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汛期,想起了1996年的抗洪抢险

06-13 作者:神龙

又到汛期,想起了1996年的抗洪抢险

神龙

眼下,海河流域已经进入汛期。听着新闻媒体有关防汛准备的报道,加之昨日一天的中到大雨,不由地想起了1996年的那场洪灾。亲身参加抗洪抢险的场景,在脑海里一幕幕闪现、翻腾......

1996年8月3日至5日那场特大暴雨,是我县自196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袭击,给全县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当年身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义不容辞地参加了抗洪抢险。

【第一时间查看汛情】

那年的8月3日(星期六),上午天气晴好,十分炎热,县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了蟠龙湖旅游文化节启动仪式。下午,天气突变,乌云蔽日,灰灰沉沉。傍晚,小雨一阵接一阵。4日凌晨2时开始,电闪雷鸣,滂沱大雨一夜未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8月4日早上6点起来后,看到大雨仍不停地下着,大街小巷洪水滚滚,一片汪洋,府前街、槐阳大街路面水已涌入邻街建筑之内,宽阔的公路仿佛江面。南北立交桥被淹断交。此情此景,使我本能地意识到,洪灾来了!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回家草草吃了点东西,匆匆赶到县委。尽管是周日,很快有张国珍(县委办主任)、杨继红(县纪委书记)、傅立君(县委组织部长)几位在县城居住的常委,先后不约而同聚到县委办公室,大家商定,立即办三件事:一是与在石家庄住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取得联系,报告情况;二是县委、县政府两办分别了解受灾情况;三是到槐河、“八一”水库现场查看汛情。

安排之后,我们几个一同驱车赶到槐河大桥,看到泥黄色的洪水滚滚,几乎淹到桥面,不时有家具、房梁、木头、树木等东西漂流而下。紧接着来到“八一”水库大坝,发现水位已经超过常库容,正在猛涨。种种汛情表明,洪灾已经形成。

这天的上午和下午,各乡镇灾情报告飞之而来:通往西部山区的三条公路水毁中断;“八一”水库以西乡镇通讯中断;前仙乡口头村小学被洪水冲走;长村水库、北正水库告急;西贾村上游塘坝垮塌,多户房屋面临垮塌威胁;佃户营发生泥石流,造成多户房屋冲走,多名村民下落不明……

灾情就是命令,县委、县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了抗洪救灾工作。

【夜晚冒险到村疏散群众】

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八一”水库水位接近坝顶,经请示上级水利部门,溢洪道开闸泄洪。

8月5日晚,县抗洪救灾指挥部,召开会议,安排水库泄洪沿线安全工作,由县级包乡领导现场指挥。当时我分包的赵同乡,四个村在泄洪要道潴龙河旁,尤为池村,位置低洼,村东有京广铁路、107国道南北穿档,排水不畅,是防洪重点。

会后,我立即邀上乡党委书记梁文联,在毛遗村边见面,传达了县里的部署安排,决定马上去地势最底,最危险的池村。当时,雨虽不太大了,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从107国道已经进不了池村,我们四个人只好从毛遗村东地里穿行。这时地里已是汪洋一片,没头高的玉米刷得脸和光着的胳膊生疼,双脚在泥泞中艰难行进。后来,为了加快行进速度,干脆脱鞋光脚行走,这样减少了陷入泥中难以拔脚或鞋被泥陷掉再穿浪费时间。

心急如焚,汗水雨水夹攻,回身水湿,双脚刺痛,好不容易赶到池村。

当时,村里已经断电,一片漆黑。村里除了安排的值班人员外,村民已经入睡。没电不能广播,怎么通知群众起床撤离?我临时决定,把村干部和党员组织起来,采用过去农村那种人站屋顶,口喊广播的方法,通知群众。找到村干部安排立即行动。当我们到村东查看返回村西口时,忽听如刮大风一样的呼呼声,脑子还没反应过来,就听到村边砖跺“哗啦哗啦”地倒塌声,说话不及,洪水已到我们跟前。紧挨河道边的那家,院子里开始进水,我们立即帮着把停在院里的小拖拉机推到临近高处。这时,洪水猛涨,已有水溢入街道。如果这样下去,很可能房倒屋塌,又因天黑没电,粮食家具无法搬出,会给村民造成巨大损失。眼下唯一办法就是降低泄洪量。

情况危急,来不得迟疑。我当即用手机与正在“八一”水库指挥泄洪的县委书记高友林取得联系,汇报了险情,并提出建议:如水库容量许可,降低泄洪量一两个小时,等天亮后人们便于搬离,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这一建议当即得以采纳,使池村避免了一场不可预料的灾难。天亮后,一位一直在场的长者对我说,昨晚的水比1963年还大,要不是你打电话,俺们村还不知道成什么样哩!

【联系新闻媒体做好报道】

大雨和洪水使道路、供电、部分通讯中断,河道两侧大量农田冲毁,下游农田被泥沙淤埋,绝大部分庄稼淹死,不少学校、农户房屋垮塌,佃户营村圈门沟整个山庄被泥石流刮走……

如此之大灾情,可惜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如实上报(后来得知县政府主要领导怕上级追究责任而不同意如实上报)。大概在8月5日,省市报纸、电台、电视台各家新闻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省市领导到各县视察灾情指导救灾情况。处于职责本能,宣传部的同志们主动与省市新闻单位联系,邀请来元氏县采访,得到的答复都是说,现在记者都跟领导下去了,你们县不是重灾区,所以没有列入采访重点。

我觉得情况不对,稍事考虑,出于对全县人民负责,便主动找到县委书记汇报,建议两点:一是县委、县政府向市如实报告灾情;二是宣传部通过市委宣传部协调新闻单位支持。要不然,全县这么大灾情,进不了重灾之列。县委书记当即同意我的建议,分头行动。

我带着通讯组人员,拿上洪灾资料、照片,首先向市委宣传部领导汇报请求,紧接着又到省市新闻单位,一一登门求援,赢得了支持。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石家庄日报、石家庄电台、电视台先后多次来县采访报道。为了得到记者们的支持,每当记者来县,我几乎次次陪同,使记者们深受感动,相应各个新闻媒体报道量、报道密度大大增加。大量的新闻报道,引起了上级领导关注,元氏县列入了重灾县,为灾后重建争得了上级和外界大量援助。

【为抗洪救灾提供精神动力】

在抓抗洪抢险新闻报道的同时,我们从灾后重建急需精神、智力支持的实际出发,一方面组织科技、卫生和农口各部门深入灾区乡村,指导生产自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组织文化部门赶拍了100多个以抗洪救灾为题材的文艺节目,组建“抗洪救灾文艺演出团”,到灾区和抗洪救灾第一线慰问演出。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县所有重灾村。

在灾后重建中,我还按照县委安排,协助前仙乡领导多次跑省市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到省扶贫办、石家庄炼油厂、开元汽贸、威远公司等单位和企业无私援助,重新建起了南子沟、北子沟、口头村3所小学教学楼和前仙乡中学整体迁建。使这几所学校办学条件较灾前大为改善。

十几年过去了,那场抗洪救灾的经验教训不可忘记。情况千变万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不可改变。

作于2013年6月10日

共 2 条文章评论
  • 应从灾难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科学应对!欣赏推荐。2013-06-13 08:56
  • 回复@王鹏:谢谢,问好2013-06-14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