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妮――旅美散记(十四)

09-18 作者:hxl

去白宫的路上,导游提醒说,在白宫前拍照,可不要忘了跟康妮拍照啊,康妮是“世界和平守夜人”、“反战守夜人”,她坚守白宫门前快30年了,老人还很硬朗呢!

我也记得白宫门前有一位“反战老人”,《人民日报》上有过多次报道。说美国的一位妇女(姓名早忘了)在白宫对面的草坪上宿营,宣传和平,反对战争,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有意思,就去看看这位老人,若有可能也跟她合个影!

康妮果然在。她送给我们一张当年中国《人民日报》(1993、3、9第7版)报导她的复印件(A4纸)――这位叫康妮的老妇人,这份资料上称她“皮奇奥托”,她的全名是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朋友则叫她康妮。今年64岁。

康妮出生于西班牙,从小是个孤儿,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去世后,18岁的康妮来到美国寻梦。然而,残酷的现实给她的却是一场噩梦:个人生活的不幸、求助司法的无奈,使她汇入了白宫前的抗议人潮。耳濡目染,原本为个人不幸奔波求助的她,渐渐产生出一种对人类和平前景的担忧。

康妮与另一个相同命运的美国人威廉·托马斯共同发起白宫“反核和平守夜”活动,是1981年8月1日。从那时起,她俩一直坚守在白宫对面宾夕法尼亚大街的拉法耶特公园人行道边,呼吁销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

康妮面色紫红、身材瘦小,满脸写着风吹雨打。康妮反应敏捷,一见我,便问:“你来自中国吗?”“是的。”一边问,一边从帐篷内拿出一块用中文写有“世界和平”字样的纸板,并送我一张复印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接过复印件,我蹲在她的身旁,让老伴给我们合了影。之后便仔细观察起她“守夜”30年的帐篷来:帐篷是白色塑料布支起的,里面摆着一把坐椅,周边堆放着杂物。帐篷的前后左右立着写有“生于核弹,死于核弹”等标语和照片的展示牌。她身边有一只资料箱,里面按语言分类,摆放着多国媒体对她的相关报道。不断有人前来与她寒暄、攀谈,她则不失时机地向人们递上各种资料,最后还要补上一句:“请上我的网站”。在康妮的个人网站上她将“反战守夜人”的帐篷地址标为“宾夕法尼亚大街1601号”(白宫是1600号),戏称自己是美国总统“最近的邻居”。

这位“反战守夜人”在白宫已经坚守了快10900多天。从里根到布什,从布什到克林顿,白宫的主人在更换,白宫大院里花开花落;豪华的车队从白宫的大门进进出出,西装笔挺的客人们来来去去。唯独康妮,在这里独自守候,她对战争的憎恨与对和平的向往,像拉法耶特公园里的松柏,经受着冰雪风霜的蹂躏,却四季常青,永不变色。

警方规定,宾夕法尼亚大道只允许抗议示威,不允许野营,如果她躺下睡觉,就算野营,警察就会将她抓走。这10900个夜晚,每一个夜晚到了很晚很晚的时候,她才斜倚在标语牌前,睡上三四个小时……她和托马斯经历了难以计数的人间百态,骚扰、呵斥与拘捕,但她们仍坚持每天白天向路人散发材料宣传和平,发出“停止制造核武器,将钱用于解除贫困”的呼声。晚上坐在椅上与满天星斗和松鼠为伴。这么多年来,她的日常生活费用全靠路人捐献。她的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游客,好的时候每天能得到二十几美元的捐款,有时还有好心人送来水果。她吃得很简单,主要是蔬菜、水果和面包。附近一家餐馆是她的“方便”之地,城里一家临时收容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则是她的沐浴之处。

对于康妮,冬天很可怕。1996年冬天,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华盛顿完全被大雪覆盖,政府被迫关门。拉法耶特公园一片银白。“那时冷极了,尤其是晚上,我觉得可能要冻死了,我穿上了所有的衣服,裹上了所有的毯子。我不停地扫雪,铲冰,不停地来回跺脚。”她不敢坐下休息,坐下来可能就会被冻死。然而比冬天更可怕的还是警察。她已经忘记了究竟有多少次被警察逮捕、殴打过,她的标语牌屡次被警察砸毁,一些受警察唆使的极右分子朝她啐唾沫,对她进行人格污辱……

有人问康妮:“如果总统出来劝你结束你的示威,你会不会听从劝告?”她说:“如果他有话对作为他的近邻的我说,那他必须到这里来。我希望与他公开辩论,但我知道这不可能。”“你究竟要在这里呆多久?”她摇摇头:“我不知道,大概上帝知道我需要在这里呆多久,直到美国彻底销毁核武器,直到世界上没有战争。”

离开白宫,告别康妮,感慨万千:美国白宫也“太软弱”了!这种“有碍瞻观,有损国威”的事要是发生在我们北京天安门广场,保准30秒内“彻底解决干净”,怎么能让她在这种地方一守30年,甚至扬言还要一直守下去,守到“世界上没有战争”?!康妮,好一个“狂亡之徒”!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