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和歌颂,也是对人的美的充分肯定。那么,人的美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将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粗浅地谈谈这个问题。
一、人的静态美
(一)人的静态美就是人的天生丽质,或者说是人天生所具有的美。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容貌美:主要是指五官端正、配置得当而有比例,显得和谐,皮肤光泽而富于色调。容貌美是人的静态美的第一要素,平时谈到的著名美女(如世界公认的美神维纳斯、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我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等)和美男子(如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和我国古代的潘安等)首先即指其容貌美,而“一见钟情”自然第一“钟”在貌美之上。无论谁也不会认为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夸西莫多”(敲钟人,容貌奇丑:独眼、跛子、驼子)是个美男子,当然也就没有哪个年轻姑娘会对他一见钟情了。我国古代描写美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说法,指的即是人的容貌美。容貌美是人的静态美的一个重要内容。男女容貌美各有特征:男性面孔轮廓清晰分明,即相声中说的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天庭饱满,地角方圆,眼大嘴阔。这样的男子就可谓容貌美;女性(我们中国女子)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鼻高而挺,皮白肉细,唇薄嘴圆,秀发黑浓,一笑俩酒窝,便可因容貌美而令人叹羡。
2、体形美:人的体形,也应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比例、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我国古代所谓“长之一分则太长,缩之一分则太短,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即指人的体形要合乎美的原则。女性丰满而不肥胖、苗条而不瘦弱谓之体形美。“燕瘦环肥”的说法,并非是说汉武帝喜欢的赵飞燕瘦弱,唐明皇宠爱的杨玉环肥胖,而是说赵飞燕苗条轻巧,杨玉环丰满富态,她们的体形各具有特色,但都显得匀称、和谐,都是美的。另外,胸部显出曲线,是女性美的突出特征。对男性来说,肌肉结实鼓起,胸廓宽阔厚实,体格和谐、匀称、不高不矮,就可称得上是体形美。体形美也是人的静态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3、眼睛的美:眼睛的美也是人的静态美的主要标志。维纳斯再美,如果没有眼睛,就不能成为爱的女神和女性的典型。维纳斯即使在流泪时,她的眼睛也是一幅美的作品。“看,她的泪和眼,你取我与,恐后争先;泪从眼里晶莹落,眼又在泪里玲珑现。同晶莹,两映掩……”(莎士比亚《阿都尼与维纳斯》)。那么,眼睛的美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或者说,衡量眼睛美的尺度是什么呢?“眼睛的美首先在于它的清澈明亮”(英国美学家柏克语)。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李季在《王贵与李香香》中是这样写李香香的眼睛的:“一对大眼水汪汪,就象那露水珠在草上淌。”美丽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很有力地衬托出李香香的美。其次,眼睛的美在乎它富有奕奕的神采。恐怕谁也不会觉得祥林嫂那“间或一轮”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的眼睛很美,就因为它缺少神采,是迟钝、呆滞的;而《诗经•硕人》中写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嘴角含着轻巧的笑,飞动流盼的眼睛多么美妙)和白居易《长恨歌》中描绘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人们觉得那眼睛很美,便是因为这眼睛都突出地传达出了神采。可见,人的眼睛美,特别是眼睛的神采美对突出人的静态美具有关键作用。盲人容貌、体形、肢体再美,但由于缺少富有奕奕神采的眼睛这一特殊器官,便不能佩戴美的奖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另外,整齐、洁白的牙齿,年轻女子浓密乌黑的头发,也都属于静态的美。
(二)人的静态美必须是健康的美。
西塞罗曾说过:“优雅和美不可能与健康分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者济论佐•巴拉强调说:“健康的人不一定美,但是没有一个美的人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美我们称之为病态的扭曲了的美。我国历史上,三寸金莲——小脚的所谓美,是一种扭曲了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一书中谈到的俄国上流社会的妇女所称道追求小耳朵的美、偏头痛的美、苍白、柔弱、困倦、萎顿的美,都是病态的美、扭曲了的美。病态的美都违反了健康的标准,实质上是不美的。战国时楚国宫女为得楚王宠幸而紧衣节食以求细腰终至饿死所渴望的美,也是不美的。马雅可夫斯基的一首梯形诗说得好:“世界上没有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可见,健康乃是人体美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如果病魔缠身,就会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脸色苍白,肌肉萎缩,其容貌、体形甚至于眼睛的美就将因之减色以至消失。
人的静态美是诱人的,但毕竟它只是“肉体的天赋”,大自然的恩赐,这种静态的美是比较呆板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天生丽质如果加上动态的美,这种美将会更加楚楚动人。
二、人的动态美
人的动态美是运动中的美,即是人在表情、姿态上和言谈举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美。这种美受先天因素(气质)的影响,更决定于后天的修炼,尤其决定于文化素质、水平。一般说,人的文化修养愈高,知识愈渊博,他的运动中的美就愈迷人。动态美我们可称之为风度的美,“风度”按《辞海》上的解释是“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风度宏邈,器宇高雅。”通常赞美某人有“学者风度”、“诗人风度”、“外交家风度”、“政治家风度”、“艺术家风度”、“大学生风度”、“大将风度”、“绅士风度”、“骑士风度”等,就是指人的动态美。
1、表情风度的美。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总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不理解的内容可以是行为,可以是言谈,也可以是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思想等等。如果言谈举止、思想不为人所理解便“拉下脸下”,眼睛“冒出火来”,脸上肌肉块块“颤动起来”,或者脸色变成“猪肝色”,我们就不能说他的表情风度是美的。但是,一个人逢事逢人便嘻嘻直笑,恐怕也不好肯定他(她)表情的风度。当然,也没有人称道成天绷着“卖棺材的脸”的人有高雅迷人的风度,因为表情僵硬并非美。真正表情风度的美不是易喜易怒、喜怒无常,也不是僵尸面孔,而是喜怒不过于形于色,遇事不惊惶失措,是时常面带微笑(最美的笑是微笑),眼泛热情,是沉着、稳重、轻松、自然。这种表情风度的美,可使静态的容貌美更其完美,也可使容貌不太美的人增添美的光彩。
2、姿态风度的美。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实则就是指站、坐姿态风度的美,只不过范围还窄了一些。我们说的姿态风度的美,除站、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行走。我国古代即有关于美的姿态风度的论述,所谓“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就是证明。我们今天尽管不作这种要求,但站立时保持躯干挺拔,坐着时自然而舒展,则是符合美的姿态风度的,因为它显示了一种生机和活力。行走时,挺胸抬头,眼视前方,双臂均匀、自然地摆动,可使体形更加迷人;男性步伐矫健、坚定、有力,通体就会透出阳刚之气;女性微微扭动腰身,脚步富于弹性,婀娜多姿,阴柔之美即可显露无遗。反之,走时弯腰曲背或挺胸凸肚,脚步过大或过细,都将损害姿态风度的美。另外,演讲或言谈中配上的一些自然而恰到好处的手势,也属姿态风度的美。
3、语言风度的美。语言风度是指言谈文雅、流畅、幽默、诙谐、风趣而又有思想深度。我国古代有句名言叫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收”,可以想象,如果此“君”的“一席话”不具备语言风度的美,恐怕是难以产生“胜读十年书”的特殊感受的。说话结结巴巴,或是过于一本正经,都是语言缺乏风度的表现。而开口“老子”闭口“老娘”,动不动就“他妈的”等一类野蛮、粗鲁的脏话,更是与语言风度的美水火不相容的。早在1925年,鲁迅先生就写了一篇《论“他妈的!”》的文章,把这种骂人丑行讽刺为“国骂”,并严肃地批评这样的语言无论如何总是“卑劣”的。文中讲到他曾看见乡间父子两人一同吃饭,儿子指着一碗菜对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说:“我不想吃,妈的你去吃罢!”这里,“妈的”简直和“我的亲爱的”一个意思了。虽是口头禅,但却是不美的,甚至可谓是“卑劣”的。当然,如果语言没有思想深度,那么,话说得再流畅、文雅,也只是空口白话而已,即使显出了“幽默”,也只能是“油滑”。语言风度的美与人的文化修养密切联系在一起,一个习惯于歇斯底里骂大街的人,绝不可能是文化素质、水平很高的“绅士”或“雅女”。另外,声音大小适度、高低悦耳,也是语言风度的美的重要表现,所谓“有理不在言高”是合乎语言风度的美的规范的。
4、修饰、打扮的风度的美。人人爱美,人人都追求美,即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而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地刻意修饰、打扮自己。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愿望,无可非议。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懂得修饰、打扮自己,所以,有的人的自我修饰、打扮显得柔媚可爱,风度翩翩;有的人则弄巧成拙。前者,我们说他(她)的修饰、打扮的风度是美的,而后者则是不美的。可见,修饰、打扮的风度的美,是指人根据自身容貌、体形等特征使自身增色这一动态过程的美,或者说修饰、打扮的风度的美体现在人如何使自己变得更美这一动态中。一般来说,文化修养高、审美情趣高的人是懂得修饰、打扮自己的,他们便具备了修饰、打扮的风度的美。如周恩来、宋庆龄便是这样。相反,一味模仿别人的修饰、打扮而不顾自身特征的人是缺乏修饰、打扮的风度的美的,例如,欧洲女子蓝眼睛白皮肤配上一头金发显得美妙动人,而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姑娘硬要把头发染成金黄色或红色等,便有些不伦不类。这样的人,便是不具备修饰、打扮的风度的美的。
应该看到:人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地位不是同等的,动态的美高于静态的美。人的动态美植根于人的气质、文化和品德,显示了人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动态美既衬托了静态美,又完善了静态美。人的静态美这种天生丽质若不与人的动态美紧密结合起来,永远是一种动物性的东西。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完美融合才真正构成了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