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那一场燃烧的火焰

10-27 作者:文翊

本博主谨以此历史叙事诗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作者:闻一不多

(一)

乙未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些,

甲午海战已成为蒙在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恰逢三年一次的京城会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举子们再也坐不住书斋的冷板凳,

浩浩荡荡会聚正阳门,

康有为,梁启超,一千三百人,

长跪箭楼下,

“公车上书”举过头顶。

秀才造反齐声吼,

朝野上下为之震。

光绪皇帝脸白如纸,

伤心惶恐犹如亡国之君。

可恨那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

竟把朝鲜、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

统统割给了日本人。

养心殿窗外隐约传来举子们的呐喊声,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八个字,

拨动了弱国弱君那颗图强的心。

可惜仍受那老妖慈禧的牵制,

羸弱的手不忍落笔,

一滴墨,一滴泪,

光绪的雄心冰消瓦解哭出声。

马关条约的签订,

比甲午海战失败更让人愤怒与震惊。

老人们叹息“中国完了”,

——“中国不会完!”

这是一个低沉的声音。

他的名字叫孙文,

出生广东香山翠亨村。

李鸿章丧权辱国的行径,

犹如一桶冰,

浇灭了他温和改良的救国心。

如今只有一条路:

揭竿而起武力推,

驱除鞑虏复中华,

建立共和体制之民政。

一八九五年重阳节,

孙文率领兴中会,

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

他的同乡陆皓东,

绘制了一面青天白日旗。

义军成立敢死队,

计划攻下督衙门。

行动泄密遭搜捕,

陆皓东吞下起义军名单,

成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

兰溪环绕翠亨村,

金槟榔山像一道绿色屏,

陈粹芳连夜报信孙夫人。

孙母一听造了反,

儿子从小不安分,

自比天王洪秀全。

十七岁那年砸的是村里的北神殿,

可这回他要砸的是皇上的金銮殿。

孙家老小连夜逃往檀香山,

孙文再次逃香港,

只因清廷照会港总督,

五年之内不能上港岛。

一行人只好渡海去日本,

誓言高举反清旗,

东山再起中华兴。

(二)

养心殿里光绪帝,

眼看天朝日薄西。

正为变法伤脑筋,

康梁上书看了好几回,

直贬时弊,

改弦更新。

光绪召见翁同龢,

变法自强动了心。

可恨顽固派告了密,

正受慈禧窝囊气。

六百里加急上奏章,

广州谋反跑了孙文。

晨雾迷蒙锁神户,

流亡日本长衫客。

剪断辫子穿西装,

从此唤作孙中山,

便去欧美访华侨。

第一站到檀香山,

早有家人先期至。

大哥孙眉办农场,

卖牛千头资起义,

起义失败愧对兄。

兄长大度为后盾,

中山革命有信心。

横穿美国大陆,

一路发动革命。

来到英国遭密捕,

消息公布获自由。

轰动一时革命家,

伦敦蒙难举世名。

戊戌变法遭失败,

新政正好一百天,

光绪也成阶下囚。

可叹维新六君子,

被绑菜市砍了头,

幸有康梁逃出来。

谭嗣同最有种,

本可逃走不愿走,

我自横刀向天笑,

甘为维新抛头颅。

风云变幻庚子年,

国内闹了义和团,

八国联军乱北京,

生死抉择在一悬。

革命党人起响应,

郑士良入惠州,

史坚如入广州。

中山秘密回上海,

筹措经费几辗转,

宋家捐了一箱钱。

连夜返日买武器,

遂设总部在台湾。

一九零零年十月六日,

沙湾义军一声吼,

冲向清兵大营垒。

不日攻占新湖县,

义军发展二万余。

只因奸佞日本商,

运来武器是废铁,

更有伊藤断后路,

惠州起义又失败。

(三)

“恨呀,恨呀,恨呀!

恨的是满洲政府,

不早变法。”

翻开近史奇文《警世钟》第一页,

一个看似下里巴人的俚语,

出自二十八岁的留日学生,

来自湖南新化县的陈天华,

《猛回头》是他的另一部奇文。

最早欣赏到这两部巨作的有:

禹之谋,蔡锷和黄兴,

风云初会——他们都是湖南人。

在七月炎热的东京弘文学院,

一起朗诵誓言唤醒国魂民心。

还有两个忘年之交的湖南人,

一个是年仅十九岁的邹容,

一个是年长十八岁的章太炎,

留日回国后,

谋职上海滩。

一本小册子,

名叫《革命军》。

“各出其九死一生之魄力,

以驱逐凌辱我之贼满人……”

章太炎读过这唤起民心的雄文,

连同自己写的斥辱皇上的文章,

推荐给《苏报》主笔章士钊。

就像是一只带刺的小蜜蜂,

它的嗡嗡声触动了腐朽的大蜘蛛网,

一百八十九封密电文,

制造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章太炎身陷英租界监牢,

邹容亦随即慷慨上法庭。

章太炎狱中题诗赠邹容:

“英雄一入狱,

天地亦悲秋。”

邹容挥毫答诗曰:

“昨夜梦和尔,

同兴革命军。”

相约绝食七天后,

体弱的邹容竟病倒,

且笑且哭且大骂,

他是高呼“共和国万岁”死去的第一人。

章太炎出狱到日本,

恰逢黄兴、宋教仁。

孙中山欧洲归来风云会,

革命力量结同盟,

救国当前谋统一。

一九零五年七月三十日,

暴风雨般的掌声,

树林一样地举臂,

中国同盟会告成立,

公推中山为总理,

通过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几百人庄严宣誓,

几百人吼着自己的大名。

各路诸侯同盟会,

虽有未来国旗争,

知系烈士鲜血染。

从此革命孙与黄,

患难与共赴死生。

留日青年纷纷来入会,

鉴湖女侠有秋瑾,

成为浙江主盟人。

可叹悒郁悲愤陈天华,

再写警世绝命书,

以身投海祭革命。

为绝望寻死亡,

为希望求战斗。

黄兴回国,

秋瑾回国。

“拼将十万头颅血,

定把乾坤力挽回。”

告密!又是告密!

安庆斩了徐锡麟,

绍兴秋瑾被围困;

挚爱深情,

满眼血痕。

诗人,女侠,革命者,

红光一闪头落地,

秋风秋雨愁煞人。

(四)

寒风凄切地卷过宫廷,

卷过行将死亡的清朝,

卷过行将朽木的慈禧。

一九零八年的冬天,

废帝光绪孤独地死去,

三岁的溥仪蹒跚登基。

丧钟又敲响,

哀音绕京城。

一帝一后两天死,

腐朽的封建王朝似大厦将倾。

圆圆的脑袋袁大头,

本是清廷马前卒,

灭了六君子,

剿了义和团。

一品大员拥兵重,

权力角逐起萧墙。

摄政王载沣拟谕旨,

袁世凯革职回家养足疾。

小妾五儿暗牵线,

老袁拒绝见黄兴。

香港槟榔屿,

孙黄再谋广州起义。

一九一一年,

三月广州花似海,

八百先锋写遗书。

夜色怜香温柔冢,

年轻会员陈镜波,

叛变告密搅乱了起义。

十八勇士激战总督府,

乱发在晚风中飘拂,

喻培伦最后一颗炸弹,

染着鲜血在烈火中倒下。

辛亥武昌发洪水,

山雨欲来风满楼。

席卷江城保路潮,

封了大江报,

捉了詹大悲;

新军青年起激愤,

秘密商议武昌起义。

文学社首领蒋翊武,

推为起义军总指挥;

共进会首领孙武,

推为起义军参谋长;

襄阳刘公资起义,

预选湖北军政府总理。

南湖炮队起争闹,

八标三营开炮未打响。

全城开始大搜捕,

刘公身份已暴露,

匆匆出走杨玉如家。

巡捕前来捉刘公,

杨妻吴静玉吞镪水,

成黎明前的殉难者。

慷慨殉难的革命者还有:

彭楚藩、刘尧澄、杨洪胜。

只因孙武造炸弹,

不慎爆炸惊租界。

小朝街85号被包围,

起义计划全泄露。

革命者倒下后,

十月十日那一天,

恐怖气氛下,

一个士兵高呼“反了!”

总代表熊秉坤开了第一枪,

很快结集起一支四十多人的队伍,

举起了第一面导致专制崩溃的义旗,

举起了第一面催生民国诞生的义旗。

这是人类革命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奇迹,

孙中山远在北美,

黄兴远在香港,

宋教仁谭人凤在上海,

刘公逃亡,

孙武负伤,

蒋翊武发出起义命令后被迫转移……

“起义喽!”

“推翻满清喽!”

一群无名士卒的呼号和枪声,

惊天动地。

南湖炮队起响应,

与工程八营会合进城;

占领楚望台,

占领蛇山。

向着督署衙门开炮!

向着清兵八镇开炮!

向着封建专制开炮!

熊秉坤下达十道令,

呼号湖北革命军,

完成武昌独立。

吴兆麟出任临时总指挥,

命令各路人马进攻督署。

熊秉坤组织敢死队,

两桶煤油燃烈焰,

革命军呐喊冲杀去,

冲进了总督衙门,

冲进了谘议局。

天亮了,

熹微的曙光升起来了。

满人瑞澄弃甲而逃,

革命军控制了整个武昌城,

在奥略楼前升起第一面共和旗帜,

红黄黑三色九角十八星旗,

仿佛一片燃烧着的火焰,

向着浩瀚的江天噗噗飘飞。

(五)

武昌光复后,

革命军议决成立军政府,

请来前谘议局长汤化龙,

又从床底下拖来黎元洪,

拱手让他做都督。

詹大悲越狱举义旗,

蒋翊武闻讯来会合。

汉口汉阳立督军,

武昌一举天下应,

南方各省纷独立。

腐朽清廷如坐针毡,

载沣奕劻明争暗斗,

大战在即无将可用。

袁世凯三年蛰居乡村,

乱世危局欲卷土重来;

嫉恨革命党人与他争天下,

吴禄贞谋联晋义举遭暗杀。

袁大头一品顶戴下汉口,

冯国璋扬言半月克武昌。

黄兴辗转赴武昌,

公推战时总司令,

誓言保卫汉阳,

夺回汉口。

这里有荒山上的猛兽,

也有沼泽里的爬虫。

军令一传达,

有的协统抱雏妓,

有的军官搂新娘。

湖南来的学生兵,

十六七岁战沙场。

黄兴亲率主力正面进攻,

终因侧翼未到阳夏战败。

黄兴败走赴南京,

蒋翊武代理战时总司令,

尽管内部受排挤,

誓言流尽最后一滴血,

也要守住武昌城。

疾风知劲草,

各地起响应。

上海陈其美宣言独立,

扯下商会广场黄龙旗,

率领义军攻打制造局。

昨日还是阶下囚,

今日凯旋作都督。

一只乌篷船,

驶向嵊县四明山,

革命友党周树人,

秘密动员王金发,

参加杭州大起义。

王金发血战一夜攻抚台,

蒋介石活捉巡抚占头功。

革命的冲击波,

从武昌,到上海,

从杭州,到南京,

江浙联军下檄文,

徐绍桢首占孝陵卫。

“南京王”张勋本是杀人魔头,

平生贪好两样:白金、白板女人。

这回他顽固垂死守,

午夜接到袁世凯的撤退令,

联军乘势一举攻克南京城。

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回国,

上海彩旗飘扬,军乐齐鸣,

汽笛,炮声,欢呼声,

黄兴、陈其美、宋教仁,

跳上靠岸的轮船,

紧紧地握手,

簇拥着革命领袖孙中山。

昔日太平天国天王府,

今日临时大总统府礼堂。

五十年前的洪秀全,

打倒皇帝做皇帝。

五十年后的孙中山,

推翻帝制建民国。

一九一二年元旦,

十七省代表聚一堂,

二十一声礼炮响,

中国第一个大总统宣誓:

倾覆满洲专制政治,

巩固中华民国,

图谋民生幸福……

北伐军打到了京畿,

袁世凯使出了奸计,

汪精卫从中斡旋,

促南北议和,

攫总统之位。

天下为公孙中山,

为避流血辞总统。

清廷随即颁诏书,

宣布退出皇帝位,

袁世凯宣誓就任大总统。

二千七百多年的帝王纪年结束了,

第一个立志建立民国的平民革命家,

成为了真正的平民。

(六)

孙中山下野,

黄兴留守南京。

宋教仁建言成立国民党,

通过参议院大选,

实行责任内阁制,

掌握中央政权,

管理一个新国家。

农林总长宋教仁,

北京会见李大钊,

又见杨度、章士钊。

杨度抱怨袁世凯专制,

但不赞成责任内阁制。

章士钊提出毁党造党,

重新组建两大党,

两党各自提政纲,

全体国民来选择。

唐绍仪为总理,

本是民国第一任,

受北洋军阀压制,

亲历北京第一幕假民主的闹戏,

两个半月离职去。

袁世凯发邀请,

孙中山只身赴北京,

个人安危置身外,

一路宣传民主共和,

轰动古老北京城,

赢得平民齐欢呼。

出席国民党成立大会,

与黄兴宋教仁等同为理事。

中南海居仁堂,

袁世凯与孙中山第一次会面,

探讨治国之良策。

务使耕者有其田,

建立银行兴纸币,

吸纳各界人才建大业。

袁世凯不免暗惊魂,

假意推让总统位,

孙中山表示十年不竞选,

只愿做个铁路督办,

造好铁路二十万里。

皇室宗党要暗杀,

中山毅然无畏惧,

亲访摄政王载沣,

宣讲满汉各族是一家。

不日黄兴也来京,

忙着视察和演说。

宋教仁辞职去南方,

与黄兴重逢在武昌。

黄兴督办汉粤川铁路,

一年后的武汉已是风雪漫天。

革命内部几番火并,

蒋翊武被取消了代总司令,

幸亏他保全大局告全社,

才免于更大的流血事件。

九年没有回故乡,

忆当年,

与黄兴马福益图谋举义。

今回长沙,各界欢迎;

又回桃源,慈母垂泪;

乡亲来看,踏烂门槛。

宋教仁别乡到上海,

国民党选举获大胜。

组阁主政在望,

书生意气北上,

不幸在上海车站遇刺,

冷酷无情凶手射出了致命的一击。

抢救无效而亡,

一代英才堙没。

壮志未酬身先死,

三十一岁祭宪政。

前年杀吴禄贞,

去年杀张振武,

今年又杀宋教仁。

悲愤浪潮来,

讨袁风暴起。

袁世凯五国银行借了款,

大肆收买官僚和军队,

讨袁势力崩溃了。

黄兴等人被通缉,

再次流亡成浪人。

中山重建革命党,

党员宣誓按手印。

黄兴对此有分歧,

悄然离日去美国。

孙中山正在酝酿第三次革命浪潮,

宋庆龄来到了他身边,

一颗年轻的女人心,

投入到革命的火热的胸膛。

野心、权力和贪欲携起手来,

袁世凯开始了恢复帝制的春秋大梦。

黎元洪受封武义亲王,

孙武受封义勇侯,

蒋翊武常德起义败走桂林,

被军阀陆荣廷杀害。

武昌首义元勋逃的逃,

受封的受封,

杀的杀。

还有一个人,

老袁不放心,

那个与小凤仙故作萎靡之态的蔡锷,

当着一心专制复辟的腐朽面孔,

假意主张君宪政治。

这才定下洪宪皇帝的年号,

登上了中华帝国的皇位。

蔡松坡秘密出京城,

历时月余到云南,

滇军兴师护国军,

打响讨袁第一枪。

云贵川黔纷纷独立,

通电全国取消帝制。

这个历朝历代最短命的皇帝,

八十三天风雨飘摇,

袁氏梦想落空了。

一代奸雄机关用尽,

众叛亲离,

一片咒骂声中死去。

前清遗老张勋,

带五千辫子军,

跪请十二岁的废帝溥仪重新登基,

保皇党们群魔乱舞。

复辟不得人心,

民意岂容强掳?

这个以拙劣的形式复制的赝品,

在人民的愤怒声讨中,

结束了这场复辟的丑剧。

(七)

春天到来的时候,

黄兴回到了他的祖国,

与孙中山再次重逢,

共同为民国而奋斗终身。

十月十日辛亥革命五周年,

黄兴参加国庆节,

他看到殷红的美人蕉,

思绪万千;

他想起南方出现的新军阀,

忧心忡忡。

隔了二十天,

夜色笼罩着无边的黑暗,

一代革命枭雄突发胃出血,

平静地闭上了双眼。

消息像劈头落下的一声巨雷,

震惊了正在日本就医的蔡锷。

望着窗外的一切,

他感到特别孤独、悲凉和忧愤。

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病榻上为黄兴写了一篇祭文。

一代护法将领,

三十四岁英年,

思念故国,

忧心时事,

终因喉疾不治抱恨而终,

与黄兴辞世只隔了八天。

将星陨落,

湘江呜咽,

长沙笼罩在一片哀荣的气氛里,

全城民众先后迎接黄兴和蔡锷的灵柩。

满江哀音,

两岸哭声,

岳麓山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大典。

埋在两位开国元勋墓地身边的还有:

陈天华、焦达峰、蒋翊武、禹之谟、宋教仁……

你生命告终,

威名却远扬。

你故乡的讴歌,

记述她英雄儿子的胜利,

记述他刀剑的格斗,

他打赢的战役,

他建立的功勋,

他所夺回的民主!

他所夺回的自由!

2011年10月写于长沙

共 2 条文章评论
  • 好长篇啊我都看完了,问好2011-10-28 09:09
  • 回复@月光倾城:谢谢支持!2011-11-01 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