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07-01 作者:残夜风殇

【词林正韵第十六部】

《声声慢.追忆》

萧萧索索,叶叶心心,纷纷扰扰寞寞。

柳外无情芳草,那堪如昨。

年来往事有味,奈此情、被些担阁。

想永夜,绮窗前、展转四更难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奈计欢情偏薄。青杏老、匆匆院前零落。

不肯归休,又是想她旧约。

伤春不禁几度,自多情,总负领略。

弄画舸,得载我、多少苦乐?

【词林正韵第十八部】

《声声慢.拾夕》

花花叶叶,暮暮朝朝,离离合合厌厌。

看尽群芳争艳,恋花蜂蝶。

都成薄幸底事?料此中、一番离别。

料也觉,系人情、落落几经波折。

去日为谁华发?谁信道、欢迟总成风月。

且莫凭栏,病酒乍醒恹恹。

征鸿不传雁字,得愁多,此恨暗结。

独自里,念永夜、长笛未歇。

【词林正韵第十七部】

《声声慢.听雨》

东风淅沥,宿雨潇潇,愁云惨淡寂寂。

赖是多愁难锁,满园春色。

池塘怪石草树,更那堪、旧曾相识。

算只有,梦中人、别后此生遥隔。

次第都成追忆。争忍顾、依前杜鹃如泣。

只惹思量,一个断肠了得。

相看画梁燕子,想如今、往事莫及。

剪烛影,又独自、窗下小立。

【词林正韵第十七部】

《声声慢.听雨》

江南旧识,故里新知,经年一别难觅。

落尽繁华秋色,柳绵无力。

春情索寞几许,暗断魂、一声长笛。

且莫问,杏梁中、燕子几番离拆?

我是人间过客。终不拟、如今总成陈迹。

暖律催津,道是好花难得。

年来点点滴滴,转无憀、两鬓早白。

料得我,独自个、听雨寂寂。

【词林正韵第十一部】

《声声慢.独行风雨中》

离人独立,燕子双飞,杨柳系得人情。

重看模糊,薄云深锁孤城。

梢头雨点滴滴,不须归、只觅秦筝。

声声慢,有相思多少,一半堪听?

向晚东风寂寂,渐依依桃李,自在飘零。

如许无憀,珠泪点点凄清。

偷教恨春不得,绮窗前、归梦三更。

风又恶,剪烛影、空照画屏。

【词林正韵第十一部】

《声声慢.踏春》

酒阑未醒,陌上花开,春风总是柔情。

未抵寒烟,低窗愁对长亭。

行云一片惨白,弄晴天、深锁孤城。

立尽处,任一蓑烟雨,黯黯飘零。

我是人间过客,望分飞新燕,伴我伶仃。

梦在天涯,欢馀多少盈盈?

断肠碧草寂寂,绮窗前、独自孤灯。

眠一饷,思无限、前事梦萦。

【词林正韵第十一部】

《声声慢.追游》

潇潇宿雨,寂寂东风,无憀一片秋声。

正恁凝眸,桃李一片倾城。

疏疏一片碧草,弄烟愁、露泣长亭。

凝黯伫,想当年望处,肠断萍汀。

青鸟难传雁字,算燕儿杜若,不会多情。

我自多情,星天点点凄清。

韶光一饷有味,待思量、梦好难成。

摇玉佩,系人住、离恨未平。

【词林正韵第十一部】

《声声慢.追游》

鹧鸪飞去,暮雨梢来,梢头一点凄清。

无据重游,伤心惨淡萍汀。

堤前落花有意,水空流、真个无情!

不堪看,是燕儿离别,苦里伶仃。

一笑千金哪得?况相逢不识,露泣长亭。

烟柳斜斜,沉沉巷陌歌声。

生愁黯黯难避,望楚天、病酒初醒。

薄云绕,绿窗下、灯暗月明。

【词林正韵第十部】

《声声慢.忆故人》

江南烟暖,树下轻寒,春风十里桃花。

一叶凌波,凄凉时候天涯。

犹来故人不到,燕分飞、今在谁家?

又奈我,算等闲辜负,似水年华。

倦了尘心愁憔,是月明灯暗,露湿篱笆。

陈事消魂,思量方寸如麻。

更深几番病酒,展旧书、酒醒咨嗟。

琵琶语,小楼上、堪听上邪。

【词林正韵第二部】

《声声慢.忆故人》

一番春色,两处闲愁,烟雨一带凄凉。

杨柳依依,弦语谱出愁肠。

重听断肠黯黯,望极中、绿叶低窗。

离亭外,问桃花开未?如许思量。

苦在人间心下,念故人何处?应在潇湘。

独自徘徊,依前多少离觞。

三更不寐炯炯,也寻常、红泪千行。

催人起,数窗外、飞燕一双。

【声声慢、胜胜慢、枫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用“仙吕调”。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都名列第一。“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这是黄庭坚称赞当时的他和张耒就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却一生潦倒,功名蹭蹬。这和他的老师苏轼有莫大关系。其实所谓苏门四学士,并不是真的是苏轼的学生,他们只是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苏轼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四人难得始终以苏轼的立场为自己的 立场,在那个党争混乱是非难辨的大气候下,殊为不易。

晁补之因为官场不顺,生活一直比较困窘,但这并不妨碍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个大暑天,苏轼到扬州访他,晁补之命人用一个大木盆装了一大盆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清凉的水色花容让人暑意顿消。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点子,可见晁补之的品味。

宋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时就为大臣们定下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大臣们尽情享受生活少生异心,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 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 别家妓的词。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这让人想起《红楼梦》 中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以离开大观园 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似宝玉,对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补之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一首《点绛唇》里说:“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临歧誓。”词写得很直白动情,好像是很无 奈地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荣奴离去,好像他们之间曾有过相许的誓言。晁补之的词豪放处不逊于东坡,这首小令也当得清新蕴藉,柔丽绵邈。

晁补之《胜胜慢》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

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 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可还要问“抛掷因谁”,这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 倒也无意深究了。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无法相谐相好倒不如不惹情丝,落得个两相干净。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补之倒喜欢一些长调慢曲,这可能跟他有较高的音乐水准有关系。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直到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

蒋捷《声声慢》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向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数一数,蒋捷的这首《秋声》描绘了多少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虫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蒋捷生活在宋末元初,刚刚中了进士,南宋就被元朝灭了,他隐居在太湖竹山一带,再不肯出来做官。在太湖隐居却能听到军营中的胡笳声,看来元兵已经是打倒了江南,这声音可真比什么秋风秋雨中的更声更令人惊心。因为蒋捷这首《秋声》,《胜胜慢》变成了《声声慢》,一声声愁断人肠。

平韵体《声声慢》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平中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平中中仄平平(韵)。

中平仄中仄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平中中仄平平(韵)。

中平仄中仄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中仄,仄中中、平仄仄平(韵)。

示例:

蒋捷《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仄韵体《声声慢》(多用入声韵)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韵)。

示例: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这一连串的事情 将息:休养)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共 0 条文章评论