夜”。

那时,各生产队都会主动交售征购,一是年年如此,已成定规,二是队里要完成征购以后,才能进行上半年分配预算(年终才结算)。只要时间允许、农活忙得过来,他们一般都希望早点交完征购早点进行预算,因为那粮食要到手了才是自家的。

到8月上旬,全年征购入库工作基本完成。我到各仓库收取报表,呈送公社张财粮,并将个别特殊情况一并汇报。公社对我的工作感到很满意,助征工作一结束,接着又给了我另一项任务,可这是后话了。

这次助征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让我接触了许多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我从教以后,很多干部群众认识我,见我还称“乃康同志”,听起来倍感亲切。我渐渐熟悉峰市,包括各地的山川形势、道路交通、田园风貌、风土人情等都有了基本的了解,给我后来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一些便利。更重要的是,让当时的公社领导对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我后来的命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1-6-21

共 2 条文章评论
  • 昨天的故事今天执笔,是种享受。回忆,是门前的小河!2011-07-08 15:38
  • 难忘特殊岁月2011-07-08 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