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岩

08-09 作者:瞻望西路

6月25日至28日,根据局党组的安排,有幸作为局重庆红色寻访团的一员,赴重庆进行红色寻访,期间,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红岩纪念馆,吊唁了歌乐山英烈,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喜看重庆发展新面貌,感受颇深,发人思考。下面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歌乐山位于重庆西北郊,整个歌乐山由一种红色岩石组成,这种岩石像钢铁一样坚硬,当地人叫这种岩石为“红岩”,由我党南方局旧址、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旧址,组成了红岩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由革命前辈和英烈们在此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精神被当代人称为“红岩精神”。26日一大早,我们乘车参观渣滓洞、白公馆旧址。渣滓洞原来是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后被国民党中统特务将其改造成监狱,主要关押1947年“六、一”大逮捕的“要犯”、《挺进报》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员、上下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的被捕起义人员,最多时达三百多人。集中营三面靠山,监狱分内外两院,走近外院的审讯室,陈列着许多刑具,有铁镣、手铐、斧头、钉子、虎尾棒、电椅子。导游详细介绍了当时渣滓洞最为恐怖的徒刑“披麻戴孝”,让人不寒而栗。审讯室正对着监狱,室内的所有暴刑都能让狱中的人看到和听见,这是反动派使用的“杀鸡给猴看”的诡计。

走进内院,有一个大约70平米的放风坝,有一楼一底的男牢十六间,女牢二间,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黄绍辉、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牢房低矮潮湿,每间10多平米,从墙上的照片可以看出住10人左右,最多时关押革命者200多人。所有的起居活动都在这里,屋中唯一通风的地方是巴掌大的一个小窗户,让人不禁想到夏天置身其中的滋味。蔡梦慰烈士的《黑牢诗篇》真实地记叙了难友们在狱中的生活、学习、斗争情景。《黑牢诗篇》

手掌般大的一块地坝,

箩筛般大的一块天;

二百多个不屈服的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锢禁在这高墙的小圈里面,

一把将军锁把世界分隔为两边。

空气呵,

日光呵,

水呵……

成为有限度的给予。

人,被当作牲畜,

长年的关在阴湿的小屋里。

长着脚呀,

眼前却没有路。

在风门边,

送走了迷惘的黄昏,

又守候着金色的黎明。

墙外的山顶黄了,又绿了,

多少岁月呵!

在盼望中一刻一刻的挨过。

墙,这么样高!

枪和刺刀构成密密的网。

可以把天上的飞鸟捉光么?

即使剪了翅膀,

鹰,曾在哪一瞬忘记过飞翔?

连一只麻雀的影子

从牛肋巴窗前掠过,

都禁不住要激起一阵心的跳跃。

生活被嵌在框子里,

今天便是无数个昨天的翻版。

灾难的预感呀,

像一朵乌云时刻的罩在头顶。

夜深了,

人已打着鼾声,

神经的末梢却在尖着耳朵放哨;

被呓语惊醒的眼前,

还留着一连串恶梦的幻影。

这就是国民党发动派为革命者设置的地狱。参观完渣滓洞,我们又驱车前往白公馆,白公馆距离渣滓洞二点五公里,原是四川军阀白驹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的别墅。一九三九年被军统改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监狱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有岗亭和碉堡,有地牢、有刑讯室,曾关押了抗日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中共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廖承志等。被关进白公馆、渣滓洞的每一个革命者首先必须过特务的酷刑关,因此,几乎每一个勇敢者都伤痕累累、肢体残缺。至重庆解放前夕,特务们在这里制造了一系列屠杀惨案,尤以1949年11月27日发生的集体大屠杀震惊于世,一夜之间,200多位革命者血祭歌乐山!

冰冷、残忍的监狱,是反动派折磨革命者的魔窟,也是革命者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阵地。这里有罗世文、车耀先“高扬我们的旗帜”的呐喊,有杨虎城“报国无门、惨遭杀害”的悲歌,有叶挺“深陷牢狱、不从狗洞子里爬出,江南一叶”的豪迈,有廖承志“七次坐牢,矢志不渝,提笔作画,抒发胸中情怀的”气概。革命者用血的代价凝练成了: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红岩精神。

高高的铁丝网,黑暗潮湿的牢房,狰狞可怖的美制刑具,没有使革命者屈服,他们坚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有的用黄泥搓成粉笔在地板上写字,有的用竹签子和竹筷子削尖磨成“自来水笔”,用棉絮烧成灰拌上水当“墨汁”,用香烟盒写字。没有书本,就凭着记忆把过去读过的书讲述出来,供大家学习讨论。江竹筠、曾紫霞等人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背诵出来,用竹笔写在草纸上供大家传阅。江竹筠还凭着记忆给难友们讲解《土地法大纲》、《政治经济学》。有许多同志还刻苦学习外文。共产党员谭沈明,在八年多的牢狱生活中,自学英文、俄文。曾任地下党重庆北区工委书记的齐亮同志,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狱中主动教难友学俄文,还结合斗争实际写出了《怎样作支部工作》供大家学习讨论。有的同志编写了数学、物理、化学讲义。刚到上学年纪的宋振中(小萝卜头)和流浪儿蒲小路也都把学习当作自觉行动,他每天去黄显声将军那儿听课,还学了俄语,并能用俄语给同志们传递消息。

狱中有不少同志爱好文学艺术,有的是很有才华的诗人;有的是戏剧工作者;有的是音乐家。他们虽然失去了自由,但并没有放下武器,组织成立了“铁窗诗社”,挥动浸血凝恨的笔,创作了大量的诗作。这些诗文感情丰富,朴实无华。记录了革命烈士在监狱这个特殊的战场,以笔作枪,我手写我心,同强暴、同黑暗、同邪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作中既有探求真理的《宣誓》、《灵魂颂》、《论气节》;也有抒发革命情怀的《咏梅》、《生命的讴歌》;还有表现狱中斗争的《阴暗的角落》、《囚歌》。其中蓝蒂裕烈士,在临行前吟诵的《示儿》当为诗作中的精品。

你——耕荒

我亲爱的孩子;

从荒沙中来,

到荒沙中去。

今夜,

我要与你永别了。

满街狼犬,

遍地荆棘,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今后——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把祖国的荒沙,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这是革命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畅想,这是革命者对祖国未来的期望,这是革命者人格精神的迸发,似流星、似惊雷,使敌人胆寒,使革命者鼓舞。读着这些诗作和信抄,我感受到了革命家的无私和坚毅、思想家的深邃与睿智、艺术家的豪迈与洒脱。更感到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壮丽诗篇,完成和推进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所阐述的三件大事的艰辛和不易。

走进红岩,撩开歌乐山神秘的面纱,了解杨虎城、叶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许晓轩、陈然、“小萝卜头”等一个个影响着中国民众思想感情的英雄人物,散发着真实而不失伟大的光辉;撩开歌乐山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广为传诵的、发生在白公馆、渣滓洞里的真实故事;撩开歌乐山神秘的面纱,我们知晓了爱国先辈们为争取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而在白色恐怖下掀起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仰看烈士的事迹和尊容,俯首他们的遗言和遗物,我的心被一种无形而伟大的力量所慑服,先烈的精神如阳光洒进心灵的暗房,像雨露滋润着荒芜的心田。我想,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有理由读懂红岩精神。读懂了红岩精神,就会知道红岩先烈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他们的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的光荣。

走进红岩,让我震撼的是烈士们的无畏和勇敢,他们热爱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为了更高的信念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当时中国历史变革时期,革命先烈们投身的革命正在胜利,但他们自己却已经无法看到这胜利的到来,然而,革命所赋予他们的改变中国的大信念激励他们超越了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些酷刑和折磨,那些引诱和圈套,都无法动摇真正的革命者的信念,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一切。我们可以深切地认识到,“红岩”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那种对党的忠诚的革命意志、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精神世界,将是我们执政党所要坚持和永远保持的一份基本的品质,正是基于这样一份基本的高贵和品质,我们的党才有了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辉煌历史。

走进红岩,渣滓洞、白公馆血与火的历史里革命志士为信仰而战的真实场景历历在现,它似乎在深情地告诉人们:幸福的人们哪,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和未来,让生命变得更加璀璨。白公馆和渣滓洞的那些牺牲的共产党人的故事其实是20世纪中国的艰难和付出的一种象征,是20世纪中国革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艰难道路上所付出的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所达到的精神高度的呈现。它一方面表现的是个体生命由于有坚定的信仰和使命而超越肉体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坚定地选择了无畏的牺牲;另一方面则提出了一个询唤,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在呼唤历史的回应,他们的付出在要求着一代代人做出自己的选择,让先辈的牺牲获得一种当下的意义和价值总是如此的重要,如此地被未来的人们所需要。

告别白公馆,回望渣滓洞,我们不禁要想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国已经告别了20世纪的悲情,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不平凡历程,它所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也历经了60多年的风雨,迎来了历史性的经济成长和崛起,与当年共产党人在严峻环境下的抗争和奋斗有所不同,当我们行进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党,我们党的每一个成员,我们的每一个革命者和所有追求进步的人们,能不能像那些为我们创造辉煌历史的先烈们一样,为了正义和理想,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当这样的问号摆在面前时,我们便有了一种无法挥去的沉重责任。作为一个政党的成员,能否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摘自胡总七一讲话)。是否真正无私地忠诚于自己的组织,无怨无悔地跟着我们所爱戴的党永远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把一个古老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显然值得拷问。

对于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代表全党8400万党员,站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庄严回答:“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2011年7月于西安

共 1 条文章评论
  • 推荐,学习2015-12-10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