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诗之十:诗家语(2)言表义深
有时,诗词语言就是简单叙述一件事或描写一个场景,但其含义隐藏在表象的意义之下,须一层层发掘出来。李商隐《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唐玄宗于兴庆宫龙池赐宴,鼓乐齐鸣,羯鼓声高昂激越,压过了其他乐器之声。夜深宴毕,众人回家,玄宗的侄儿薛王酒酣沉醉,而玄宗的儿子寿王却清醒无比,一夜无眠。按说,饮宴作乐,该大醉而归,可这寿王,为何酒后还夜不成寐?“寿王醒”的原因,需读者自己去发掘。
原来,酒宴上靓丽无比,光彩照人的贵妃娘娘杨玉环,原本是寿王的妃子!看着这位自己的继母,想着过去的种种情景,他还喝得下吗?李商隐想表达什么,不是也清楚了吗?
李白《早发白帝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词句上看,写的是三峡水流之极,船行之快。参看下段散文
盛弘之《荆州记》:唯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风御奔,不为疾也。
诗与散文,记叙之内容大体一致。
仅仅如此吗?
诗最根本的特征是抒情,那么,该诗抒发了李白当时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是这样的心情,才是其深沉的含义。
安史之乱起,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永王李璘以江陵大都督身份挥师东下平乱,李白素有辅佐帝王,成就一番大事之雄心,于是满怀报国热情,应永王招为幕僚,曾做《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后来永王不服从肃宗节制,被肃宗视为叛军而派兵讨伐。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被俘,获罪当死。得名将郭子仪竭力营救,得免一死,被流放夜郎(今贵州一带)。李白本无谋反之心,遭此大难,该是什么心情?这首诗就是在流放途中,先是逆水而上,刚穿过三峡,当时作《上三峡》:“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心情何其沉重!到了白帝城,突然圣旨到,获得赦免,连忙掉过船头,顺流而下,又该是什么心情?昨天还是“去”,今天则是“还”!“千里江陵一日还”,一生酷爱游历名山大川的大诗人,竟连两岸风景都顾不得欣赏了,要急着“还”!“轻舟已过万重山”,岂止是舟“轻”!几天前逆流而上的艰辛与苦闷,使他无心思欣赏两岸的景色;如今遇赦,顺流而下,满心喜悦,一身轻松,似腾云驾雾一般飞速而过,好不惬意!全诗节奏轻快活泼,与全诗所描写之实景实事,与诗人当时之心情浑然一体。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老朋友啊,咱们以前常常相见,多年不见,真想不到在这江南的暮春时节又相逢啦。
这句话有多少层意思?
李龟年当年曾是红极一时的大音乐家,经常出入于岐王、崔久这样的达官贵人之家,亦表明时为歌舞昇平,繁华富庶的开元盛世;杜甫当时虽然也不得志,但其诗名震京都,亦得出入达官贵人之家。安史之乱后,两人均四处漂泊,流落江南,李龟年已经成为流浪街头的艺人,这是李龟年的“落花时节”。杜甫自己也“老病有孤舟”,境况大不如前,也是他的“落花时节”;同时也暗指他俩的不幸身世。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的盛世繁华也已经成为过去,元气大伤,国运衰微,也是其“落花时节”。
清人孙洙评点:“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