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洞沟见闻》

05-07 作者:黑衣少年

说广西的天坑,云南的石林,深邃神秘。而令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深邃神秘之地。白马洞沟里却完整的保留着这份大自然的灵异。

所感“此生能够一游洞,他朝乘鹤无悔时。”

大唐取经的和尚没有经过此处,却留有“白马”一名,洞沟却名副其实。至于“白马”一词的起源大概和先人的智慧有关,能够赋予它这个美妙的词,恐怕是先人拥有白马驰骋的思想,博爱的情怀吧罢。于此,不多追究,且看我一一详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人的情怀早已付之东流,婉转的感慨留于山间回荡不绝。而白马洞沟里潺潺的流水,异人的景色,灵异的珠光宝气,璀璨的明星八月,野鹤的鸣叫哀啼只滋生出我们这些“风流”人物,叫人怎不蹬脚惋惜。切罢,“日照山间紫气生,他朝定有贵客人。扶麻今始识君意,白马沟里啸风生。”拥有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止得住世人的赞叹。见“凝天之灵气,聚地之精华,留走兽之足迹,荡文人之笑声。”此番足令人兴叹而来一饱眼福。若等得杨帝三下此景,恐地平日出紫霞飘,不食人间烟火,自修成仙。

相传这沟有蛟龙腾飞,留一条曲沟,两旁再是百丈岩壁,自春到夏末,有紫光回闪,山涧湿雾弥漫,野鹤时常鸣啼。各种异象胜于天外流星,此乃后说。

且说这百丈岩壁洞开无数灵洞,一年四季雾漫洞口,自有牧羊人或是游人慷慨甩几个大字“某某到此一游”留恋不舍,当然这种做法有诗意般夸张,唐朝的诗人也不到此处题笔,但自古至今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我曾游览过很多灵洞,都是生在悬崖峭壁之处,要观看其壮观之景还要耗费一番力气,所需装备齐全,自道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 戒刀(出家人护身)

2 1-2米的棍棒(探路用)

3 火机

4 军用电筒(自备其他品牌也可)

5 皮靴(防止毒蛇攻咬)

6 药物(临时急用)

7 食品

8 炊具(可以吃到鲜美的蝙蝠肉,其粪便更有药用价值)

9 咒符(传说有僵尸吸血鬼出没)

先人有经验,进洞时需要在洞口东南方向烧三炷香,三拜五扣,怀揣一张咒符(可以驱魔辟邪)然后才能进洞,咒符功效特灵(曾有一位壮汉空手进洞,出洞时,面部发紫,全身发肿,语齿不清,冷汗直冒,衣衫烂破,恐怕是被诅咒。后来他每次进洞时都准备咒符,从此平安无事。)此乃后说,无从考证,但还是信上一二。

洞中宽敞黑暗,阴气浓浓,甚至连足下的石头也显有几分神秘,细细体味方可感受。洞顶通常有清泉垂流,四季清凉可口,可以直接饮用。洞深处有岩浆风化,千年成形。有虎豹龙蛇之尊,飞狐腾鹰之形。其表情有一览天下无余之显,唯吾独尊之霸气。这种场景不要错过,用手电筒一照,活灵活现,似有离壁腾飞而去之势。一洞唤名“石钟洞”小石块击打发出“轰隆隆”的石钟声,其雄浑之声经久不绝,故而得名。遇见奇异的洞,可分为两层,顶层通风明亮,底层阴暗潮湿,两层之间有石梯直接相连,可顺石梯而上,鬼吹灯里有相似细述。登上顶层可谓一沟之景尽收眼下,俯瞰沟中奔流之水,顿生“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那种豪迈之感。眼下的壮景不亚于狮子林,石钟山,石林等地也。也有的洞进口窄小,只容一人通过,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每到一个宽敞的洞厅,氧气的浓度就稀薄一份,鉴于对设备简陋的考虑,不敢再继续进洞,于是在洞壁上用黑炭写下感慨之言或留下姓名而撤回。兴趣之余还会在洞厅中游戏几次,做藏咪咪,就是躲猫猫之说。我最喜欢躲在石壁上,像一尊夜佛像。也别说,在黑暗中找出的感觉且非亲身经历而不可言其妙,真是“心入深洞不言语,如潜浑滩遇蛟龙。若非光明迫在眼,冬眠千年得道深。”这样的意境是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的,这样安静的环境能听出良心好坏,所谓的好坏,又只有自己听后所知。

我所知有名的洞有龙家岩洞,苏家岩洞,其他的不知其名,故舍其名而知其神,寻其灵异而游之。

此末,赋诗一首,看斧正

不描不画是本色

点缀河山俩开怀

世间沟洞处处有

灵异精华在心间

灵地自有才人出

狮吼一声雷劈闪

乘龙坐凤曲不终

无诗小生王秀才

家住白马洞沟边

一切见闻柳边庵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