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贵州

05-29 作者:心空了然

佛教与贵州

我不信佛,更不是佛教徒,然而对佛教文化却有些兴趣。贵州地处西南边陲,较之中原诸省,佛教传入较晚。据学者研究,贵州佛教兴起于唐,传布于宋,发展于元,繁荣鼎盛于明,衰落于晚清,复兴于民国。贵州佛教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诸宗并存而禅宗独盛。以禅宗传人入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历史发展最久,故而独盛黔中。所谓禅宗独盛,实际上是指临济禅宗一枝独秀。二是佛道儒巫混杂合流。历史上,贵州僧人住持道观,兴建宫阁,道士修建佛寺,供奉如来,屡见不鲜。境内佛仙鬼神合祀一寺一庙,习以为常;佛道儒巫并存一山一洞,竟成惯例。三是寺庙建筑独有贵州民族特色、山地特色、奇异特色而别具一格。唐代牛腾在贵州大布佛教,被认为是佛教传入贵州之始。此后就有佛寺之兴建,有佛寺必有僧人住持。然于文献记载贵州高僧仅有通慧、海通、义舟、普达四人。入宋以后,佛寺几遍布黔北黔东。元代,贵州成为西南军事和政治重地,佛教亦随之发展。明代,贵州成为行省,土流并治,土司流官崇佛兴寺,高僧大德联袂而起,遂使佛教迅速传播、繁衍。值得一提的是建文帝与贵州佛教的关系。明初“靖难之变”后,建文帝的下落遂成为历史悬案。然据史志考证,建文帝确曾削发为僧,流亡西南诸省。其间,曾在黔中开山建寺,后来皆成为佛教名山大刹,故建文帝与明代贵州佛教之关系极为密切。佛之为教,以义理为先,哲学为基,此佛教之一大特色。故梁启超云:“盖佛教本贵解悟而贱迷信,其宗教乃建设于哲学的基础之上。”至明末清初,黔地佛教鼎盛,佛学大师接踵而出,其中如丈雪、语嵩、赤松、瞿脉、厂石等等,其人品学问,弘法业绩,佛学造诣,不仅彪炳黔中,冠映西南,即与中原佛学大师相比,亦毫不逊色。丈雪,法名通醉,其佛教活动及业绩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屈指可数的。他力挽清初禅风败坏之狂澜,第一个把破山一系的临济禅宗广传于贵州,是贵州具有深远影响的佛学思想家,其禅法和著作影响到川、陕、云乃至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语嵩,法名传裔,是明季著名的临济禅宗大师。他在贵州建禅寺,育弟子,辟丛林,制清规,弘教开宗,大畅宗风。其《语嵩语录》,吐辞见道,言言透宗,深得破山精髓,其之行化,卓然冠映西南。赤松,法名道领,别号黔灵,是清代贵州著名禅师。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创建名蓝巨刹,倡导农禅道风,弘扬佛法,利济群生,悲深愿大,心坚行苦,禅净双修,解行圆融,是弘福寺开山之祖,饮誉省内外,乃贵州佛教界的一代宗师。瞿脉,法名净和,是赤松的著名弟子,黔灵山弘福寺第二代住持。他才华横溢,悟解超群,继承和弘扬赤松一派的临济禅宗,为贵州清代禅门之翘楚。厂石,法名如圣,自幼出家,通晓各家各派禅宗语录、公案,博览佛典,钻研佛学,学问渊博,善于写作,文采优美。他十分重视佛教戒律,修持精严,六坐道场,弘扬临济禅宗于边陲之土,是贵州佛学史上一位富有个性特征的禅学大师。至晚清,贵州佛教呈现衰落之势,考其原委,是由于贵州佛教日益世俗化、功利化,流于形式,杂入外道。僧人多不愿深解佛经,研习佛学,而多在为修寺院、造佛像、治田庄、做法事而日夜奔忙。因而造成佛教义学荒芜,戒律废弛,法系紊乱。客观上是“咸同之乱”和“庙产兴学”对贵州佛教造成重创。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纷纷皈依佛教,以求精神解脱,佛教呈现复兴之势。此时之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各地佛教高僧大德先后入黔宣教,因之禅宗再度活跃,居士佛教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贵州佛教的发展繁荣。民国以前,贵州无任何佛教刊物,民国以后,中国佛教界的著名刊物《海潮音》月刊由上海迁筑,是为贵州有佛教刊物之始。此时在僧尼居士的捐助下,也出版了许多佛教著作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