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语丝
家旁,一石牌上刻着“汪宅 ·市文物保护单位”,面迎着胡雪岩故居的大门。
夫家姓汪,曾祖父汪惟贤,安徽歙县人,与胡雪岩同乡。当年胡雪岩在杭州初开钱庄时,便跟来学生意,后来,一直做着胡氏阜康钱庄的账房总管。
岁月未必回头,凑巧我也姓胡,胡氏与汪氏的缘分,就像当年一样仿佛难以断开。
不知胡氏血脉中,是否因为有你不甘的灵魂,转世附托,今天我辈胡氏兄妹几个,竟然也都弃文从商,20余年商海沉浮,跌宕地狱天堂,尝尽人间酸甜苦辣。
——方知,你壮年离去,郁郁而死,缘何。
生命没有固定的蓝本,至少当年你们没有。我仿佛看见胡、汪两组同宗姓的旅人,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努力学习着生存,百多年来,挣扎在资本的无际商海中,妄图重建生命的城堡;可还来不及理解它的本质,达到梦想家园,就这样在博弈过程中,失去了自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里,似乎没有你们的地位。
(2)
对资本的本质,我始终迷惑不解。
眼前浮现──穿一件棉白长袖直衫的你与曾祖父一起的画面,你们在热烈交谈,踌躇满志地从胡庆余堂走出,又挥手招呼着跨入各自的家门。
这胡宅和你,永远都有故事,围绕你的这番成就,也永远都是争论。
当年虽然你富甲一方,但你胡宅的大门,却没有权贵巨富之家的那种宽阔气派。据说,那是因为你明白“情深不寿,强极则辱”的道理,故而寄寓“藏而不露”用意。可门里则谓极尽奢华,建筑上采用了传统宅第的对称布局;中轴区的待客厅堂由轿厅、正厅、四面厅组成,右边是居室庭院供家眷居住,左边是芝园,其间有回廊相连,曲池相通,清雅和谐,步步是景,款款用心;仅园中假山内,就建有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整个宅邸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可媲美皇园故宫。最让人喜欢的,是在你碑廊中,看见残存的那31块原件碑石,除董其昌、郑板桥等人外,尚有包括刘墉在内的“翁刘成铁”,以及查士标、陈鸿寿等名士的遗存艺术。
可好景难长,前后只有短短的10年,你的故居、你的胡庆余堂便换了主人……如今,斯人已逝,其物犹存,历经沧桑。
财富,终以失败黯然退场。
钱庄,是你事业的命脉,成是它,败也是它。信用,人脉,义气,你尽一生之力谨慎地守护着。阜康钱庄的联号在全国大江南北增设到8家之多,吸纳资金数千余万两,为你的各种贸易,你的胡庆余堂国药号开设,你胡氏大宅包括近旁汪宅的兴建,均得如愿,以至于能与洋商一较高下。当年你与左宗棠意气相投,相助督办军务有功,被大清朝廷论功赏穿黄马褂、晋一品红顶戴、封布政使衔、可在紫禁城骑马,一介商人之身因此而被“红顶”,功名与事业达到巅峰。
可你偏偏又去爱国,支援收复新疆,增强国威,义愤于洋商对江南蚕农的盘剥,丝绸贸易的一手操控,却忽视了19世纪西方殖民者们对中国本土新兴商业、金融业的傲慢与冷酷;以你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国外资产联盟,又偏偏国内商家互不团结,睥睨以对;政府官员相互倾轧,每以商人开祭。三重挤压下,你盛极而衰,转瞬即亡。
你清楚这千年帝国中,国家与资本、政权与商人阶层之间的奥妙吗?
你们总是在螳臂挡车。可最令人深省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商人们至今还无法认可自己,没有形成自己的阶层意识,从社会、知识精英到你们自己,都不认同商人是一个独立的阶层,如费正清所言,“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因为,财富与权贵,权贵始终决定一切。
(3)
你的坟冢在哪里?
为什么将自己丢弃在如此孤远的荒野?那是个至今都难以寻找、无法通车的地方。
当官府治罪欲抓捕的前三天,你离奇死亡。病死或自杀,让人生疑。但当时无论为己,抑或为曾助你的他们,死,也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辉煌一生,竟如此划上了句号。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这是你故居进门轿厅里的一副楹联,说出了你的为人与经商之道。你的那个“存厚、率真”的传家之道,今天倒是扎扎实实地传承到了汪氏,甚至传承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当今生活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汪氏几代人这般“率真”性情的处世失败,了解、验证了这个“有道惟存厚”在现世中的——难以成道。
巅峰跌落,挤兑破产,到钦定罪犯,你一人做事一人当,不逃跑,不回避,坦然留在杭州,有条不紊地清理残局,尽可能厚待下属,你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和后果。
那时,曾祖父汪惟贤处理完北京分号破产的事务,回到杭州。你拿出仅存的房产和细软,作为曾祖父几十年忠诚辛劳,及因阜康钱庄突然倒闭他一生所有积蓄荡然无存的补偿。曾祖父三番推辞,之后还是在其妻子“汪家子孙后代莫非立在白地上?”的坚决主张下,收下了房产。
终于理解,为何,从你开钱庄起到你颓然逝去,曾祖父紧跟你二十余年。
你的遗赠——汪氏家宅,占地4亩。其中两亩建筑,原为胡庆余堂雪记药号的筹建处“九间头”。在胡宅建完后,剩下不少材料,你用它又在“九间头”南,另建两亩房宅。
那是座四进第的两层楼房宅,曾祖父有4个儿子。每个儿子在父亲去世平均分得占地一亩的房产后,将三亩房产出租,四兄弟在老大分得的第四进宅邸,同堂聚住,由长媳操持大家庭,长幼融融乐乐。记得,汪氏家宅的老墙门和胡雪岩故居墙门模式相仿,文革之后我嫁过去时,还保留着原始模样。原其入内后,只见一条宽约 6米的石板路向纵深展延,左右两边是高耸的白色风火墙,经过三个院落的三道墙门槛,走到石板路尽头,为第四进宅邸。往右拐走几步,为其内门进口,朝西、朝北各有一扇紧闭大门,分成两个院子,推开北门,一个300多平米大院豁然开朗,这里曾经是“正厅”,也是后来老三、老四居住时的院子。两排L型碧绿的冬青把大院分隔成两块花圃和一个平坦院落,东西厢房居南天井两侧,北天井盖有明瓦,四周走马楼环抱。
进朝西面的大门,内有着同样大小的院落,称为“花厅”(因其南北天井各有一棵大桂花树而得名)是老大携老二住的院子。我公公汪自省是长子长孙,后分得最僻静的第四进宅邸,也出生在其祖父汪惟贤曾生活过的这正房院子。
这房宅,汪氏后裔倒是相守了100多年,后三代儿女子孙都出生在这老宅的屋檐下。想想这百多年来,面对着胡宅几番易主,面对你的坎坷经历,你的故交将长孙取名“自省”,是如何缅怀无奈“自省”,反省人生?
同样,这4亩汪氏老宅,依然躲不过人世沧桑,“正厅”毁于沦陷时期的大火;一至三进房产被“社会主义改造”;第四进自住房产被“有关部门”步步蚕食,以至十余年前“被拆建”。 4亩老宅,变成了两栋七层住百余户的居民楼。
(4)
“你后悔吗?”我问你。
那天我想,既然出了汪宅家门,如果你在,就散步去你那儿,陪你说说话,诉诉苦。你这座胡氏大宅虽然曾经极尽豪华,但也是一个曾失去并被遗忘的世界,需要关怀。我们对坐着,在你庭院楼阁最高处的“荟锦堂”品茶。当初临此高楼,可将钱塘江、西湖、吴山尽收眼底,自有御风而行之感,故又名“御风楼”。
“没有后悔。尽管今天史料记载,当年在我们这类大宅,进进出出的工商人物,都连续演绎着悲剧,或都默默无闻……”你黯然地答着。
“是啊,千年来,这些人从来没有当过历史的主角。”我感同身受地回应着。
“可在另外的意义上,正是我们这些工商业者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一斗池盐到一匹丝绸,从一个药铺到一座城池。”你有些愤然地提高了嗓音,“为什么商人或企业家,在国人的辞海里,到今天,还解释为唯利是图,无商不奸?”
你的问话有些自怜,这时我们已漫步到胡宅内东边的“影怜院”, 其建筑风格和装饰极具法国凡尔赛宫的气派,名曰“影怜”因舍内长长两侧各对嵌大镜,人立于其间,镜与镜互映,影影绰绰,摇曳恍惚。难道,当年建筑造时你就意识到什么叫顾影自怜?
“‘依附权贵’是世俗对你们的误读,我知道你的无可奈何,这是唯一选择,”我安慰着你。作为一个企业家,深晓你面对的所有约束条件,在私有产权缺失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寻觅到有效的靠山,所获得的财富也很容易被权势者以各种借口巧取豪夺;一旦发生权力倾轧,会不可避免沦为牺牲品。“……就像我在李鸿章与左宗棠争夺政治权力斗争中的不幸。”你在喃喃自省。
千年以来中国的企业史,本就是一部政商、权财的博弈史。
“你幸福过吗?”我问。
“至少努力了。”你脸上没有喜怒哀乐,仿佛参透了人生。
“如果早就知道谜底,你还会这番拼搏吗?”我好奇地追问。
“……”没有回应。幸福有它的根源,在这样的庭院里,难以存在已知或未知的答案,只有历史正浓缩为一束停滞的气息,在哭泣——
是啊,你伤透了心。
(5)
你是我生命中的磁铁。
一个血脉相承的胡姓,一座相伴20余年的宅邸,看见你,会使我明白生命该复原的程度,相信传承的力量。
往往我回到家乡,站在你高大的宅墙前,就像伫立风雨街头盼望一位乐观的带原者到来,未必是期待,逝去的已不再归来。风雨之龄,切肤之痛,不重要,这些记忆,可以让我重新摸索历史的重量,更好地拿捏与它相处的分寸。
“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商海漂泊,尝尽人情淡薄。热心厚道,换冷漠尘缘,任多少深情独向空落……”解读你的人生写照,想到你如偶像般倒塌的命运,使时时寻觅中的我,变成一块失去引力的磁铁,黯淡无光。似若轰然撞击生命边缘,感受地壳分裂,我不再拥有姓氏的自信和理想了?我失去的不仅是情感的慰藉,更似灵魂的迷失……
我注视手中,你的唯一谜底,虽然清清楚楚,却糊涂地想视为不存在。矛盾的工商者们,又开始麻木地经营着宇宙中的一个艰难空间,呼吸它、消化它、改变它,努力重建春天。
希望遇到的是,一个没有谜面的世界。
如今回想起来,当然是某个环节扣错了,否则,为什么我们总会遇见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切,无法避免已发生的现实?
原本,它应当如何?
我不愿意正视谜底的答案,在语丝的迷雾中徘徊……
(此文获“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一等奖)
- 喜欢你的文笔!2013-04-26 15:13
- 好文,欣赏了2013-04-27 16:00
- 原来胡、汪主仆间还有这段不舍情缘! 如果配上刘欢的《去者》,更显悲怆。 欣赏经典散文。2013-04-27 16:31
- 喜欢古代四同进的深宅大院构架,体现中国美的建筑。2013-04-27 16:32
- 好文2013-05-02 18:04
- 千年以来中国的企业史,本就是一部政商、权财的博弈史,很赞赏!2013-05-02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