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川凉粉

09-03 作者:满江红

时至盛夏,酷暑难耐,椅席炙手、口干舌燥之时,便不觉有了一种冲动:要是有一碟宽川凉粉,坐在树荫下独享,该有多好!

凉粉是宽川的地方小吃,知道宽川的人都知道宽川凉粉,自然而然凉粉也就成了宽川人的骄傲。

作为风味小吃,凉粉代表了宽川的民俗和文化,吃一碟地道的宽川凉粉,就能够触摸宽川民风的淳朴和厚道,就能体会到余味无穷、“三日不绝”的妙处了!——因为宽川凉粉和别处的凉粉不同。

宽川位于礼县东南部,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光照充足,属典型的二阴半山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礼县一大产粮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就是荞麦,所以使宽川凉粉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别的地方的凉粉,有些是豌豆做的,有些事红薯做的,有些是用米做的,而宽川凉粉是用荞麦做的,而且从不添加黑面、添加剂之类的,所以宽川凉粉就和宽川人一样实诚,吃起来让人放心。

一年四季,不论寒暑,一走进宽川街道,随意瞥一眼,就能看到街道两边的凉粉摊子,摊子的木桌上摆着凉粉盆坨,用塑料罩子罩着,很是显眼。卖凉粉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腰间都系着围裙带着袖套,打扮得干练清爽。若是夏天,这些摊主便拿一把扇子,一边乘凉一边驱赶蚊蝇,甚是忙碌。一见有客人来,起身,微笑,招呼坐下,然后开始打凉粉了。

宽川人打凉粉是很有讲究的。洗过手后,用左手给盆坨上蘸点清水,右手把捞捞在水里摆一下,然后用捞捞在盆坨上捞一个圆圈,盆坨上面的就有了凉粉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打凉粉又叫捞凉粉。那些在凉粉摊子上打拼多年的摊主,手法娴熟、轻巧,一捞儿过去,捞出的凉粉粗细均匀,一样齐整。捞好以后,再用右手给捞出来的凉粉蘸少许水,然后左手端碟子,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抓起凉粉,轻轻一抖,根根分开,晶莹剔透,银丝般顺顺滑滑的凉粉就盘到碟子里了,此时的客人已“未成曲调先有情”,有些急不可待了。待配上辣椒、味精、植物油、花椒油、蒜泥、醋和其他调味品,用筷子一搅,便色香味俱全了,不免满口生津有垂涎之感了,及至吃上一口,脆生生的,酥酥的,一种清凉的感觉遍及全身,不由胃口大开。吃完一碟,便觉暑气全消,全身的每个毛孔透凉,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除了街道摊摊上的凉粉外,还有些人一年四季卖担担凉粉,也就是凉粉客。他们肩挑两个木架子,一头是凉粉盆坨,一头是调料和用的家什,走起路来看上去晃晃悠悠,但他们的步伐均匀、轻盈,调料再满也不会溢出来。心情好的时候,就边走边吼上几句山歌,到了村庄外,远远地就吆喝开了,“凉——粉——儿————,凉——粉——儿————”,那个儿字拖得老长老长,听起来悠扬、绵长。由于农忙或距集场较远,一些乡下人不能到街道上去吃凉粉,只要听到凉粉客的吆喝,人们心里就乐了,围上去卖一碟,坐在地头大快朵颐,弥补不能上街道的缺憾。

别看宽川凉粉吃起来香,凉粉的制作却是很不容易的。不管摊摊凉粉还是担担凉粉,每天都要半夜里起来,把荞麦去皮后的荞珍子用手工碾成粉末,放在清水里浸泡、用手搓,然后用马尾编织的细萝过滤,滤出的精华部分入锅用文火熬煮,熬成稀粥状后舀入盆中,冷却后逐渐变得软硬适宜时,就成了凉粉盆坨。其中的苦楚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睡不好觉不说,长期在水中搓洗,还会落下关节病,但为了生计,只能做下去。所以宽川凉粉历经沧桑,传承多年依然红火,成了礼县地方小吃的一朵奇葩。

正因为宽川凉粉色白质柔、筋道、纯正可口,所以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享誉周边地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带上一角凉粉,带上宽川人的厚道,那是最好的礼物了!

宽川凉粉也有不值钱的时候。前年新学期开学的一天,我在学校见到了在宽川上初中时的同学,两只粗糙、干裂的手捧着一个凉粉盆坨,无奈地在校园徘徊。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女儿上高二想学文科,却被学校“一刀切”分在了理科班,他已经找了几个领导、班主任,就是没人接收。最后他问我:“听说有好多被分在理科班的学生都进了文科班,我的这凉粉————”,最后的几个字我没听清,我也宁愿听不清。

尽管如此,作为宽川人,我还是因凉粉而骄傲。遗憾的是,近些年很少到宽川集市上去,关于宽川凉粉的记忆和感觉有很多还是儿时的。

又是一个烈日炎炎的日子,耳边隐约传来了一声声吆喝,凉——粉——儿————,凉——粉——儿————。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