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论定及其他

10-13 作者:茶海之心

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评价,如果时间或者人物较近,因为世故的原因,往往就有趋炎附势或歌功颂德的嫌疑。比方说,由某某级的组织部长转任到某某级的副书记,级别虽然相同,但分量重了许多,就更加让人仰慕和敬畏。所以,哪怕他还是平庸之辈,抑或还是臭名昭著,但还是没有人会实话实说,一般还是会违心地说他“才能卓著”,说他“有口皆碑”。这一方面是中国某些人奴性人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某些人实用主义世界观使然。由此可见,在中国,能够听到真话的场合往往就难找,哪怕打着灯笼。这就是国人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

当然,悲哀也只是悲哀者的悲哀。容易被“趋炎附势或歌功颂德”之流忽悠的人,往往又是特别喜欢被别人“趋炎附势或歌功颂德”的人;而一个真正的智者,真正的大写的“人”,往往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能够冷静而理智地看待一切。在这方面,原总理朱镕基就深谙其道,所以当他听说有人为他编写传记时,他就立刻打住叫停。这一点,在《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三卷第245页他给郑惠、张信传、郭道晖的信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为了便于读者诸君了解真相,我不妨将原文复制出来:

郑惠、信传、道晖同志:

最近,有老同志郑重相告,说兄等正在收集材料,准备为我编写传记,并说我已表示同意。无论事实如何,我必须明确表态:请千万不要这么做。国事维艰,舆论纷杂,飞短流长,诚惶诚恐。如再授人以柄,树碑立传,罪不可逭。千祈停止撰写一切涉及我的回忆或者评论材料,并代我广告亲友,不胜感激之至。敬祝身体健康。

朱镕基

1999年3月25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他的这封信,表明他不同意“撰写一切涉及我的回忆或者评论材料”,原因在于“国事维艰,舆论纷杂,飞短流长,诚惶诚恐”。其实,他站在中国权力的巅峰,太了解中国的一切了。所以,内在的原因,恐怕就是怕别人拿他做文章,怕别人“趋炎附势或歌功颂德”,因而未经他本人同意,绝不允许别人这样自行其是。

他的这招,使我想起了“盖棺定论”这个成语。唐朝韩愈《同冠峡》诗句云:“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明朝吕坤《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这大约就是“盖棺定论”的由来。朱镕基同志是“真正的智者”,是“真正的大写的人”,他很清醒,他不希望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侵染他。他知道在他有生之年,别人为他写的东西,往往会文过饰非,言过其实,有不少的水分,不那么真实,而他历来就不喜欢不真实的东西,所以他就告诫身边的亲友不要写这些东西。

朱镕基同志现在还很健康,至于死后怎样,那不是他本人的事。但是真正属于朱镕基同志的,必然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朱镕基同志这样明智,因为他懂得“盖棺定论”的道理;但是,另外一些人,往往在生前,就默许或者纵容他人为自己“树碑立传”。而人们能够记住的,往往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而是静默无声的大写的人。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