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化悲岩寺去
到 化 悲 岩 寺 去
观鹅会意
山有其根,水有其源,寺则在其名。在恒山山脉南端,雁门关北,山阴境内,一座名叫佛宿山之峰巅,建有一座飘逸玄灵之碧岩禅寺又名化悲岩寺,它是雁门关外有其悠久历史和神奇色彩的佛教胜地。
“四月八,皮袄皮裤不敢脱。”这一句塞外的民间谚语,道出了塞外寒去迟,早晚温差大,过了四月八,人们才换夏衣的地域特色。而正是这一天,却是每年碧岩禅寺开光朝拜之日,正好迎合了初夏才踏青的塞外风土人情。
癸巳四月初八之日,几位好友相约,从岱岳县城出发,驱车直驰六十里开外的碧岩禅寺一游。
北魏之时该寺叫“羊驮寺”,盛唐之时该寺叫“碧岩禅寺”;辽明两代该寺叫“化悲岩寺”,当地老百姓嫌其寺名叫起来绕嘴,干脆顺口简化叫成了“化悲庙” “化皮庙”。渗水洞中滴不完的神水,就是诱惑我去的一个原因。一个人只有带着历史知识和典故传说,去寻觅揭开它的奥秘,亲身去感受其大自然物化了的载体,所承载着的深刻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才是人生之一大雅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车还未到山峦起伏的山脚下,透过车窗远远地就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往峰顶的白色攀道。一下子我这位凡夫俗子的心底冒出一缕温热的柔情,我要用手中之拙笔,尽情地把它描绘一番。
车驻山门,看到一对两米多高的大石狮子,蹲守在山门峪口,迎着清爽的山风,看到山脚下耸立着一尊十几米高,慈眉善眼的汉白玉观世音菩萨站像,做为大中华炎黄子孙救苦救难之化身,人们争相站在她的雕像前合影存祥。
我不知倦地睁大双眼极目远眺,看着山径上蚂蚁似攀援而上的人群,放飞开了自己想象的思绪,我还是看出来了,这佛宿山分明就是躺着的大佛,人们是踏着他的双脚起步,攀爬着他的腰间上山,途经他敞胸露怀的胸脯,登上他的脖颈到了下颌之凹陷处,才能到达香火燎绕的寺殿。
我一踏上佛宿山陡险的攀道,发现山径沙石风化绵软,看来寺院确实佛法无边,不仅能超度人间之悲愁,无意中把上山的沙石也化碎了。就这样登一步滑退半步,迈前脚,拖后脚,仿佛佛祖在诱导启悟着朝拜者,只有丢弃下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之累赘,才能升华到“急行无善步,善行无辙迹”之大境界。啊!充满苦乐之人生的生命过程,何尝不是在进行着一次登山手?
佛宿山是由片岩和红色、黑色花岗岩构成的,因山上土层太薄,满山遍野始终看不到棵大树,只有毛茸茸的绿草,低矮的灌木丛。可能是我误了山花烂漫的时节,少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却看到了大山之厚重和悬崖峭壁的险峻。
一入峪口我就开始寻找八景之一的“孤松独石”,听说孤松早已修成正果成仙去了,只能边走边寻觅起那孤单的独石了。悬崖上有探出身子的巨石,它像在朝拜的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的故人;弯道上不时唐突地闹出来几块嵌在崖壁上的巨石,它像在为攀爬着鼓掌加油;只有山径边光滑的巨石,才是人人喜爱的宠物,它刚傻呵呵地送走几位缓起劲的姑娘,马上又迎来几位喘着粗气的老者。
我是寻觅不到那块具有典故的巨石了,突发出一个念头,下次来朝拜时要带上朱红油漆,在山径边挑一块最大的石头,在石上端庄地书上四个古隶大字“眠云卧石”,以抒心志,不由地联从口出:“羊驮寺里度孤松,佛宿山外遗独石”。
心还在跳,眼还在抖,到底还是从陡得连人都站不住的山道儿上来了。低头向下望了望还在山径上攀爬的人群,心情自然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登上了山顶才看到原来是一块并不大的平台,随着耳边呜呜叫着的山风,看到左边还有更高的缭绕峰端,半山腰庙宇林立,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朝拜的人群熙熙攘攘,随着山风飘下来刺鼻的高香味。
我登上来了,我登上了峻险峰巅的“天街”,看到寺院依山而造,这里有大小不一的十七个洞窟,座座殿宇都是因洞而建因崖而悬。就势因山布局巧妙,整座寺院就像嵌于千峰碧翠之中,达到了建筑与山体高度和谐,虽然无人誉它为“仙洞琼阁”,但置身于此“天街”之上,都市的喧嚣繁华,尘世的烦忧名利顿时消失殆尽。
你想在此四面眺望是不可能的,站在“天街”之上只有正西一面可让你抒目远眺。远眺山峦高险挺拔,势若龙飞天际;近瞰悬崖绝壁谷壑无底,形若坐禅成仙之居士,丢弃于凡间的破袈裟。
收回游目骋怀之遐思,急趋步于青山滴翠的渗水洞。进入阴森森黑幽幽的山洞,顿时一股寒气迎面扑来,一下子就扫去了我满身酷暑的燥热。循着湿漉漉的洞顶,看到了漫漫渗下来的水滴,如若在下面放上一个玉盘,当夜深人静之时,水珠儿跌落玉盘,想那清脆美妙之声,极象佛家西域之梵音,纤纤玉手是难以用琵琶弹拔出这种声音的。这么大个演奏厅,它在为谁而演?它在为谁而奏?古人留诗曰:“寒洞如幽石,听之有水声。清泉来滴翠,万人吃不尽。”
走出渗水洞,迎面就是“两山夹一楼”景观,有古诗曰:“对面好危楼,相争姊妹峰。两山夹一楼,古代显灵神。”抑头看着夹在悬崖绝壁缝隙中的小楼,谁人知晓几百年来它受了多少憋气,真想上前为它把山体再掰宽一点,好让它快窒息的呼吸能够畅快起来,让它把多年的委屈与烦恼发泄出来。转念又一想,或许它是在向世人展示着一道人生迷题,答案就是一个“忍”字。佛祖在告戒世人,忍劲里面蕴含着一种大智慧,小不忍则乱大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怀的就是这股忍劲;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股,怀的就是这股忍劲;孙敬好学以绳系发至房梁,怀的还是这股忍劲,看来古今之名人志士,都怀有这股顽强勤奋的忍劲。看着夹在山缝中的危楼,脱口吟出一联:“身安夹缝稳,性定菜羹香。”
转头看到许多香客进了观音洞,自己也随之进入一览。哦!原来洞内设有两层,二层为木楼,木楼上供有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的观世音菩萨塑像,看着信女善男们跪着敬香许愿,想到有古诗曰:“洞高好风景,西照太阳红。慈悲观音楼,泉水洞里生。”
“当、当——”,是谁上了钟楼撞响了寺里的铜钟,又不由地吟出了寺内八十七岁李福老人告诉我的诗句:“寺内有铜钟,音到山阴城。居士苦修德,天王显灵神。”
听着穿越时空宏亮的钟声,仿佛看到了驮着砖瓦木料的绵羊群,它们趁着月光朝山上涌来;听着钟声,仿佛看到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头顶矫阳背着用麦秸和起来的湿泥,为殿宇落成压绽而来了;听着钟声,仿佛看到西域的喇嘛骑着骆驼风尘仆仆而来;听着钟声,仿佛看到仙洞中坐禅着一个个和堂居士;听着钟声,仿佛冲淡了朝拜者之贪念,进入了看破红尘心迹两清的境界;听着钟声,仿佛看到了流逝的岁月,变迁的苍桑,大自然万物生命循环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老百姓称碧岩禅寺为“全神神”,寺内供奉有如来佛祖、文殊菩萨、千手观世音菩萨、送子观世音菩萨、大肚袒腹的弥勒佛、地藏五佛、十八罗汉、财神爷、土地爷、龙王爷、关老爷、老君佛、吕祖爷、五药佛、桃园三杰、岳飞等等神像,只要你想求应和崇拜的神仙这里应有尽有。
日渐偏西,敬香之人群都下山而去,一下子寺内寂静了下来。我坐在朱沙洞前,听着殿檐翘角风铃的碎音,等待着看八大景观最后一景“碑岩晚照”。等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时分,我才想起该碑在文革时遭到破坏,寺内仅存汉白玉雕龙碑首,在上面清晰地看到有“碧岩禅寺”四个楷体字。虽不见“碑岩晚照”之景,却留给了我许多想象的空间。想那八尺汉白玉寺碑,被那晚霞涂摸成了通红,有谁能在落霞中悟出一句佛语来?四大皆空,皆的是万物生命之永无止息。
这时的夕阳已为佛宿山镀上了一层金色,我的耳畔回旋着鸣丝吹竹、戛玉撞金的佛教音乐,想起了文革后出资建寺的李清福老人,顿生肃然起敬之情。佛宿山的碧岩禅寺,虽然缺少南疆之青山秀水,却多了塞外北城粗旷雄威之霸气。
我独自一人行走在下山的小径上,披着霞光不觉心荡神迷,多了几份依依不舍留连忘返之情。
- 山有其根,水有其源,寺则在其名。在恒山山脉南端,雁门关北,山阴境内,一座名叫佛宿山之峰巅,建有一座飘逸玄灵之碧岩禅寺又名化悲岩寺,它是雁门关外有其悠久历史和神奇色彩的佛教胜地。2013-05-20 10:35
- 日渐偏西,敬香之人群都下山而去,一下子寺内寂静了下来。我坐在朱沙洞前,听着殿檐翘角风铃的碎音,等待着看八大景观最后一景“碑岩晚照”。等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时分,我才想起该碑在文革时遭到破坏,寺内仅存汉白玉雕龙碑首,在上面清晰地看到有“碧岩禅寺”四个楷体字。虽不见“碑岩晚照”之景,却留给了我许多想象的空间。想那八尺汉白玉寺碑,被那晚霞涂摸成了通红,有谁能在落霞中悟出一句佛语来?四大皆空,皆的是万物生命之永无止息。2013-05-20 14:29
- 回复@一米阳光:写的是一篇游记,谢谢老朋友支持鼓励2013-05-20 15:45
- 欣赏好友的佳作,问候好友,拜读了,向您学习了,。祝好!2013-05-20 17:25
- 回复@天街小雨:谢谢老朋友支持鼓励2013-05-21 08:19
- 欣赏,学习了2013-05-22 08:27
- 欣赏,问候!顶下2013-05-22 09:11
- 回复@春暖花开:谢谢老朋友支持鼓励2013-05-22 10:36
- 回复@无边潇潇:谢谢老朋友支持鼓励2013-05-22 10:36
- 拜读2013-05-26 11:27
- 回复@范文仓:谢谢老朋友支持鼓励2013-06-06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